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的推行使得語文作文教學受到的關注度不斷加強,而寫作水平又是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體現(xiàn)。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促進學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形成,是中學作文教學面臨的重要課題?;诖?,在七年級作文教學中進行一些有益的嘗試來探討啟發(fā)式作文教學法的有效應用。
關鍵詞:中學語文;寫作教學;啟發(fā)式;激發(fā)興趣
近幾年,筆者閱讀學生的隨筆、作文等總感覺虛假寫作的痕跡太明顯,難道是學生沒有生活?但是這些小小少年可謂百技加身——琴、棋、書、畫、舞、球……門類之廣,不一而足。 由此可見,學生不是沒有生活,而是沒有記錄生活的習慣。要解決這一問題,最佳方法是多練、多寫。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運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睜開雙眼觀察生活,張開嘴巴表達情感,敞開心靈抒寫性情。
一、睜開雙眼觀自然
學習《春》一文之后,筆者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去觀察小花園,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語文課。 觀察之前,筆者提出幾點要求:回顧《春》所學內容,借鑒文中一種或幾種寫法;帶上紙筆,認真觀察,邊看邊記。學生們熱情高漲,興致盎然,佳作頻出。學生習作展示如下:
只有春天的花兒才美嗎?才不是呢,秋花也美!
月季的花期將近半年,從五月到十月,月月都在開放。
瞧!它已有半人高了,每一朵月季都怒放著,開得那么旺盛。一根莖上最多有四五朵花,她們抱在一起,抱得那么緊,像是一小束花。摸摸它的莖,好刺手!一個個尖銳的刺是月季的武器,像是在告訴我“不要破壞美麗!”一陣風吹來,香氣撲鼻,這香氣是清新而又樸素的。
月季花色繁多,但我最喜歡的是白月季,它不高調,不張揚,形態(tài)卻又是那樣的優(yōu)雅,那么純凈——如洗過一般,有一種獨特的美。蝴蝶、蜜蜂總喜歡光顧這里,好像它們就是這里的主人,飛來飛去,總有采不完的蜜和花粉。閉上眼,我仿佛看到了一片花海,不時有嘰嘰喳喳的鳥的歌聲,美好的情景讓人無法忘懷。我不禁感嘆大自然的神奇了!
這個活動使學生既親近了花草樹木,又增進了師生感情。平時課上不敢表達的學生也敢于和老師交流了。 為進一步讓學生從課內學習寫作方法,筆者制作了一份自評表,讓學生寫完后與《春》《濟南的冬天》等課文對比,找出自己習作的得失,并進一步推敲修改。
二、閉上雙眼“觀”教室
首先讓學生閉上眼睛在教室里“走”一圈,走完之后,讓學生說出其心目中教室的樣子。學生可能從來沒有做過這樣的嘗試,所以表現(xiàn)出極高的參與熱情。從學生的表述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一開始學生只“看”到教室里的少數(shù)物品,隨著發(fā)言人數(shù)增多,學生提到的物品也越來越多。通過學生的發(fā)言教師會發(fā)現(xiàn)哪些學生表達條理清晰,哪些學生表達比較混亂;哪些學生表達時特別注意語氣語調變化;哪些學生會輔之以肢體語言。后面發(fā)言的學生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觀察角度:他們不僅看到了現(xiàn)在教室里的實物,還看到了教室里的同學,看到了同學在做什么等等。
表達之后,教師需引導學生明確寫作的目的,不是照搬,而是采用過濾的方式,描述這個世界。然后讓學生從剛才看到的內容中挑選三個細節(jié),要能夠突出教室的主要特點,并且最能喚起學生對這個教室的記憶和喜愛之情。
此項活動結束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再次閉上眼睛回想其第一次見到的廚房??梢越o學生一些提示語。比如,想象一下廚房有多大?有多少門和窗?窗臺上有植物嗎?有肥皂和洗潔劑嗎?冰箱呢?冰箱看起來怎么樣?打開冰箱,里面有什么?蔬菜格里放著什么?聞起來味道如何?有沒有爐子?爐子是怎樣的?在煎或煮什么東西嗎?廚房里有人嗎?有誰?他們在說話嗎?他們在說什么?房頂有燈嗎?……接下來,再讓學生把剛才所想的寫下來。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練習,其實不只有觀察,同時也結合了聯(lián)想。
三、調動感官描片葉
詩人說“想要愛上一個事物,只需要久久地凝視她?!?“如果每一天你沒看見天的顏色,也感受不到微風,聽不見鳥鳴,那么你這一天不算好好活過?!睘榱颂岣邔W生的寫作能力,筆者設計了如下觀察環(huán)節(jié)。
環(huán)節(jié)一:觀察手中的葉子,把看到的用兩三句話寫下來。
環(huán)節(jié)二:開放感官去觀察,用眼睛看看樣子,用耳朵聽聽聲音,用手指摸摸質感,用鼻子聞聞味道。
環(huán)節(jié)三:再次觀察描寫。
示例1:躺在我手心的是一片枯萎了的葉子,顏色就像牛皮紙,皺皺巴巴的。它的樣子像手掌。我把它輕輕搓著,它發(fā)出沙沙的聲音,就像又回到了樹梢,被風吹過。
示例2:我把這片銀杏葉倒著拿,感覺就像是一條黃色的裙子,裙擺很漂亮,但裙子的上半身太窄了,我想我是穿不進去的。能穿上這樣的裙子的女孩,一定非常苗條!我把兩片銀杏的葉子從葉柄相對捏在一起,就像是一只蝴蝶,那兩條葉柄就是蝴蝶的觸角。我以前從沒有這樣玩過,真好玩。
小結:觀察描寫是一個通道,最終通向內心。樹葉最后要成為情感和思想的載體。這樣,才算是從尋常的素材中提煉出了思想。
練習:從剛才所寫文段中找出一個關鍵詞,緊扣這個關鍵詞展開聯(lián)想,看看我們能不能用心靈的眼睛看到以前看不到的東西。
四、批注佳作相融通
培養(yǎng)學生寫作意識的一個重要辦法就是在閱讀中培養(yǎng),讓學生經(jīng)歷作文過程,豐富寫作經(jīng)驗,找尋寫作規(guī)律,把自己的寫作和名家的作品相融通。
七年級下學期時,筆者嘗試拓展課內名家作品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批注、仿寫,收到了一定效果。以賈平凹的《文竹》為例談一談批注角度的選擇。
批注題目: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類散文,多以所寫之物為題,題目交代寫作對象。如史鐵生的《老海棠樹》《合歡樹》,宗璞的《紫藤蘿瀑布》,賈平凹的《丑石》《我的小桃樹》等。對比《好一朵木槿花》 題目點明寫作對象,是作者抒情的載體?!昂谩弊挚梢娮髡邔δ鹃然ǖ南矏圪澝?。為什么“好”?引發(fā)讀者閱讀興趣?!度~圣陶先生二三事》中“先生”一詞同樣可以看出作者對葉圣陶的敬佩仰慕之情。
批注句段:離開“我”的文竹,到這鬧鬧嚷嚷的城市里采購,差不多是一個月的光景了。一個月里,時間的腳步兒這般踟躕,竟裹得“我”走不脫這個城市,夜里都夢著回去,見到了“我”的文竹。首段即可讀出作者對文竹的喜愛思念之情,奠定文章感情基調。此句用擬人,足見作者不喜此地鬧鬧嚷嚷的生活,懷念故地,思念文竹。 二讀覺“裹”字用的妙,作者被束縛不得脫身之狀生動傳神,因為走不脫,所以更加思念文竹。
結合自身經(jīng)歷批注:上月同事送我一枝文竹,沒養(yǎng)兩天就面黃肌瘦,病態(tài)盡顯。彭老師將其黃枝剪盡,置于窗邊,一周后便長出新芽。我偶爾看幾眼,從未為她做過什么,也不知如何照料。心下慨嘆——自己當真是養(yǎng)花菜鳥!
聯(lián)系其他篇目批注:讀至此處,不覺想到彭荊風先生。獄中七年,出獄后不去書寫胸中塊壘,而是首發(fā)體現(xiàn)人性美的《驛路梨花》,其情可佩!其人可敬!
綜上所述,教師在寫作教學中應運用啟發(fā)式引導學生有表達的欲望,通過寫作,為自己的生命留痕;讓學生感受生活的靈動,以我手寫我心,讓心中的文字自然流淌;讓學生擁有情懷,最終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作者簡介:賈芬玲(1972—),女,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二十八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初中閱讀與中學寫作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