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嶸
艾米麗和她的同事艾比在谷歌上市的5年前,曾為谷歌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謝爾蓋·布林及拉里·佩奇準備幻燈演示片和演講稿。布林和佩奇想用谷歌的期權作為薪酬支付給艾米麗,但她選擇拿走4000美元作為報酬,而不是期權。
艾比則放棄4000美元,選擇了谷歌的4000股期權。后來股票拆分使得艾比的4000股期權變?yōu)?.6萬股,谷歌上市的第二天,艾比手上的股票價值170多萬美元。而艾米麗都想不起她是怎么花掉那4000美元的了。
怎樣才能做出日后不會后悔的選擇呢?
行為經(jīng)濟學中有個概念叫“忽略偏見”,也就是人們更容易接受自己忽略或不作為所導致的損失,而不愿意接受自己的行為導致的同等程度的損失。
比如王先生一直持有A股票,別人向他推薦了B股票,他因猶豫遲遲不行動。結果一年后A股票虧損了一萬元,而B股票沒有任何虧損。
張先生一直持有A股票,別人向他推薦了B股票,于是他就換成了B股票。結果一年后A股票沒有損失,而B股票跌了一萬元。
那么哪個人更容易感到后悔?事實上,90%的人認為張先生更容易后悔,因為王先生只是后悔沒有采取行動,而張先生后悔自己做過的事情。
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比起那些因為我們沒有采取行動而導致的糟糕結果,那些采取了行動卻得不到好結果的事情更讓人后悔。
同樣于艾米麗而言,如果她一向都是優(yōu)先選擇現(xiàn)金而非期權,那她在谷歌一事上的后悔便會少幾分,如果她習慣選擇期權,而這一次心血來潮選擇了現(xiàn)金,則后悔的程度可能要大得多。
另外,艾米麗的選擇可能是大多數(shù)人共同的選擇,因為4000美元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而股票期權有著各種不確定性。諾貝爾獎得主行為經(jīng)濟學家卡尼曼發(fā)現(xiàn),當決定自己的收益時,人們總是傾向于規(guī)避風險,畢竟雙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所以,艾米麗其實并不用為她的選擇太感到后悔。(據(jù)《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