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芳
一直以來,教學活動中的聽評課環(huán)節(jié)都是語文教師更新教學理念,提高課堂教學水平的有效的教研方式方法。教師們可以通過聽評課互相了解,取長補短;主持者可以對執(zhí)教者和所有參與聽評課的老師進行針對性,具體化的指導??梢哉f,聽評課這種教學評價活動是當下語文教學最傳統(tǒng)、最常見的有效校本教研方式。同時,它也是教學管理者對課堂教學進行管理、診斷和評估的重要渠道。
一、觀察點的確定要服務于語文課堂教學的需要
1.根據語文課堂的課型特點確定觀察點。語文課堂一般可以分為閱讀課堂、略讀課堂、識字課堂、拼音課堂、習作課堂和口語交際課堂。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課型,設定不同的觀察點,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展開有效觀察。例如,閱讀課堂中我們可以關注教師“提問的有效性”;習作課堂上,可以關注“如何指導學生進行習作評改”;口語交際課程中,關注“教師的點撥是否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識字課堂中,關注“識字方法的有效性”等等。
2.根據語文教學的關鍵問題確定觀察點。每個課時的教學目標如何達成?如何突出重點?如何突破難點?我們要將這些教學的中心點轉化成語文課堂的觀察點。例如:教師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文本的閱讀?教師如何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教師如何有效指導學生朗讀?學生的書寫質量如何?一節(jié)課里,教師和學生的行為很多,我們可以制定的觀察點也很多,而觀察點的確定,最終都要以“影響本節(jié)課目標達成的關鍵行為”為判斷標準。
3.根據觀察點的品質——可觀察、可記錄、可解釋來確定觀察點。我們通過觀察具體的行為表現,如“師生間的應答”、“小組間的合作”、“提問語”、“目標的預設與達成”、“學生課堂參與度”、“老師的教學手段”等等透過這些具體的數據記錄,進行細化分析,我們便可以探索到師生的思維運動規(guī)律。因此,觀察點必須是可記錄的,可量化的,可以通過數據解釋分析的。不可記錄就等于不可觀察。
4.根據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的需要來確定觀察點。不同年齡、處在不同階段的老師所關注的課堂問題不同,發(fā)展需求也不同,因此確定的觀察點也會不同。有的老師希望加強自己某方面的教學素養(yǎng)迎難而上而確立自己的觀察點,有的老師會選擇先從簡單易操作的觀察點入手。所以老師會選擇志同道合的老師組成合作伙伴。
二、觀察表的開發(fā)要服務于語文課堂觀察的需要
課堂觀察點確定后,必須要借助一定的工具才能進行語文課堂有效的觀察記錄,所以,我們要制定有效的課堂觀察表。設計合適的課堂觀察表主要考慮三個因素:
一是觀察點。如觀察“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就應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觀察表;如果想觀察“小組合作的次數”,就應該選用定量的觀察記錄表;觀察“教學目標的預設與達成”,就應該選用“定性”的觀察記錄表。
二是觀察者自身的特征。例如觀察“突破重點環(huán)節(jié)教師對學生應答的引導”,若想從學生應答的次數和態(tài)度來判斷,那么在界定不同態(tài)度表現行為的基礎上,采用定量的記錄工具是比較合理的選擇。但這就需要觀察者有較好的反應能力和快速的判斷能力。若想從老師的引導和達成目標來判斷,那就需要記錄一些教學片段中的行為,對話,情景等細節(jié),則需要觀察者有快速記錄的能力和記憶能力。
三是觀察條件。例如觀察“小組合作的有效性”,除了快速記錄的能力外,還可以用上音像記錄設備,可以更好地記錄小組互動的一些細節(jié),例如:學生對話過程中的語調和神態(tài),學生參與的態(tài)度等。這樣才能利于觀察者做后期的細致分析。
一般來說,老師們根據語文教學關鍵點制定出來的觀察記錄表是準確指向問題的,是具有獨特性的。只有這樣,使用起來得心應手,分析起來才能有更深切的體會。觀察表的形成主要有三個階段:一是分析設計階段,首先應具體分析觀察對象(內容)的要素和觀察課的特征;二是試用修正階段;三是正式使用階段。同一個觀察組的老師應該經過多次的商量,實踐,在這基礎上“設計——觀察——反思——改良”,反復修改,最后才能形成自己小組的可操作型觀察表。
依托觀察表的使用,教師在聽課過程中便掌握了工具,明確了目標,擁有了操作的方式方法。讓每個老師都能忙碌起來,全情投入聽課過程。聽課者精神高度集中,隨時捕捉與自己的觀察點有關的信息進行及時記錄,一直處于聆聽,思考,分析,記錄整理的狀態(tài),再也不是密密麻麻記錄“教學過程”的消極狀態(tài)了。【此文為廣州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立項課題:《基于學科課程標準的小學課堂觀察與診斷技術的研究》(一般課題,課題編號:20181163)的研究論文。】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