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滄州渤海新區(qū)中捷產業(yè)園區(qū)鹽場小學 河北 滄州 061108)
可以借助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創(chuàng)建低年級數學生動課堂。下面,筆者結合《10 以內數的加減法》 教學案例來談談具體做法。
一年級小朋友經過一段時間的數學學習,積累了一定的數學知識。了解了1 ~10 的順序,學會了比較物品的數量,能正確數出在10 以內物品的數量,會根據圖片和實物對1 ~10 進行數的分解和組合。但有些知識很抽象,一年級小學生很難理解。比如,基數與序數有什么區(qū)別,又有什么聯系?對此,我們應該在學生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情境來幫助學生學習。
2.1 案例1——數數
2.1.1 情境創(chuàng)設。通過多媒體大屏幕顯示:一片桃園內,孫悟空摘下一個又一個粉紅的大桃。老師用慢鏡頭一邊播放,一邊啟發(fā)學生數著1 個、2 個、3 個、4個、5 個,緊接著孫悟空又接連摘了3 個。“孫悟空摘桃”的動畫片緊緊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老師緊接著提出問題:“孫悟空一共摘了幾個桃呀?”學生爭先恐后的舉手搶著回答“8 個”。
2.1.2 案例1 分析。多媒體顯示的圖像直觀、形象、豐富、生動,充分激發(fā)了小學生的求知欲。特別是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在多媒體的輔助下,學生專注于他們感興趣的畫面、聲音等有趣的內容。多媒體的應用有效地調動了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激發(fā)了他們的好奇心,避免了枯燥乏味的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2 案例2——區(qū)分基數與序數
2.2.1 情境創(chuàng)設。借助多媒體大屏幕展示:許多小動物列隊迎接動物之王大老虎,排序依次是小兔子、小猴子、松鼠、小狗、大公雞、小刺猬、小羊。根據畫面老師提問:“請同學數一數有幾種動物在排隊歡迎大老虎檢閱?”學生認真的數后回答“7 種”,老師接著提問:“第7 個動物是誰?”學生齊答:“第7 個是小羊。”緊接著教師引導出要學習的新內容:“同學們剛才說的列隊動物有7 種,這里的7 是一個一個數出來的,是實實在在的7 個小動物,這里的‘7’就叫基數。那么第7個動物是小羊,是按順序數到第7 個,是小羊自己,這里的‘第7’就是序數。同樣,小羊前面有6 個動物的‘6’是基數,指的是小羊前面的6 個動物。而第6 個動物是小刺猬中的‘第6’就是序數?!?/p>
2.2.2 案例2 分析。區(qū)分基數和序數是這一部分教學的難點。對很抽象的數學問題,該老師僅用多媒體展示了一張圖片就講清楚了基數與序數的區(qū)別與聯系,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2.3 案例3——10 以內數的加減法
2.3.1 情境創(chuàng)設。重新播放孫悟空摘桃子的視頻:摘了5 個放到一堆,又摘了3 個放到另一堆。老師提問:“孫悟空第一次摘了幾個桃子?”學生通過慢鏡頭一個一個的數著回答:“5 個”。老師板書“5”,然后接著提問:“孫悟空第二次摘了幾個桃子?”學生答“3 個”,老師板書“5+3”,老師提問:“那么,想一想,孫悟空兩次一共摘了多少個呢?”學生回答“8個”,老師板書“5+3=8”。
2.3.2 案例3 分析。學生有了對基數的理解,知道孫悟空第一次摘了5 個,第二次摘了3 個,然后在屏幕上顯示用一個大紅圈把兩次摘到的桃子圈起來表示相加,學生有了“相加”“組合”的概念,便得知兩次一共摘了“5+3=8”個桃子。抽象的算式通過多媒體的展示變得趣味無窮,學生的思維變得活躍。
2.4 案例4——發(fā)散思維訓練
2.4.1 情境創(chuàng)設。多媒體大屏幕展示這樣一組畫面:河流兩旁的草地上有幾只羊正在吃草。一側有3 只羊,分別是1 只白羊、1 只黑羊、1 只黑白花羊;另一側有6 只羊,分別是1 只白羊、2 只黑羊、3 只黑白花羊。要求學生自編一道加法或減法應用題。
學生1:“河岸邊上一共有幾只羊在吃草?”學生2:“河岸邊白羊一共多少只?黑羊一共多少只?黑白花羊一共多少只?”學生3:“黑白花羊比白羊多幾只?”學生4:“跑了2 只羊,現在河兩邊一共還剩幾只羊?”
2.4.2 案例4 分析。多媒體的音頻、視頻、動畫信息能有效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官,有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手腦并用,提高思維的靈活性,對開發(fā)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方法都是有益的。本環(huán)節(jié)的發(fā)散思維有助于打破學生的定勢思維,如有的學生看到“一共”就用加法、看到“還?!本陀脺p法等錯覺,使學生思維真正得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