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頗愛湘菜。湘菜鼻祖乃是譚祖庵,他是民國初年人物,無心名利,生平只三癡:美食、書法與馬,還刻有一章——“馬癖”。這都是且風雅亦接地氣的愛好,但有人說:“癡”和“癖”皆有個病字頭,愛任何事任何物到了有病的程度,都是不祥的。
果然。因為愛吃,他長得極胖。又因為愛馬,他不顧身體,花了許多時間去野外訓馬看書,疲勞過度。終于有一次,在觀看馬術比賽時候,他突發(fā)腦溢血——他就這樣,死在他愛之如癡愛之成癖的兩件事上。
“癡”或者“癖”都是過時的字樣,現在我們用“粉絲”“追捧”或者“迷戀”——迷:1.認不清;2.失去知覺;3.對某一事項過于喜愛,情不自禁;4.使沉醉,使昏亂;5.沉醉于某種事物的人。你是否在這些詞意里,嗅到了一絲隱約的不安?
女兒小年在暑假托福班上認識了個同校的學姐,不知道她在外面是如何吹噓我的,總之,開學后,有一天她們在校園里相遇,小學姐說:“我有困惑?!毙∧昃蜔崆榈卣f:“你找我媽?!?/p>
小學姐找到我,劈頭一句就嚇到了我:“就命理而言,我與某某有很多前生今世的糾葛?!边@個某某是個流行的相聲團隊。她向我娓娓道來,她如何在一次活動中被人捉弄到郁悶至極,又因緣際會被一段相聲治愈,加入“他們”的粉絲群后,群里“燃”氣十足,她不由自主,斗志被喚醒,為“他們”吶喊助威。
這不是什么大事,除了“他們”的票價抵實昂貴。作為學生一族,她不買書不買衣服,牛奶水果全戒掉,經常打碗免費湯,就混過一天。她熱情洋溢,向身邊每個人推薦“他們”的相聲、小調和京戲,朋友們按捺不?。骸澳阋呀浲扑]過了。不好聽?!彼蠹保骸澳阍僮屑毬犅牎!迸笥颜f:“那么多好的,我干嗎非得仔細聽‘他們?!辈粴g而散。
到后來,她也一腔不平之氣:確實有人瘋狂追星到放棄生活甚至迷失自我,但那都是極少數,我只是單純喜歡,算理智追星吧?明明都是在學習積極向上的精神,為什么“追科學家”就會被允許,而“追星”就是錯呢?
我不贊同用“理智與否”來判斷追星的正當性。凡事到了“追”或者“迷”的程度,多少有些非理性。你追“他們”,我沒事就看書,你可以說是“為了‘他們積極向上的精神”,我能把書拍人臉上咆哮說“我在學習”,但其實都是開心就好,你從顏值入手,我躲在書里比較安心。慶幸的是,有這些非理性的存在,這些難言得失的事,讓我們的疲累,有了休憩。
但是,我不會與朋友家人談書本,那是我的小小世界,而對他們來說有如天方夜譚。你為什么會頻頻向朋友們推薦“他們”,你迷戀的程度,是否比你想象的要深?
追科學家被允許,因為把居里夫人當偶像的人,不關注她的婚戀史——除了她嫁過居里先生之外,你還知道什么?我們不好奇愛因斯坦去了哪里做了什么,也不好奇牛頓居然還另外有個職業(yè)……科學家們是遙遠的明星,指引前行的方向,如果真有人對他們的生平知無不盡,毫無疑問,他是為了治史做研究。
這樣一比較,你不覺得,你對“他們”,知道得太多了嗎?“他們”拍了什么新戲、唱了什么新歌,對你可有真實意義?是的,這種非理性讓人快樂,但也別忘了,“癖”與“癡”都有個病字頭。
可以愛,但要克制到恰恰好。什么是恰恰好?我想,如果被貼標簽不可避免,想想你愿意被貼什么標簽,至少不要讓“追星”成為你最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標簽。
你應該被說成是“某班物理最好的女生”“某班那個笑起來很甜美的女生”或者“她的名字,我在光榮榜上見過”,而不是“某班那個誰誰的‘粉絲”。
(摘自“作家葉傾城”微信公眾號,蘿卜葉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