郁喆雋
依稀記得那始于一句尷尬的問候。按照如今時髦的說法,也就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尬聊”。
二月中旬在意大利南部的某個城市,并不是什么旅游旺季。逛了一天的博物館之后,已經精疲力竭。彼時華燈初上,我只想快點吃頓飯,然后回旅店休息,于是隨意走進了一家街邊小餐館。
一位中年侍者迎上來,他一身白色制服,戴著一個黑色領結。他用意大利語問候了一句“晚上好”。隨后的一長串連珠炮般的話,我一句都沒有聽懂。等他說完,我只能簡單回了一句“晚上好”。對方似乎也察覺了,我的意大利語僅限于打招呼,于是切換到英語,把我引到桌前,送上了菜單。
我仔細端詳菜單不到兩分鐘,那位侍者從旁邊一桌折返過來。他微笑著,用帶著濃重意大利南部口音的英語疙疙瘩瘩地問道:從哪里來的?韓國、日本,還是中國?我簡單回答說,中國。于是他又開起了連珠炮,用他非常蹩腳的英語介紹起這家餐館,我大致只聽懂了五成。緊接著,他整了整自己的制服和領結,開始神采飛揚地總結亞洲游客喜歡他們家的什么菜,以及他對我個人的推薦。在差不多十分鐘時間里,我除了簡單說“是”和“不是”,幾乎插不上一句完整話。他的英語經???,于是就用意大利語單詞來湊。就這樣在似懂非懂之間,菜點好了。隨后每上一道菜,他都先讓我獨自嘗幾口,然后必定回來問一句:“味道怎么樣?”因為餓壞了,我用風卷殘云的速度吃掉了所有食物……這位侍者又不遺余力地強烈推薦了他們家的一道甜點“粑粑”——用朗姆酒糖漿浸透的面包。嘗了一口覺得精神一振,果然與眾不同。結賬時,他又見縫插針說了幾句他以往的經歷,當水手環(huán)球航行云云……
不知為何,飯后倦意全消。走進那家餐館時,我“期待”的是旅游區(qū)的客套招待,點菜時覺得那是一位“自來熟”的“油膩”大叔,吃完飯后才發(fā)現(xiàn),我都錯了。像很多現(xiàn)代人一樣,我習慣于把別人看作具有某些功能的身份,而忘記了他們是活生生的人。反過來,那位侍者并沒有把我僅僅看作是一個游客。他把我當作一個有血、有肉、有故事的人看。他想和我交流,即使那始于尬聊。我在他身上不僅看到了侍者的職業(yè)尊嚴,也看到了一個人的神采和熱情。
下次去之前,我可要好好先學一下意大利語了。
(摘自《書城》2020年第1期,黃雞蛋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