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安
(吉林師范大學,吉林長春 130000)
簡單來講,就是從物質方面贍養(yǎng)父母,照顧父母,是被儒家認為最低層次的孝,只是盡其所有的給父母提供衣食。對于子女來講,虛寒問暖是每日必行的禮節(jié),考慮父母的衣食是最基本的孝道。子女贍養(yǎng)雙親要有一種緊迫感,不能夠等到“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時悔恨??鬃诱f:“事父母能竭其力”[5],不需要等到高官厚祿才想起來奉養(yǎng)父母,只需竭盡其力,及時行孝,否則便是一種不孝行為。
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牛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6]也就是說人和牲畜的區(qū)別就在于人懂得尊敬父母,這種尊敬不是表面上的一種形式,是一種來源于內心深處的愛??鬃诱f:“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7]孔子把聽從父母的教誨,遵循父母的遺志,看作是深層次的孝,是為敬親。曾子說:“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yǎng)”[8],尊親便是敬親,使父母從內心深處愉悅,才是深層次的孝。
意思是說假若父母犯了錯誤,子女應該勸諫,而這不但合乎孝道,更應當是子女的一種義務。荀子說:“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9],對于父母的過錯,要多次反復勸諫。荀子說過,在從命親危、從命親辱、從命則親禽獸三種情況下,子女違背父母的命令,是孝的體現(xiàn)。由此可見,先秦儒家講孝,并不指愚孝,而應當是有原則、合乎道義的盡孝,此為大孝。假使一味聽從父母之言,不分奸惡、好壞,非孝乃大惡。
慎終就是慎重辦理父母喪事,追遠就是重視祭祀。曾子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曾子的觀點有三層含義:一是父母活著時孝敬他們,二是父母亡故,要認真按照喪禮辦理父母喪事,三是要按照民族習俗,祭祀父母,以示子女懷念之情。
意思是指保全自己身體,珍惜自己的生命。曾子認為“身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盵10]子女的身體來源于父母,子女損壞身體,不愛生命,就是一種不孝的體現(xiàn)。所以說,孝子不攀登險峻的山峰,不臨近深淵之地。簡而言之,就是不將自己置于危險之下,不讓父母擔驚受怕。
2.1.1 孝觀念對建設個人素質有重要作用
《孝經》上說:“孝者,德之本也。”孝觀念對一個人品德的提升作用巨大,我們常說孝子無大錯,忠臣出于孝子之門。一個人能做到孝敬父母,那么再壞也壞不到哪里去。對父母孝,對其他長輩也會敬,這就會形成一種對孝子賢孫的推崇。所以說,孝觀念對個人素質的提升有巨大作用。
2.1.2 孝觀念維護家庭內部和諧
敬養(yǎng)父母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這是孝的最直觀的體現(xiàn)。但是,“孝”不僅體現(xiàn)在對自己長輩親人的敬愛,還體現(xiàn)在對全社會老人的博愛。只要是面對老人,不管是否有血緣關系,都應以孝對待。長幼有序,上下有別,長愛小,小敬老,才能使家庭結構層次分明,達到家庭和睦的目的。所以孝對于調整家庭內部關系,使家庭成員和諧相處,起到了積極作用。
2.1.3 孝觀念有著穩(wěn)定社會安定的重要作用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社會,家庭都是構成一個國家最基本的元素。我們常講百善孝為先,讓孝觀念深入人心,通過對家庭的影響,由小入大,間接的推動社會的穩(wěn)定。
其一,儒家提出“以孝治天下”等觀點,成為了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理論依據,完全成為了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變成了封建帝王用于奴役人民的工具,為維護封建王朝提供了保障。封建王朝宣揚孝,教臣民成為孝子,簡單來講就是讓所有人聽從上層的愚弄,不要犯上作亂,否則便是大不孝、不忠。
其二,儒家孝道與現(xiàn)代社會文明精神相違背。儒家孝道后期完全演化成為子女無條件服從父母的意愿,只有敬愛父母的義務,而無子女應有之權利。在這種愚孝之風的影響下,《二十四孝圖》成為兒童啟蒙讀物,甚至提倡自殘、自虐以盡孝,更要具有自我犧牲的精神:臥冰求鯉,為兒埋母。在這二十四孝中,父母本應有的“慈”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片面強調子女服從父母的意志,必須逆來順受?!抖男D》中的孝,大多數(shù)是一種有悖于人道的愚孝,這樣的孝是應被我們摒棄的?!睹献印るx婁》上說:“不得乎親,不可為人?!闭f的是不能得到父母的歡心,不能按照父母的意志行事,便不能作為子女。這種說法將對培養(yǎng)獨立人格維護個人尊嚴造成不良影響。諸如此類的孝,皆是不符合現(xiàn)代社會倫理精神的。
其三,儒家孝道造成妻妾成群、重男輕女等社會陋俗的盛行。孟子認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碧岢糯喈a男子,避免無后。這就首先使封建社會造成娶妻納妾以生子為目的的現(xiàn)象,男尊女卑的落后思想盛行,男女地位極其不平等,甚至導致溺女等陋俗。進而又產生出婚姻的不自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完全談不上自由戀愛。這些落后的封建思想,同當今社會提倡的自由觀念相違背,這也是我們要摒棄的。
其四,儒家孝道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儒家孝道中倡導“父母在,不遠游”“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如果都這么做了,那么,我們如何走出國門,如何保家衛(wèi)國,如何發(fā)現(xiàn)新事物、創(chuàng)造新事物呢。這其中的孝道,講的過于片面。
其一,先秦孝道文化提倡敬愛老人,而敬老、愛老是自古流傳的美德,將這種孝道文化推廣開來,對當今社會營造一種良好的風尚,具有重大意義。只有子女孝敬父母,家庭才能和諧;只有家庭和諧,社會才能穩(wěn)定;只有社會穩(wěn)定,國家才能富強。
其二,人類社會進入到21世紀,進入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在這期間因為經濟的迅速繁榮發(fā)展,矛盾日益體現(xiàn)并且逐步增多。先秦儒家孝道完全能夠起到一個紐帶的作用,讓矛盾不致于惡化,可以使中華民族上下一心,勁往一處使,一致對外,從而促進社會、國家的發(fā)展。
其三,先秦儒家孝道對應對中國老齡化社會有重大意義。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導致人口老齡化問題加劇。而我國老年人口70%左右在農村,大多數(shù)老人生活保障能力較低,依靠國家補助不足以安享晚年。所以,子女必須起到應盡的贍養(yǎng)義務,老年人不僅需要物質上的保障,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以孝道為基礎的家庭養(yǎng)老是中國社會的普遍模式,因此必須大力提倡孝道和孝文化,并且對傳統(tǒng)孝觀念進行創(chuàng)新改造。這樣不僅可以使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樂,甚至可以讓老人在閑暇之余教育子女,達到老有所用的目的。
綜上所述,儒家的孝觀念無論在當時、現(xiàn)在還是未來,都有重要的價值,這些積極因素我們必須要加以傳揚,并且加以創(chuàng)新。當然,對于消極落后的思想我們必須加以剔除,避免受其侵害,真正的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