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波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靈魂載體,是獲取外界信息、認識世界、拓展思維并學習性獲得審美體驗的一種手段;信息技術(shù)與語文閱讀教學融合,是為了讓學生更有效地走近文本,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拓展生本對話的深度和廣度,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信息技術(shù)在課堂的應(yīng)用和課程的融合都做了必要的闡述。新課標下小學語文閱讀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shù),以一定的閱讀教材或課外讀物為依托,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有目標性的聽說讀寫的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使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書本,走向世界,進而達到綜合性人才全面多角度發(fā)散性培養(yǎng)的目的。
蘇霍姆林斯基說:“積三十年的經(jīng)驗,使我確信學生的智力取決于良好的閱讀習慣?!笨梢娕囵B(yǎng)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重要性。教師想上好這門課程,必須讓學生對閱讀不再感到枯燥,而多媒體與閱讀教學的有效融合,恰好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使閱讀成為學生熱愛的事情。
一、恰當運用信息技術(shù),激發(fā)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
要促成學生與教材的對話,就要注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提倡多角度、多方面、有選擇性的閱讀,注重每個學生不同的閱讀感受,進而引導每個學生多角度思考。教師要發(fā)展并開拓學生的閱讀方式,提升學生的閱讀思維,調(diào)動學生自主閱讀的主觀能動性,只需要注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使得學生在閱讀時更有動力,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尤其是對于中低年段心智未成熟的小學生來說,創(chuàng)建一個有趣味性的閱讀氛圍格外重要。例如,在學習《桂林山水》寫景的課文時,教師結(jié)合學生樂于了解我國大好河山的特點,充分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建一個桂林“實景”的教學情境,利用幻燈片播放桂林山水如詩如畫的圖片,以此點亮學生的目光。再播放南方獨有的絲竹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切實地融入更多的聯(lián)想和想象,做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到桂林山的奇、秀、險,桂林水的靜、清、綠的特點,刺激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的學習性及課堂上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性。
二、恰當運用多媒體技術(shù),使學生跳出文本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充分挖掘?qū)W生接觸的文本資源,并與文本進行深入靈魂的對話。例如,教學古詩《使至塞上》,課堂上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作者王維的生平及成就、寫本首詩的背景等相關(guān)資料,為體會詩句中孤獨悲愴的意境,感受大漠獨有的雄渾壯闊的景色,感悟古詩作鋪墊。再例如,以《紅樓夢》中香菱學詩為引導,使學生深入接觸文本,并在接觸中感悟文本。讓學生從作者的角度解讀文本,重拾前人之路,進而提升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效率,完成小學語文知識層次的自我構(gòu)建,完善小學語文課本外的知識與學生之間的有機融合。在閱讀方式上,采取朗讀、默讀緊密結(jié)合的方式。以多閱讀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引導在學生心智尚未成熟之時早早樹立正確的三觀與自身奮斗的理想,進而對未來人生有所規(guī)劃。
三、恰當運用信息技術(shù),構(gòu)建開放空間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關(guān)注課堂氛圍的自然生成,尊重學生在自主閱讀過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點的發(fā)散性思維,強化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體驗。教師要給學生留足領(lǐng)悟思考的時間,為學生不同思維的碰撞搭建平臺;要從作者的視角解讀文本,從學生的視角解讀文本。如《長大后我就成了你》這篇課文,通過PPT展示教師辛勤工作的圖片、學生成長歷程的圖片,并配樂朗讀課文,之后再進行一分鐘以“我成了你之后”為主題的即興演講。這樣,既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既突出了朗讀,又強化了閱讀;閱讀教學效果顯著。
四、恰當運用信息技術(shù),促進學生思維碰撞
教師要發(fā)揮引導作用,強化學生自主思考能力,推動學生之間不同思維方式的對話。例如,《劉姥姥進大觀園》這篇課文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群譜,人物形象極其鮮明又各具特色,因而要讓學生深入了解文本的人物形象存在一定的難度。為此,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shù),播放一段《劉姥姥進大觀園》視頻讓學生賞析,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表演,揣摩角色的心理活動,在此基礎(chǔ)上,組織學生進行補白,仔細考慮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和心理等。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通過視覺感受、合作表演,增強了學習興趣,深化了對人物形象的認識。
再比如,教學《天山牧場》一課時,文本的突出特點是作者動詞的準確運用。教師教學時可以通過課件先展示文中有代表性的句子,再出示一句將動詞替換后的句子,二者進行對比,讓學生感悟文本中動詞的精妙之處,使學生體會到“抓詞理句”這一學習方式在閱讀中的重要性。
五、合理運用信息技術(shù),滲透閱讀方法指導
要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學法指導,教師應(yīng)結(jié)合不同的課文設(shè)計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在學習探究中領(lǐng)悟閱讀方法。例如,在學習《哈爾威船長》時,體會船長的形象很重要。在教學中,播放視頻或展示圖片,把學生帶到文章中,讓學生抓住當時混亂驚慌的場面和船長沉著、冷靜的指揮,利用這樣的情景鋪墊,學生才能更好地體會船長的鎮(zhèn)定、機智,體會船長的經(jīng)驗豐富、處理問題的巧妙,對穩(wěn)定大局起到的關(guān)鍵作用。通過這一過程,學生也學會了在描寫刻畫人物的文章中尋找人物鮮明特點的方法。
六、適時運用信息技術(shù)手段,注重日常養(yǎng)成
小學生雖然好動,注意力不集中,但可塑性非常強。在這個黃金時期,教師要做好積極的引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為將來的初高中學習打下良好基礎(chǔ)。閱讀的黃金時間是清晨和晚上,每天早晨到校后,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課外讀物,然后再上課。下午上課前,還可以播放一些經(jīng)典古詩、成語故事等,這樣日復一日的堅持,會讓學生喜歡讀書,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
信息技術(shù)對語文閱讀教學所起到的促進作用顛覆了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因此,作為學生的啟蒙者,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shù)手段,引導學生由多讀書、讀好書,變?yōu)楹米x書、樂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