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痹谶@一背景下,部編教材在小學設置“快樂讀書吧”欄目,整本書閱讀正式走向課程化的道路。但是擺在每位教師面前的問題是,課堂上有時間讓學生讀厚厚的一本書嗎?擺在學生面前的問題是,我讀不讀,老師怎么知道?
因此,怎樣引起學生的讀書興趣,指導學生讀完一本書,把書讀懂、讀透,方法很重要。首先,要做好持久戰(zhàn)的準備,規(guī)劃教學目標;其次,要設計有趣的活動,一石激起千層浪;最后,要創(chuàng)設條件讓學生交流切磋,每天都能快樂讀書。
做好持久戰(zhàn)的準備,規(guī)劃教學目標。“快樂讀書吧”的教學目標不是在一節(jié)課就能完全體現(xiàn)的,有些目標甚至要延續(xù)到學期結(jié)束才能實現(xiàn)?!翱鞓纷x書吧”教學目標的制定,不僅要指向課堂,還要指向課后延續(xù)閱讀的過程。
五年級上冊“快樂讀書吧”《讀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一課制定的教學目標如下:第一,能產(chǎn)生閱讀四大名著的興趣,了解故事內(nèi)容和人物形象;第二,能感受閱讀的快樂,和同學交流閱讀的收獲;第三,能規(guī)劃自己的閱讀時間,保障閱讀質(zhì)量。對于第一個目標,在學習本單元的四篇課文時,我就穿插著拓展了書中的許多故事,比如學習《草船借箭》時,我設計了一個“三國故事我知道”環(huán)節(jié),向?qū)W生提問:你還知道《三國演義》的哪些故事?諸葛亮借了箭后打敗曹操了嗎?諸葛亮還有哪些神機妙算的故事?周瑜這次沒有置諸葛亮于死地,他會真正地心服口服嗎?以后還會算計諸葛亮嗎?學生就此產(chǎn)生了讀書興趣。第二個目標是不可能在一節(jié)課內(nèi)完成的,其要求學生課下邊讀邊記錄,利用課余時間與同學交流討論。要實現(xiàn)第三個目標,學生需要堅持讀整本書,不能虎頭蛇尾,最后草草了事,更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以致到期末也沒有讀完。
設計有趣的活動,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快樂讀書吧”的教學中,必須借助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閱讀的趣味,體驗閱讀的快樂,推動他們課后的持續(xù)閱讀。設計有趣、有效的教學活動的途徑有很多,總體來說,教學要有整體感,不能支離破碎,借助某個情境或者某個人物串聯(lián)整節(jié)課的教學,往往會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另外,要注重學生的參與性,也就是設計的教學活動要有利于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我經(jīng)常設計一個導讀課,選擇新穎的切入點,引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比如,讀繪本《猜猜我有多愛你》時,可以從封面入手,引導學生觀察書名、作者、插圖等,通過觀察精美的封面來獲取信息,如“一只可愛的兔子會向誰提問呢?他做了什么事?”,從而預測故事內(nèi)容。同時,也可以從書中的精美片段入手,帶領學生通過朗讀進入閱讀情境,比如教學冰心的《繁星春水》時,我給學生讀了書中精彩的片段,如:“魚兒上來了,面上一個小蟲兒漂浮著,在這小小的生死關頭,我脆弱的心,忽然顫抖了。”這首詩充分表現(xiàn)了冰心的愛心,細致描繪了一個小小的生死關頭,只有這樣,學生才可以充分體會到冰心對生命的珍惜和對弱者的同情心。在《繁星春水》中,像這些從生活的細微處落腳,以虔誠的心態(tài),從不同角度觀察生活、抒發(fā)情感的詩歌比比皆是。這樣的活動設計讓學生充分參與其中,身體力行地學習,快樂有趣而又有效。
創(chuàng)設條件交流切磋,每天能快樂讀書。建立與學生日常閱讀的聯(lián)系?!翱鞓烽喿x吧”的學習,比其他課文更注重對日常閱讀的指導。教學時,教師要注意時時聯(lián)系日常的閱讀生活,切實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幫助學生解決會遇到的閱讀困難。如五年級上冊“快樂讀書吧”《讀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中,我就在微信里建了“話說西游”“激情三國”“解讀水滸”“紅樓人生”四個群,學生進入四個群,每天把自己讀書的收獲發(fā)到群中交流。一開始,學生說得較少,只對一個人物或故事進行幾句話式的評價,漸漸地,有些學生看得多了,對故事和人物也了解得更全面了,甚至當起了作家,提出“如果我是羅貫中,不會讓諸葛亮那么早去世,最起碼也要輔佐劉禪長大”等。學生各抒己見,整個微信群激情飛揚、火花四濺。為了督促學生每天讀書,我還設置了“讀書銅幣”“讀書銀幣”“讀書金幣”,每讀完一個章節(jié)或在群里發(fā)言一次,可以獲得一枚讀書銅幣;能寫出一篇有價值的讀書體會的,獲得一枚讀書銀幣;能帶領3 人或3 人以上一起讀書的,獲得一枚讀書金幣。期末根據(jù)銅幣、銀幣、金幣數(shù)評出讀書達人,獎勵其一本好書。在整個讀書活動中,課余時間在捧書閱讀的學生隨處可見,學生感到收獲滿滿。
“快樂讀書吧”給讀書插上了快樂的翅膀,而教師要讓這對翅膀充滿力量,讓“快樂讀書”飛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