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平興 葉彩紅
摘? 要:對于師范生而言,職前培養(yǎng)與職后教育是其職業(yè)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新時期以來,黨和國家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學術界對于高校師范職前教育實踐和職后培訓的關注日益密切,相關研究成果頗碩。但呈現(xiàn)出實踐總結多、理論構建少,研究角度多樣、研究方法單一的現(xiàn)象。文章從師范生職前教育的見習、師范生實習與研習以及職后教育的教師培訓三個方面對學界相關研究進行梳理和總結,并反思其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關鍵詞:高校師范生;職前教育實踐;職后培訓;綜述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36-0097-06
Abstract: For normal school students, pre-vocational training and post-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ir career. Since entering the new era,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have put forward more stringent requirements, academic circles hav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e of pre-service education and after-service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fruitful. However, it presents the phenomenon of more practical summary, less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diverse research angles and single research methods. This paper combs and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research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apprenticeship of normal school students' pre-service education, the practice and study of normal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 training of after-service education, and reflects on its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words: normal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actice of pre-service education; after-service training; summary
教師是學校教育的直接實施者,增強師資力量是促進青少年學習成長的重要保障。黨和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制定了系列政策,如根據(jù)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35》《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加快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yǎng)計劃的意見》《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計劃 2.0》《中學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與《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等文件,有效地開展了師范生的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的培訓?!案邘熢盒W鳛橐粋€承上啟下的教師教育基地,在英語教師的職前教育與職后培養(yǎng)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我國當前教師職前教育與職后培養(yǎng)的實際出發(fā),立足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構建一個機構合理、體系完整、內容科學的教師教育一體化運行模式,是高校教師教育改革的必經(jīng)之路?!盵1]從培養(yǎng)形式上看,職前教育主要除了理論教育外,師范技能實踐教育有見習、實習、研習等,從培養(yǎng)主體來看,現(xiàn)階段師范生的職前培養(yǎng)和職后培訓依然是兩個獨立的模塊,“職前培養(yǎng)主要是由師范院校為基礎教育培養(yǎng)師資,職后培訓主要是由入職學校根據(jù)自己學校的情況進行適當?shù)呐嘤枴薄2]因此有必要對師范生見習實習研習和職后培訓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總結。目前有關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于師范生見習研究
教育見習是指師范生以見習生身份觀摩中學教育教學實境,近距離接觸真實教學環(huán)境的一種實踐形式,其主要任務是觀摩教育教學,參與部分活動。見習分為集中見習和分散見習,大多以課前備課-聽課記錄-課后反思方式開展,具有針對性和專業(yè)性。師范見習生通過觀摩和參與課堂,體驗教學,反思課堂,從而培養(yǎng)其教師職業(yè)認知。目前我國關于師范生見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學前教育專業(yè)見習問題、師范生見習問題與對策等方面。
一是學前教育專業(yè)見習問題。近年來,我國師范生教育見習問題日益凸顯,不少學者對學前教育專業(yè)見習進行調查研究并提出針對性意見。首先是通過學前教育見習的現(xiàn)狀調查,發(fā)現(xiàn)見習期間,學生、高校及幼兒園等方面均存在問題。如陳志軍通過問卷搜集見習狀況,借助SPSS分析數(shù)據(jù),表明幼兒園指導教師的工作熱情會影響見習生[3];李香玲通過總結學生撰寫的見習反思,提出高校應注重見習反思并指導學生反思[4]。劉紅等人以問卷調查的形式調查了見習生對時間、收獲、幼兒園、學校安排、校內和幼兒園指導老師六方面的滿意度[5];嚴葉瑾和徐微以湖北文理學院學前教育專業(yè)為例分析學生、高校、幼兒園三方面問題[6]等。其次是針對學前教育專業(yè)教育見習存在問題的施行策略研究。夏小紅和胡蘭則針對實踐課程實施的內容形式、組織、合作及條件設施的問題,提出提高認識、加大投入、創(chuàng)新課程內容和形式、規(guī)范課程組織和管理等對策[7];岳玉閣和陸開悟注重闡釋提升見習有效性的策略——做好準備工作、發(fā)揮兩類指導老師的作用和建立健全機制[8];方怡妮調查發(fā)現(xiàn),師范見習生經(jīng)歷了從期待期-矛盾期-探索期的心理變化,并提出見習實踐共同體和管理見習指導教師兩方面發(fā)展其心理[9];汪浩認為通過樹立全程化實踐教學理念和增強見習時間的方式可以提高教育見習的有效性[10];李南提出的“建構科學有效的高師學前專業(yè)漸進式教育見習模式”值得借鑒[11]。
二是師范生見習問題及對策。師范生教育見習是師范生職前教育理論結合實際的重要一環(huán)。首先,基于調查師范生教育見習相關數(shù)據(jù)展開研究。李飛祥認為存在院校與見習學校缺乏溝通交流、教育理論課程不能與教育見習有機結合、學生忽視教育見習、見習模式單一、評價標準不規(guī)范等問題,并針對以上問題提出建議以供參考[12];陳珂則提出新的聽課模式——見習生在“聽課前做預設準備、聽課中角色轉變、聽課后進行反思”[13]。
其次關注對策研究,如闕曉華和林志恒強調以細化見習的方式評價內容、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增強與一線教師互通交流以及根據(jù)反饋信息有針對性地加強培養(yǎng)等提高教學實踐能力[14]。閆楷汶、劉蘭蘭則針對師范生教育見習實效性提出策略[15]。此外,代鳴等人對“U-S雙導師制”實踐模式的實施步驟及構建因素作了闡述[16]。
三是國外見習制度研究。近幾年來,國外教育見習制度進入研究視野,其中關于德國自成體系、獨具特點的教育見習論述頗豐。如高松和袁瀟系統(tǒng)介紹了德國教師見習制度的背景與目的、組織管理、內容與流程、能力評價標準和考核五個方面[17]。覃麗君分析德國教師教育見習緣起、主要內容,并介紹見習考核即德國第二次國家教師資格證書考試制度,為我國教師教育教學實踐及教師資格證書考試提供參考[18],總結德國教師見習的新趨勢和新特點[19]。萬由令和王蕾分析德國教師見習制度的實踐路徑偏向并借鑒其實踐經(jīng)驗,建議國內教師見習可從建立和完善教師見習準入制度、以階段“浸潤”促進見習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提升、以“模塊化”知識強化見習教師的理論建構三個方面改進[20]。
二、關于師范生實習與研習研究
教育實習是高校師范生到中小學進行為期一學期的教育和教學專業(yè)訓練的一種實踐形式,一般安排在畢業(yè)前。教育實習基本流程為實習前制定教育實習計劃;實習期間師范生在高校和中學的雙指導下以實習教師的身份進入中小學學習,其內容包括教學實習、班主任工作實習和課外輔導工作實習;實習結束,雙方指導教師按標準評定實習成績。教育實習是提升師范教育專業(yè)實習生的教學素質和技能的重要途徑之一。我國關于師范生實習的研究視角多樣且成果豐碩,尤其是實習基地建設方面。
一是教師教育實習與研究基地建設方面。師范生實習基地是師范生進行教學實踐實習的重要平臺和高校培養(yǎng)師范生的最后一步的主要場所。目前關于實習基地研究成果豐富,其中不乏分析基地建設意義。陳學鋒認為教師專業(yè)化背景下,實習基地建設應發(fā)揮促進學生專業(yè)成長,完善學校專業(yè)發(fā)展,落實學生專業(yè)目標的實現(xiàn)等三重意義[21];姜忠平和肖躍田從客觀需要、質量需要、改革關鍵及教學質量等方面論述建立實習基地的重要性[22]。
部分學者在探索、研究基地建設一體化的問題,如周琴和周敏論述了師范生“教育見習、研習、實習一體化”實踐模式的有效性及問題,并基于反思性實踐下,提出“‘反思-體驗為基礎的教育見習、‘反思-問題為驅動的教育研習、‘反思-實踐為取向的教育實習”的實踐,但還沒有實踐驗證[23]。劉建等人以協(xié)同創(chuàng)新理念為指導,分析體育教育專業(yè)實施開放性實習實訓模式的必要性,構建實習實訓聯(lián)合共建模式并付諸實踐[24]。董麗霞分析體育師范實習現(xiàn)狀,并提出有關實習基地的可實施的改革措施,以盼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融合發(fā)展[25]。
另外,也有學者積極發(fā)現(xiàn)實習基地存在的問題,思考相應對策以改變實習基地現(xiàn)狀并獲得發(fā)展。李琳琳總結現(xiàn)今我國教育實習基地建設存在的三大主要問題——國家政策的缺失、高校和中小學雙方錯誤的觀念、實習生自身的問題,并在教育行政部門、高校和實踐基地、實習生三方面提供解決對策[26]。郭玲等人著重闡述建設教育實習基地的對策,如師范院校承擔實習基地的教師專業(yè)知識培訓任務、高等師范院校和實習基地學校間的互動聯(lián)系等,為建設好教育實習基地提供建設性方法[27]。馬楠在實習管理制度、指導教師的評價機制、個性化指導、理想的實習生實踐空間四大方面闡釋師范生教育實習基地建設[28]。李斌從提高認識、前提、成功關鍵、成功保證和生命力五個方面論述了如何加強教育實習基地建設的問題[29]。李亞飛和何慧星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討論政府、高校、教育實習機構和實習生的問題,并提供若干可供參考的對策,為實習基地的建設開辟了實踐性的新路徑[30]。邱艷萍則以地方政府視角分析實習基地建設中地方政府的重要性和職責[31]。
此外,梅德平從非師范專業(yè)實習基地建設的途徑與存在的主要問題入手,借助對部分畢業(yè)生與實習單位的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集中剖析影響非師范專業(yè)實習基地穩(wěn)定與長效的基本因素,并提出措施[32]。雖發(fā)表時間較早,但對現(xiàn)今教育實習基地建設仍有可借鑒之處。
二是實習模式研究。除研究實習基地建設外,學者們對實習模式亦有研究。張博偉和呂立杰通過調查表明,高校常用的指導模式是人文指導模式和技術指導模式,部分用反思指導模式,而原創(chuàng)性指導模式少有體現(xiàn),并根據(jù)影響因素給予建議[33]。鄧楚雄等人以湖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專業(yè)為例,探討其教育實習模式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地理科學專業(yè)本科師范生的“七段”式創(chuàng)新教育實習模式[34]。
三是國外教育實踐。學者們還將研究的廣度拓展到國外(芬蘭、美國、法國等)教育實踐的成功案例。賈秀麗分析美國的臨床實踐型教師教育模式與芬蘭的研究型教師教育模式,得出課程設置應注重師范性、協(xié)同育人、激勵機制和漸進見習四方面的啟示[35]。李墨則啟發(fā)我國應該進一步增加教育見習與教育實習課時量,豐富教育實踐方式,加強大學與中小學校對于教育實習的密切合作與溝通[36]。王薇以巴黎高等教師教育學院為例,探討法國教師職前培養(yǎng)中教育實習的特點并在實習目標、實習模式、政府作用和評價方面提出建議[37]。
教育研習是在師范生職前教育實踐中教育部明確規(guī)定的與教育見習、實習并存的模塊,也是近幾年興起的研究課題,因此教育研習的研究成果較少,最早是謝國忠系統(tǒng)闡釋教育研習的課程價值、主要任務、主要內容、實施途徑和條件保障[38]。目前關于教育研習的定義不一,趙桂香概括教育研習的定義,認為研習本質是實踐,應制度化、具體化[39]。教育研習可通過課題研究、開設相關課程、微格模擬教學、實習經(jīng)驗交流與成果評析等途徑開展[40]。
三、關于師范生職后培訓的研究
教師職后培訓是指教師在入職后為適應教學的難題和社會政策新變化,在教師觀念、知識和技能等方面展開的專業(yè)化學習。教師職后培訓一般利用沒有教學任務壓力的寒暑假進行集中學習,具有時間短、周期長和階段性的特點。教師職后培訓是促進教師專業(yè)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途經(jīng)之一,目前聚焦教師培訓的研究較為豐富,如針對國培計劃、培訓模式、校本培訓的研究等。
一是國培計劃的實施效果和對策。自我國實施“國培計劃”已有十年,這期間培訓了大批一線教師,實現(xiàn)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隨著教師培訓改革的不斷深化,“國培計劃”的實際效果、發(fā)展方向等問題日益受到重視,成為一研究熱點。王傭回顧教師培訓從學歷補償為主到法制化和規(guī)范化再到校本化、時代化的發(fā)展歷程,總結性提出當前基礎教育教師培訓的四大發(fā)展態(tài)勢:培訓空間虛擬三維一體化、關注教師認知、探究創(chuàng)新為基礎、注重教師專業(yè)化[41]。閆寒等人通過分析“國培計劃”的資源、實施、管理服務、學習支持和評價等方面的實踐誤區(qū),提出“培訓專業(yè)化”并闡述現(xiàn)今相關研究和存在問題,開辟基于“冰山模型”的專業(yè)化發(fā)展路徑。這不僅對“國培計劃”有重要指導意義,也明確了今后教師培訓的發(fā)展方向和路徑[42]。王瑞娥和楊虎以北京大學實施教師培訓項目為例,分析了資源建設中調研與需求、預設與動態(tài)相結合、集中培訓關注核心問題解決三個問題,明確今后培訓課程資源庫的建設方向[43]。曾濤和凌云志提出以(Bring Your Own Device+)培訓模式探尋有效的信息技術培訓路徑[44]。此外,王國強和周紅莉對鄉(xiāng)村地區(qū)教師培訓隊伍予以關注[45]。
二是培訓模式和體系的研究。另一研究熱點是針對教師培訓存在問題研究新的培訓模式,積極探索教師培訓新方向。其中有混合式培訓模式:張淮江等人以“校本+遠程+集中”模式為例提倡在利用校本優(yōu)勢和新技術應用達到資源利用最大化的同時促進培訓效果的提高[46];郭紹青等人基于網(wǎng)絡分級分層混合式培訓模式下提出“教-研-訓”一體化教師培訓模式[47]。針對骨干教師的專門培訓模式有陳俠以研究任務為關鍵培訓骨干教師,提升教師理論水平[48];黃碧玲闡釋基于教師工作坊模式培訓中小學骨干教師的組織和活動形式[49];此外,基于各領域的培訓模式的研究如下,張坤香闡釋基于實踐的“TMS共同體”模式的內核外框、理論基礎、實施目標解及核心要素[50];李亞紅等人基于CIPP評價模式實施英語教師頂崗實習-置換培訓,最終使學員口語表達能力提升[51];葛長軍“內省式”是自下而上:由教師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實現(xiàn)教師自主性、自發(fā)性成長[52];繆劍峰則論述以研究性變革實踐為導向教師培訓的操作流程[53]以及聶菊平的診斷式開展送培活動[54]。
還有研究培訓體系。如劉麗穎建議從培訓機構建設、經(jīng)費投入、管理服務機制和培訓者隊伍四方面構建培訓體系以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55];何霞針對中職教師提出校本培訓、校企合作培訓、“互聯(lián)網(wǎng) +”培訓等六種培訓方式,促進教師專業(yè)實踐能力成長[56]。
三是校本培訓及其他。校本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使得校本培訓愈發(fā)受到重視。段曉明詳細考察英國中小學教師校本培訓的實踐歷程、內部運行機制、外部保障體系及成效分析,總結英國校本培訓經(jīng)驗[57]。李鵬沖以當?shù)刂行W教師校本培訓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訪談觀察、個案分析等方法,分析校本培訓質量監(jiān)控和評價存在的問題,著力構建相對有效的校本培訓質量監(jiān)控和評價體系[58]。
還有學者針對教師培訓的研究情況進行了論述,如左璜總結教師培訓研究主要問題域并歸納當前的教師培訓研究熱點——知識學、心理學、技術學、社會學、方法論等研究[59]。此外,劉清昆結合新信息技術和互聯(lián)網(wǎng)在教師培訓中的應用研究“云教學平臺”[60],并在鄉(xiāng)村教師培訓中付諸實踐[61]。
四、研究特點和展望
師范生職前教育實踐和職后培訓是我國師資培養(yǎng)關鍵的兩方面,研究兩者利于師范生的培養(yǎng)和塑造及促進職后專業(yè)化發(fā)展。近年來,在政策催動下國內師范生見習、實習和職后培訓的研究日益深入,現(xiàn)已取得較為豐碩的成果并呈現(xiàn)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實踐總結多,理論構建少??v觀上述研究,大多是基于國內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和反思,如師范生見習、實習研究主要集中在存在問題及針對性的策略,并且總結的問題和提出的策略大體相似。這些屬于較表層的研究,尚未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相比全國開展的如火如荼的教師培養(yǎng)和培訓實踐活動,其理論層面的進展較為緩慢,如師范生見習、實習和教師培訓的理論體系大多引用外國相關理論。引用借鑒模式并非不好,只是國情不一、文化價值各異的情況下,我國相關理論的建設需進一步探究,盡快形成適合本土文化的理論體系。理論構建不僅可以指導實踐并推動實踐往前大跨步,而且能解決現(xiàn)今困局——洞悉問題所在。
研究角度多樣, 研究方法單一。我國關于師范生實習和教師培養(yǎng)的研究視角正逐漸從狹窄、局限轉向多樣化、多元化。如基于某種模式或理論研究、互聯(lián)網(wǎng)視角研究教師培訓等。雖成果較少,但研究者的視野和思維在逐漸開闊,這種轉變已然成為一種不可扭轉的趨勢。在研究角度的轉變趨勢下,卻是單一的研究方法,上述文章大多是采用經(jīng)驗總結法、個案分析法;部分兼用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法。這些都是常規(guī)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研究者在認識和研究時采用的方法,這直接影響著如何研究課題以及課題由哪些部分組成,從而影響所得結論。
研究者多為一線教師、培訓研修班或繼續(xù)教育學歷。上述研究中,雖不乏專業(yè)、高學歷的高校研究者,但數(shù)量較少。研究者的主體是中學教師、培訓研修班和繼續(xù)教育或成人教育的“學生”,基于自身實踐經(jīng)驗的個案分析,大多遵循寫作的基本操作——描述現(xiàn)狀、總結問題、提出建設,故難以展開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創(chuàng)新性觀點的提出更是難上加難。
由上可知,目前學界大體上把握我國師范生見習實習和教師培訓的現(xiàn)狀和問題所在,研究雖有不足,但在政策的催動下,各行業(yè)、各領域的專家學者相繼關注和多方協(xié)作,必將在未來取得較好成果。今后的教師培養(yǎng)和培訓研究可從以下方面展開,第一,從現(xiàn)有的情況來看,如何在實踐的基礎上構建培養(yǎng)和培訓“中國教師”的理論體系;如何科學有效促使實踐質變等問題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師范生見習實習和教師培訓研究新的學術生長點。第二,在保持研究視角發(fā)展趨勢下,應更加關注研究方法多樣化,如采取跨學科研究方法,結合社會學、心理學、信息技術學等多學科理論分析師范生見習、實習和教師培訓問題。第三,研究者的素養(yǎng)和水平有待提高,需發(fā)動和鼓勵高校研究者進入研究領域。第四,關注教師教育的一體化研究,目前職前教育實踐和職后培訓仍是分離的兩部分,未來需要轉變觀念,注重教師教育的一體化、保證其連貫性以促進其培養(yǎng)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劉慧,羅昊.高師院校英語教師職前與職后教育銜接策略[J].遼寧師范大學(社會科學版),2012(5):638.
[2]陳玉珍,何俊彩.中學數(shù)學教師職前職后一體化協(xié)同培養(yǎng)實踐[J].西部素質教育,2020(3):105.
[3]陳志軍.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見習狀況調查[J].工業(yè)技術與職業(yè)教育,2018(4):73-77.
[4]李香玲.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見習中反思的現(xiàn)狀與對策[J].高教論壇,2016(12):93-94.
[5]劉紅.學前教育專業(yè)本科生對教育見習滿意度的現(xiàn)狀調查[J].鄭州師范教育,2019(5):19-25.
[6]嚴葉瑾,徐微.地方高校學前教育專業(yè)教育見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襄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0(1):59-66.
[7]夏小紅,胡蘭.學前教育本科專業(yè)實踐課程實施的問題與對策[J].景德鎮(zhèn)學院學報,2019(1):56-62.
[8]岳玉閣,陸開悟.提升學前教育專業(yè)教育見習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7(5):150-153.
[9]方怡妮.學前教育專業(yè)師范生駐園見習階段心理歷程分析[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9(3):46-57.
[10]汪浩.學前教育專業(yè)教育見習有效性對策研究[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9(1):132-133.
[11]李南.高師學前教育專業(yè)漸進式教育見習模式的建構與實施[J].文教資料,2015(17):105-106.
[12]李飛祥.高校師范生見習質量保障的研究與實踐[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8(5):129-131.
[13]陳珂.師范生見習聽課模式的轉變研究[J].科教文匯,2018(432):30-31.
[14]闕曉華,林志恒.如何利用教育見習培養(yǎng)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7(4):126-128.
[15]閆楷汶,劉蘭蘭.師范生教育見習實效性的提升策略[J].高等教育,2019(14):189-190.
[16]代鳴.基于“U-S雙導師制”的師范生教育見習、實習實踐模式的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18(37):19-20.
[17]高松,袁瀟.德國教師教育見習制度探析[J].外國教育研究,2018(3):35-48.
[18]覃麗君.德國教師教育見習及第二次國家資格考試制度研究[J].教師教育學報,2015(1):105-111.
[19]覃麗君.提升教師教育質量:德國教師教育見習制度發(fā)展新趨向[J].教師教育研究,2015(4):100-105.
[20]萬由令,王蕾.德國教師教育見習制度的實踐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7(23):112-114.
[21]陳學峰.教師專業(yè)化背景下教師教育實習基地建設的三重意義[J].教育與職業(yè),2007(11):64-66.
[22]姜忠平,肖躍田.外語教育實習基地建設的意義及指導思想[J].當代教育論壇,2007(11):117-118.
[23]周琴,周敏.基于反思性實踐的師范生“教育見習、研習、實習一體化”實踐模式的探討[J].教育現(xiàn)代化,2018(45):260-265.
[24]劉建.“協(xié)同創(chuàng)新”理念下體育專業(yè)院校實習基地與教師培訓共建模式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4(3):106-110.
[25]董麗霞.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融合發(fā)展共建體育師范生實習基地一體化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6(9):19-20.
[26]李琳琳.教師教育實習基地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以寶雞文理學院為例[J].文教資料,2017(8):100-101.
[27]郭玲.高等師范院校教育實習基地建設的思考與對策[J].新教師教學,2015(1):23.
[28]馬楠.師范生教育實習基地建設探索與創(chuàng)新[J].中學教學參考,2015(27):99.
[29]李斌.對高校師范專業(yè)教育實習基地建設的認識[J].江蘇社會科學,2010(S1):113-116.
[30]李亞飛,何慧星.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的高校師范生教育實習基地建設[J].煤炭高等教育,2014(1):104-109.
[31]邱艷萍.教師教育實習基地建設:政府的視角[J].教育評論,2013(4):45-47.
[32]梅德平.影響實習基地穩(wěn)定的因素及其長效機制的建立——以高等師范院校非師范專業(yè)實習基地建設為例[J].高等函授學報,2011(6):3-12.
[33]張博偉,呂立杰.教育實習指導教師指導模式考察與分析——以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實驗區(qū)”為例[J].東北師大學報,2013(1):176-180.
[34]鄧楚雄.本科師范生教育實習模式創(chuàng)新初探——以湖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專業(yè)為例[J].科研課題,2018(10):18-19.
[35]賈秀麗.美國與芬蘭師范生教育實踐模式的異同及啟示[J].高教探索,2019(2):77-82.
[36]李墨.美國教師教育實踐課程設置的特點及啟示[J].當代繼續(xù)教育,2014(181):62-65.
[37]王薇.法國教師職前培養(yǎng)中的教育實習[J].教師教育學報,2016(5):101-111.
[38]謝國忠.教育研習:一種新的教師職前教育課程形態(tài)[J].常州工學院學報,2007(3):109-116.
[39]趙桂香,張洪菊,孫繼明.淺談對教育研習的認識[J].學周刊,2019(33):58.
[40]包燕琴,林一鋼.師范生教育研習研究[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4(2):22-25.
[41]王傭.我國基礎教育教師培訓實踐歷程及發(fā)展趨勢研究[J].教育文化論壇,2019(2):8-12.
[42]閆寒冰.教師培訓專業(yè)化現(xiàn)狀及發(fā)展路線圖——從“國培計劃”的實踐誤區(qū)說起[J].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3(5):43-50.
[43]王瑞娥,楊虎.中小學教師培訓課程資源庫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繼續(xù)教育,2018(6):9-12.
[44]曾濤,凌云志.信息技術培訓課程“BYOD+”培訓模式的建構——基于“國培計劃”H省骨干教師項目的實踐與反思[J].教師教育研究,2013(3):59-63.
[45]王國強,周紅莉.“國培計劃”鄉(xiāng)村教師培訓團隊研修項目的實踐與思考[J].教師教育論壇,2018(3):51-56.
[46]張淮江,汪文華.中小學教師混合式培訓模式研究與實踐——以安徽省無為縣“校本+遠程+集中”教師培訓為例[J].教書育人,2016(1):48-51.
[47]郭紹青,張絨,楊彥軍.“教-研-訓”一體化教師培訓實踐模式與策略研究——以中國和聯(lián)合國兒基會“災區(qū)教師培訓”項目為例[J].中國遠程教育,2013(3):88-92.
[48]陳俠.“以研帶訓”培訓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生物學科骨干教師培訓為例[J].中國教師,2016(2):81-85.
[49]黃碧玲.基于教師工作坊模式的中小學骨干教師培訓實踐與思考——以莆田市新一輪骨干教師培訓實踐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6(12):34-36.
[50]張坤香.“TMS共同體”教師培訓課程研修模式的建構與實踐[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9(7):5-10.
[51]李亞紅,王正良,彭治民.基于CIPP評價模式的中學英語教師培訓實踐研究——以商洛市中學英語教師頂崗實習-置換培訓為例[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1(4):24-27.
[52]葛長軍.語言生態(tài)視角下“內省式”教師培訓模式實踐初探[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9(2):12-13.
[53]繆劍峰.以研究性變革實踐為導向的教師培訓——以政治學科名師培養(yǎng)為例[J].思想政治教學,2017(4):87-90.
[54]聶菊平.診斷式送培共促教師專業(yè)成長——優(yōu)質培訓機構送培貧困縣培訓機構培訓項目的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9(34):225.
[55]劉麗穎.中小學教師培訓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教育探索,2018(3):103-105.
[56]何霞.中職教師培訓體系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實踐研究[J].才智,2019(26):154.
[57]段曉明.英國中小學教師校本培訓的實踐探析及啟示[D].西北師范大學,2005.
[58]李鵬沖.縣域范圍內中小學教師校本培訓質量監(jiān)控與評價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9(23):186.
[59]左璜.教師培訓研究:“為何”與“何為”[J].教育導刊,2019(1):17-21.
[60]劉清昆.“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教師培訓的行動構想與實踐——基于云教學平臺的實踐探索[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8(8):24-29.
[61]劉清昆.云教學平臺下鄉(xiāng)村教師培訓的創(chuàng)新實踐[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9(5):66-65.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廳“2020年省級示范性教師教育實踐基地”(序號:40);惠州學院-惠州市教育局共建國家教師教育實驗區(qū)2020年度教師教育研究專項課題“基于省級實踐基地基礎上師范生見習、實習基地有效性及教師培訓實踐基地一體化研究”(編號:PX-79201640)理論成果
作者簡介:郭平興(1980-),男,漢族,江西興國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近代史、學科教學(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