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建敏
(天津職業(yè)大學,天津 300410)
我國教育教學領域正處于素質教育的關鍵時期,大學生作為國家發(fā)展的未來與民族復興的希望,高等院校在培養(yǎng)大學生時要保證“智育”與“德育”同步發(fā)展,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中國具有五千多年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茶文化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經過了數千年的演變和完善。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一些外來文化不斷沖擊著我國本土文化,對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也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如何利用好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是高等院校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中國茶文化融入了道家、儒家、佛家等哲學思想,而這些哲學思想不僅在古代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對于現代人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也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青年大學生而言,他們雖然近乎成年或者已經成年,但是由于并沒有在社會上經過磨練,他們對不良誘惑的抵抗能力非常弱。不僅如此,青年大學生由于沒有遭受過艱難險阻和重重挫折,所以他們一旦步入社會受到打擊,很可能會變得一蹶不振、自暴自棄。因此,高等院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場所,必須要有意識地提高他們的個人素養(yǎng),這樣才能讓他們在未來發(fā)展過程中有更明顯的競爭優(yōu)勢。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都應該認識到以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生思政教育活動中的作用,遵照“課程思政”教育思想,提高茶文化等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生群體間的影響力,不斷提升思政教育有效性和實效性,為促進學生更好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我國高等院校正在積極建設“雙一流”高校,其在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水平的基礎上不斷朝著國際型高校發(fā)展。思政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個人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關鍵。為了更好的實現“雙一流”高校建設目標,國內高等院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投入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的需要。從總體上來看,當前國內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眾所周知,思政教育在大學生未來發(fā)展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大學生時不再只看他們的學歷、榮譽證書等內容,其創(chuàng)新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與人交際能力和個人素養(yǎng)已經成為考察學生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的重點。所以,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培養(yǎng)青年大學生時要打破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模式,把握好人才培養(yǎng)方向,正確為思政教育定位。雖然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要想最大程度上地發(fā)揮出思政教育的作用,教師就必須要保證教學內容質量。然而,很多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基本上都完全依賴于教學大綱,忽視了學生實際發(fā)展需要。比如,培養(yǎng)大學生學習茶文化等傳統(tǒng)文化不但有利于擴大茶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而是還可以彌補傳統(tǒng)思政教學內容的不足。但由于實際教學內容中涉及到的茶文化等傳統(tǒng)文化內容過少,所以根本不能發(fā)揮出茶文化等傳統(tǒng)文化在提高思政教育質量過程中的作用。
思政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關鍵,做好大學生思政教育不僅是高等院校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表現,更是建設“雙一流”高校的重要基礎。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他們在辨別是非的能力上有所欠缺,而且由于他們的思想和觀念很容易受到周圍人的影響,所以很可能會誤入歧途。所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意義和作用毋庸置疑?!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思政教育缺乏足夠的興趣,那么他們就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其中,最終的教育效果往往不盡人意。教師所選擇的教學手段對學生學習興趣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教師能選擇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意識,那么就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但實際上,當前很多學校思政教師的教學手段都比較單一,根本就沒有融入情景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全新的教學方法。除此以外,當前教師都習慣于采用傳統(tǒng)的“線下”教學模式,對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線上教學工具的利用率比較低,難以發(fā)揮出這些線上教學工具的作用。這無疑會使思政教育有效性和實效性大打折扣。
傳承和發(fā)展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每個中華兒女的責任和義務,但是,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雖然一些學生對茶文化等傳統(tǒng)文化有一定的興趣,但面臨各種考試的壓力,他們往往不會把很多的時間投入到學習傳統(tǒng)文化環(huán)節(jié),這也導致很大一部分師生對茶文化了解的不夠全面。思政教師對茶文化的認識不夠全面就意味著他們不能將茶文化等傳統(tǒng)的合理地融入到思政教學內容當中。而學生是接受思政教育教學服務的主體,他們對茶文化的認識不夠全面就意味著其不能真正把握好學習的方向。茶文化等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無形財富,是我們建設文化自信的重要養(yǎng)料,也是促進國民素養(yǎng)整體提升的重要元素。無論是哪個層面的國人,其必須要認識到學好茶文化等傳統(tǒng)文化的必要性,把學習茶文化等傳統(tǒng)文化當成是一種行為習慣,不斷提高自己對茶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作為思政教師,他們更應該給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不能只是對茶文化有一知半解,而是要給學生諱莫如深的感覺,這樣才更容易贏得學生的尊重。
無論是文盲還是大學生,他們最基本的素養(yǎng)就是愛國。如果一個人沒有愛國主義情感,不對自己的祖國有感激之情,那么無論這個人有多么高的學歷、多么高的能力和背景,其必然會受到其他人的唾棄。當前,有一部分中國留學生由于受到國外環(huán)境的影響,他們不僅沒有對自己的祖國懷有感恩的心,回到母親懷抱建設家鄉(xiāng),而且還成為一個個“白眼狼”,在國家危難之際落井下石,帶壞了社會風氣,給社會造成非常不好的影響。為了及時糾正大學生錯誤的思想觀念,大學必須要以思政教育為核心,以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為方向,大力推進現代化建設,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茶文化等傳統(tǒng)文化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運用,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將茶文化等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過程中,切實保障思政教育質量。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更是茶文化的發(fā)源地,而且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和完善,現代中國茶文化已經成為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然而,一些良莠不齊的外來文化給茶文化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帶來一定的沖擊,更是對當代青年大學生的思想產品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合理利用茶文化不但能夠有效彌補傳統(tǒng)思政教育內容的不足,而且還可以豐富學生課外知識,這對于增強他們未來發(fā)展自信心具有重要意義。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內容多以理論為主,涉及到時事政治、法律法規(guī)等內容。而這些內容對于很多大學生而言都比較枯燥無味,根本就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像茶文化等傳統(tǒng)文化涉及到的內容比較多,所以完全能夠滿足不同大學生的需求。
茶文化等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擴大思政教育的影響力。思政教育要求學生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特點、發(fā)展歷史及研究現狀,掌握基本概念,能夠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本原理、方法,分析和解決理論和實際問題。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德育的重要性與智育的重要性不分主次。不可否認,在過去,學歷、榮譽證書就是“硬通貨”,能夠讓學生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崗位。然而,社會在進步、人類在發(fā)展,就業(yè)壓力的不斷加大使很多高校大學生“欲哭無淚”,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和精神負擔。“失敗是成功之母”,有些學生在遭遇失敗以后會重頭開始,最終浴火重生;而有的學生失敗一次以后就變得一蹶不振、自暴自棄,似乎忘記了什么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前者往往有強大精神支柱,能夠及時調整心態(tài);后者則相反,他們并沒有認真對待過思政教育,所以就不可能領悟到思政教育的精髓,他們落后或者消極的思想觀念就不能打破。茶文化包含了很多的知識,能夠與思政教育融為一體,從而在保證思政教育有效性的同時讓茶文化的作用也突顯出來,從而擴大了思政教育的影響力。
與專業(yè)文化知識不同,思政教育并不是為了單純地給學生傳輸知識,而是要讓學生在學習這些知識的同時升華他們的思想和靈魂。當然,要想更好地發(fā)揮出思政教育的運用,首先應該激發(fā)學生的課堂聽課興趣。學習茶文化不僅可以讓學生知道如何采茶、選茶、品茶、鑒茶,而且還可以豐富他們的課外知識,增加他們未來發(fā)展自信心。茶文化并不都是枯燥無味的內容,還涉及到很多有關茶文化的寓言故事,這部分內容往往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知識。因此,將茶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教學內容當中還可以增加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從而激發(fā)學生課堂學習興趣。不僅如此,學習中國茶文化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學氣質,讓他們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彰顯自己夯實的文學功底。
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出茶文化研究下傳統(tǒng)文化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作用,當地政府、高等院校以及教育工作者都應該認識到以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在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質量過程中的作用,并根據教學實際需要探索新一代的思政教育體系。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作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代表——茶文化,雖然其不僅有很大的研究價值,而且還具有非常明顯的應用價值,但是如果公眾對茶文化不了解,那么他們就不可能真正感受到茶文化等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為此,必須要加強對茶文化等傳統(tǒng)文化的宣傳力度。首先,當地政府要利用好本地優(yōu)勢,打造特色茶文化平臺,并且成立專門的茶文化宣傳民間組織,鼓勵廣大群眾為當地茶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做出貢獻;其次,學校要加強與茶文化研究機構的交流合作,并建立專門的茶文化交流室,方便師生與茶文化專業(yè)人士交流心得體會;最后,教師要利用好思政教育平臺,將茶文化等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到教學內容當中,提高教學內容質量。
教師對教學方式的選擇對學生課堂學習興趣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育方式與學生追求自由的課堂氛圍背道而馳,因此,思政教育很難得到學生的認可。這就要求教師要打破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方式。一方面,思政教師要學會與學生加強課上的互動,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另一方面,教師要把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等新的教學思想應用到思政教育活動中,保證教學方式的多元化特征。當然,慕課、微課等線上教學平臺也應該成為提高思政教育質量的重要工具。為此,教師可以在慕課、微課平臺上查找一些有關茶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并引經據典,通過一個個充滿趣味性的故事激發(fā)學生對茶文化的興趣。
打造一支高質量的思政教師團隊是將茶文化更好融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必然選擇。作為思政教師,為了擴大茶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影響力,他們必須要正確給自己定位,并遵循思政教育和茶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找到連接兩者的支點。當然,要想達到這樣的目標首先要提高教師教學能力。一方面,學校要給廣大教師群體提供學習機會,讓他們及時“充電”;另一方面。學校要學會教育教師,通過制定更嚴格的考核機制讓每個思政教師都能感受到壓力,從而產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