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念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jīng)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fā)現(xiàn),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在親歷教改的過程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通過與學生交往、互動,嘗試轉換角色,構建一個相互促進的學習共同體,實現(xiàn)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
部分教師的教學中,一節(jié)課教什么、怎么教,都是教師根據(jù)教材內容預先制定好的,設計了周密的教學步驟,圍繞教材安排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和注意力,課堂上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如果學生被動地學習,又能真正掌握多少知識呢?針對這一情況,我首先從教學方案的設計入手,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方案,或者干脆讓學生來決定教學方案。
在人美版小學美術第三冊《過春節(jié)》一課中,根據(jù)教材內容及教學要求,既可以用彩紙制作小燈籠、窗花等裝飾教室,營造過節(jié)的氣氛,也可以畫一幅表現(xiàn)春節(jié)花會、廟會等題材的畫。于是,我設計了兩個教學方案,一個以制作濃厚春節(jié)氣氛的場景為主;一個以繪畫為主。在上課之前,向學生講明原因后,請各班同學自己討論決定準備采用哪個方案。各班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研究,我也適時地幫他們一起分析各自班級同學的情況與特長。最后,所教的五個班,有兩個班選擇了制作,三個班選擇了繪畫。于是選擇制作的班級同學,分組討論了需要準備的資料與制作材料;選擇繪畫的班級則預先收集相關的參考資料,準備繪畫工具。
到正式上課那天,選擇制作的班級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交流、示范,用制作的小燈籠、窗花等裝扮教室,再由教師拍照留念;而繪畫的班級則在交流、欣賞后用自己所喜歡的繪畫形式,表現(xiàn)春節(jié)場景,并進行展示評價。由于是自己選擇的方案,不管是制作的班級,還是繪畫的班級,整個過程都興趣盎然,積極參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見識了學生造型方面豐富的想象力和繪畫方面的特長。
在小學美術教材中有許多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供學生欣賞,欣賞也是提高學生文化藝術修養(yǎng)的有效途徑,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有的教師會擔心學生沒有足夠的欣賞能力,又擔心學生會因看不懂而分散注意力,于是就從作品的來歷講到作者的奇聞逸事,最后挖掘作品的思想內容。有人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苯處熢跄苡媒虒W參考書上的簡略文字代替學生個性化的體會呢?其實,在欣賞作品時,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先自由欣賞、討論,甚至提出問題,而教師就作為“主持人”穿插講解、評價。
在欣賞人美版小學美術第六冊《清明上河圖》一圖時,我朗讀了一遍書上的提示,就請學生自由讀畫,并告訴學生可以和同組同學進行討論,鼓勵學生相互提問題。于是學生在自由欣賞和討論的過程中,不僅找出了畫面中不同的人物形象,即行人、商販、船工、纖夫等,也說出各自不同的感受,如“很熱鬧”“景象繁華”“人山人?!薄_€有學生提出了問題:“為什么叫《清明上河圖》?”“這么多人物形象,作者是怎么細致描繪的?”學生暢所欲言,教師也深入學生的討論小組,既傾聽又解答,與學生相互交流,進行情感互動。最后,教師對學生的參與、見解都給予了積極的評價,其效果遠勝于在學生毫無感受之前就輸入某種概念,不會將學生的思維禁錮于狹隘的范圍內。
在進行人美版小學美術第一冊《讓我的飛機上藍天》的教學時,我準備了一些不同飛機的圖片給學生欣賞,沒想到當我說到隨著科學發(fā)展,有了越來越多種類與造型各異的飛機時,學生所提到的飛機有的是我沒準備的,有的甚至是我沒聽說過的。后來才知道,原來現(xiàn)在有專門為孩子設計、出版的介紹各種交通工具、機械等的圖書,而家中有這種書的學生不在少數(shù)。在折飛機時,學生更是不滿足我所演示的兩種折法,折出了十幾種各種不同的飛機。確實,在日新月異的當今社會,有些知識學生早已從課外讀物、電視、網(wǎng)絡等渠道獲得,甚至比教師的想法更新穎、更獨到、更優(yōu)秀。
于是我在另外幾個班改變了教學策略,先讓那些家中有書的學生將資料收集好,并準備好解說詞,在課堂上當“小老師”為大家介紹他所熟悉或最喜歡的飛機,而教師就做一些展示資料、提醒補充等“助教”工作。折飛機時,學生在小組內向同伴展示并講解自己的折法,互教互學。在此過程中,作為“助教”的教師積極地看、認真地聽、真實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同時,教師應給予學生心理上的支持,采用各種適當?shù)姆绞剑o學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活躍,熱情更高漲。當然,教師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
如果教學評價只是由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終結性的評價,不僅單一、權威性過強,還會強化評價方式的甄別和選拔功能、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的自評、互評及對教師作品的評價都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精神。因此,在教學中,我不僅常常要求學生對教師的范作進行點評,而且每節(jié)課總是給學生留一些時間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采用全班集體評價、分組討論、自我評價、相互評價等多元評價形式。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同學面前展示自我,評價自我,學生也可以相互借鑒學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判斷、審美等方面的能力。
在評價的內容上,教師需鼓勵學生多看別人的長處,提出問題更是培養(yǎng)學生虛心好學的品質的絕好機會。學生在互動中學會了寬容,教師就會經(jīng)常聽到“他比以前進步了!”“她做得比我好!”等話語。教師可坐聽“百家爭鳴”,當好“嘉賓”,在適當?shù)臅r候給學生進行點撥和引導。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間的互動、交往,對教學而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的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還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其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xiàn)、創(chuàng)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yè)成長和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術語:教師式學生和學生式教師。教師不僅僅去教,也通過交流被教;學生被教的同時,也因互動而教。師生之間,就是一個相互促進的學習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