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哲 李惠芬 梅 娜 周 偉 吳勤峰
中國每年新發(fā)腦卒中患者約200萬人,其中70%~80%的患者因肢體殘疾而不能獨立生活,僅有約1/3的患者可重獲步行能力,大多數(shù)患者仍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肢運動功能和平衡障礙,極易引發(fā)跌倒,嚴重限制患者的功能獨立性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1]。目前針對腦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礙的康復治療方法包括功能性電刺激、虛擬現(xiàn)實、全身震動療法、平板訓練及機器人輔助訓練等,但多需要昂貴的設備及專業(yè)的人員進行操作,限制其廣泛應用[2]。鏡像療法(mirror therapy,MT)是一種基于鏡像神經元系統(tǒng)的治療技術,具有操作簡便、便攜等優(yōu)點,目前已有效應用于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康復[3-4]。本文就下肢MT對腦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響進行綜述,為腦卒中后下肢功能康復提供新思路。
MT又稱鏡像視覺反饋療法,最早由Ramachandran等[5]用于截肢后的殘肢痛治療。在人腦中,鏡像神經元系統(tǒng)主要包括額頂葉鏡像系統(tǒng)和邊緣鏡像系統(tǒng)兩個鏡像網絡,前者主要由Broca區(qū)、運動前皮質腹側、中央前回下部、額下回后部及頂下小葉嘴側等構成,后者主要由腦島、杏仁核、前額葉皮質等構成[3, 6]。研究[7]發(fā)現(xiàn),MT可利用視錯覺或鏡像視覺反饋激活鏡像神經元系統(tǒng),通過將患側運動的假象傳遞至大腦,刺激感覺運動皮層而達到促進運動功能恢復的作用。其中涉及的可能機制:視覺反饋和意向性訓練促進神經功能重組、糾正習慣性廢用、調節(jié)雙側大腦半球興奮性、激活視覺記憶系統(tǒng)等[6],但其具體作用機制仍需進一步探討。
下肢MT常采用長方形平面鏡,患者取坐位,將鏡子置于兩腿之間,完全遮蓋患腿,使健側下肢進行運動,觀察健肢的鏡像,以形成患肢運動的假象[8-10]。在常規(guī)MT的基礎之上,還可聯(lián)合患側下肢的功能性電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xiàn)ES)[11]、神經肌肉電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9, 12]、重復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13]和針刺治療[13]等。上述聯(lián)合治療可強化感覺與運動模式的輸入,更好地促進肢體功能的康復。隨著科技的進步,以MT原理設計的下肢虛擬MT,采用影像投射技術,避免了傳統(tǒng)MT治療過程中的軀干和頭部偏離中線等問題,已成功用于腦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康復[2]。
3.1 常規(guī)MT Kim等[15]觀察了常規(guī)MT對腦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響,該研究將34例腦卒中亞急性期患者(病程小于3個月)隨機分為MT組和假MT組,兩組均進行常規(guī)康復治療,MT組將鏡面朝向健側,假MT組將鏡子背面朝向健側,兩組患者的健側下肢均進行相同的動作訓練,平衡評估采用Biodex平衡評估系統(tǒng),評估參數(shù)為整體穩(wěn)定指數(shù)、前/后穩(wěn)定指數(shù)和中間/側向穩(wěn)定指數(shù),結果顯示MT聯(lián)合常規(guī)康復治療可有效改善腦卒中亞急性期患者的整體穩(wěn)定指數(shù)和中間/側向穩(wěn)定指數(shù)(P<0.05)。王海燕等[16]對124例腦卒中患者進行隨機對照研究,對照組僅進行常規(guī)康復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每次15 min,兩次/天的MT,連續(xù)治療8周,結果顯示觀察組的mini-BESTest總分和各維度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崔微等[4]研究也發(fā)現(xiàn),在腦卒中亞急性期進行每天30 min,共計4周的下肢MT治療,可顯著提升腦卒中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得分(P<0.05)。
但是,Mohan等[17]對22例腦卒中急性期患者(平均病程為6.41天)進行為期2周的隨機-對照-評估者單盲試驗發(fā)現(xiàn),與常規(guī)康復治療相比,MT聯(lián)合常規(guī)康復治療并未明顯提高腦卒中急性期患者的Brunnel平衡評估量表得分(P>0.05)。Lee等[10]將35例腦卒中慢性期患者(病程大于6個月)隨機分為動作觀察+活動組(AOTA組,12例)、MT+活動組(MTA組,11例)和動作觀察組(AOT組,12例),所有患者入組前均能完成無輔助下10 m步行,AOTA組每天進行15 min的視頻動作觀察和15 min的動作訓練,MTA組進行15 min的MT和15 min的動作訓練,AOT組僅進行每天30 min的視頻動作觀察,治療周期為6周,平衡評估采用Biodex平衡評估系統(tǒng),結果顯示治療后三組患者的各項平衡指數(shù)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陳秀秀等[18]研究也顯示,單純下肢MT對腦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改善作用并不優(yōu)于對照組(P>0.05)。最近,Louie等[3]對下肢MT改善平衡的研究進行了meta分析,結果顯示,與常規(guī)康復治療相比,MT并不能改善腦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P>0.05)。因此,單純MT是否能夠有效改善腦卒中后的平衡功能,以及是否存在最佳治療時間窗,仍需進一步驗證。
3.2 MT聯(lián)合任務導向性訓練 Cha等[19-20]觀察了下肢任務導向性訓練聯(lián)合MT對腦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響,該研究將20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均進行患側下肢的力量和與平衡相關的任務導向性訓練,試驗組在上述訓練的同時通過鏡面觀察患側下肢的運動,以形成視覺反饋,平衡評估采用平衡指數(shù)和動態(tài)穩(wěn)定極限、Berg平衡量表、3 m坐-站計時,結果顯示治療后實驗組的上述評估結果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這提示患側下肢的任務導向性訓練聯(lián)合鏡面視覺反饋可更有效地提升患者的平衡功能。
3.3 MT聯(lián)合電刺激 Lee等[9]觀察了MT聯(lián)合NMES對腦卒中慢性期患者下肢功能的影響,試驗組在常規(guī)康復治療的基礎上增加MT聯(lián)合NMES,對照組僅進行常規(guī)康復治療,治療4周后試驗組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此外,Lee等[21]還進行了傳入電刺激(affere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AES)聯(lián)合MT對腦卒中慢性期患者下肢功能影響的隨機-假刺激對照研究,AES采用襪狀電極穿于患側踝足部,頻率為100 Hz和15 Hz各15 min,脈寬為300 μs,強度為患者有感覺,試驗組采用真刺激聯(lián)合MT,對照組采用假刺激和非反射面MT,治療周期為4周,結果顯示AES聯(lián)合MT可明顯提高試驗組的Berg平衡量表得分(P<0.05)。
3.4 MT聯(lián)合rTMS Cha等[13]觀察了真/假rTMS聯(lián)合MT對腦卒中慢性期患者(病程大于6個月)平衡功能的影響,該研究將36例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均進行20 min/d的MT,此外試驗組還進行20 min/d的rTMS,對照組進行20分/天的假rTMS,治療4周后試驗組的平衡指數(shù)、動態(tài)穩(wěn)定極限、Berg平衡量表和3 m坐-站計時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rTMS可增強MT的療效,但對腦卒中急性期或亞急性期患者的療效,仍需進一步驗證。
3.5 MT聯(lián)合頭穴透刺 朱迪等[22]將120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常規(guī)治療組、MT組(常規(guī)治療組+MT)和聯(lián)合治療組(常規(guī)治療+頭穴透刺+MT),共進行為期8周的康復治療,平衡評估采用Berg平衡量表和3 m坐-站計時,結果顯示MT組的平衡功能優(yōu)于常規(guī)治療組(P<0.05),而聯(lián)合治療組的平衡功能恢復優(yōu)于MT組和常規(guī)治療組(P<0.05)。朱宗俊等[23]研究也顯示,主動雙下肢訓練聯(lián)合頭針治療可更有效改善腦卒中患者的下肢功能(P<0.05)。由此可見,主動訓練聯(lián)合頭穴透刺的治療方式值得推廣,但仍需臨床進一步驗證。
3.6 虛擬MT In等[2]對常規(guī)MT技術進行改進,將鏡面反射改為攝像頭攝取健側下肢影像,患側下肢隱藏于高為75 cm的虛擬現(xiàn)實反射療法(virtual reality reection therapy,VRRT)盒內,盒子頂端為水平放置的LED顯示屏(23 cm×30 cm),通過電腦軟件將健側下肢運動畫面轉換為患側下肢的影像。在治療過程中,患者獨坐于無靠背的凳子上,并使健側下肢做不同形式的運動,同時觀察位于患側下肢正上方顯示屏中的內容,并想象患肢做相同運動。該研究將25例患者隨機分為VRRT組(13例)和對照組(12例),在常規(guī)康復治療基礎上,VRRT組進行VRRT治療30 min,對照組進行假VRRT治療,治療周期為4周,平衡評估采用Berg平衡量表、功能性前伸測試、3 m坐-站計時和靜態(tài)穩(wěn)定極限,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VRRT組上述評估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該研究將傳統(tǒng)MT進行改進,使患者采用相同的視角觀察雙側的運動,從而避免不對稱姿勢,并且可以進行較常規(guī)MT更復雜的運動形式。
綜上所述,下肢MT可改善腦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且下肢MT聯(lián)合任務導向性訓練、rTMS、電刺激和針刺療法可更有效地促進腦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恢復,為臨床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但是,下肢MT同時也存在對坐位平衡能力要求高、軀干偏離中線、觀察角度小和運動形式單一等問題,且不同研究間的評估指標、治療時間窗和研究結論等存在不一致性,仍需要設計更嚴謹?shù)拇髽颖?、隨機、安慰劑對照實驗進行進一步驗證,并需要對MT促進腦卒中平衡功能恢復的作用機制進行進一步探討。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展,電刺激、神經調控技術等聯(lián)合MT,以及基于鏡像神經元系統(tǒng)的新型MT(如虛擬MT)等的應用,將彌補傳統(tǒng)MT的不足,并在腦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康復發(fā)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