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元 李俊英
(1 滄州市農林科學院 河北 滄州 061001; 2 滄州職業(yè)技術學院 河北 滄州 061001)
酸棗在我國有著幾千年的栽培記載,是我國重要的野生果樹之一。主要分布于華北、西北等地,河北省是藥用酸棗主產區(qū)和最大集散地。酸棗擁有豐富的藥用和營養(yǎng)成分,具有極高的開發(fā)價值。近年酸棗價格較好,農民種植的積極性日益提高,凸顯出藥用酸棗品種和栽培方面研究的滯后現(xiàn)狀。長期以來酸棗一直基本上處于野生狀態(tài),國內關于酸棗研究報道始于1992 年[1];本世紀初關于酸棗的系統(tǒng)研究開始起步,有關酸棗的基礎性研究逐年增多。尤其近10 多年以來相關酸棗的國家發(fā)明專利申請公開已達80 多項,并且呈逐年增加的趨勢。但是其中有關酸棗的平原標準化栽培和規(guī)?;?、產業(yè)化生產開發(fā)研究少見報道。我國有關酸棗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酸棗種子、酸棗葉、酸棗仁、酸棗果肉、酸棗根等的藥用價值上[2~3];酸棗產業(yè)對酸棗平原區(qū)的品種栽培技術要求越來越迫切,國內酸棗研究領域中研究者較少,研究的深度、廣度等方面有待加強。
近幾年來在河北邢臺、陜西延安已有小面積的規(guī)范化商品用酸棗栽培,主要用于提供飲料加工和藥用酸棗仁原料[4],劉孟軍[5]曾通過總結酸棗栽培技術的實踐同時大量參考棗樹栽培的相關技術,得出了“酸棗豐產栽培技術”的技術規(guī)范。2012 年以來在山東省和河北省等地的林業(yè)科研人員從野生酸棗中通過實生系統(tǒng)選育出了一批適宜平原區(qū)栽培的優(yōu)良新品種,河北農業(yè)大學進行多倍體誘變的酸棗育種取得了很大進展[6]。自2013 年開始滄州市農林科學院引進了包括邢酸13 號、久和1 號、邢州9 號、藍貓3 號在內的4個品種和自己選育出的10 個優(yōu)良新品系,在河北獻縣、滄縣、海興等地進行了規(guī)范化、規(guī)模化豐產栽培技術示范,探討和研究總結出了一套“酸棗平原區(qū)高效栽培標準化育苗和建園技術”,我們以尹棘系列新品系為例介紹如下:
1.1 植物學特性和栽培結果特點。尹棘系列酸棗,一般豐產期樹體平均株高2.0 m 左右,干直立性好,二次枝(結果枝)呈之字形彎曲延伸,針刺退化或不發(fā)達;葉披針形,銳尖,邊緣鋸齒形;花蕾扁五棱形;果實卵圓形,個大,整齊,平均單果重5.40 g,最大單果重達9.32 g;果核大,近圓形,縱徑16.1 mm,橫徑15.5 mm。核多子房率達100%,雙仁和三仁以上結實率93.7%。生育期特征:落葉期11 月15 日~3月5 日,萌芽期3 月5 日~4 月15 日,花期和幼果期4 月15 日~6 月15 日,果實生長和成熟期6 月15 日~10 月20 日。樹勢生長較旺盛,二次枝、結果枝組發(fā)達,豐產樹形成型快。嫁接當年小部分結有果實,沒有經濟產量;次年普遍結果,第三年進入豐產增產期,能夠達到中等的經濟產量,進入豐產期后結果穩(wěn)定,前5 年內產量逐年略有提高,棗仁有效成分指標達到國家標準。
1.2 果實經濟性狀。尹棘系列酸棗為大果型品系,果實整齊度好,果形屬于近圓形或倒卵圓形,縱徑9.6 ~
16.3 mm,橫徑6.7 ~15.9 mm,平均單果重3.7 ~
6.9 g。果柄短,<1.5 mm。果頂圓有小凹坑,成熟時果皮淺紅色到棕紅色和赭紅色,成熟期10 月上中旬,肉質較厚、細膩、汁多,鮮果含可溶性固形物32.1%~38.5%,品質較好。大核,橢圓形,采前極少裂果,果肉和果仁均可進行加工。
1.3 適應性和物候期。尹棘系列酸棗耐旱、耐寒、耐瘠薄,在我國北方山區(qū)、丘陵和平原地帶均可自然生長,其栽培特征更適于華北平原區(qū)進行密植豐產栽培。適生土壤為沙壤或壤土,輕度鹽堿地亦可進行栽培。適宜栽培的基本自然條件為年平均氣溫10 ℃~20 ℃,年降雨量300 ~800 mm,年均相對濕度在40%~80%。生育物候期特征主要分為:落葉期11 月15 日~3 月5 日,萌芽期3 月5 日~4 月15 日,花期和幼果期4 月15 日~6 月15 日,果實生長和成熟期6 月15 日~10 月20 日。
2.1 砧木培育。秋季選擇品質好、無病蟲害、外觀好、成熟的酸棗果實,篩選后晾干,去除果肉獲得酸棗核,用酸棗去殼機去除酸棗殼將得到的酸棗仁去除雜質,冬季選擇陰涼干燥處存放。第二年3 月上旬將酸棗仁分層埋在細沙中,種子層厚0.5 cm、沙層厚
1.5 cm,埋沙后噴足量水,連續(xù)埋3 ~4 層,保持水分適當足量,維持48 h 左右,使酸棗仁吸脹充分,促進種子萌發(fā)。營養(yǎng)缽內裝入10 cm 的營養(yǎng)土,每個營養(yǎng)缽栽植2 粒飽滿的種子,播層深度為2 cm。澆足水分,待營養(yǎng)缽內小苗長至15 cm 左右時,每個營養(yǎng)缽內選擇一株長勢最好的小苗留住,去除其他植株小苗,或移栽到其他的營養(yǎng)缽中。小苗長至20 cm 時去除小苗頂部摘心,促進苗木增粗和根系生長。
2.2 苗木嫁接。3 月下旬到4 月中旬,選擇無病蟲害發(fā)生的優(yōu)良酸棗品種棗園或苗圃作為采穗圃采集并制作接穗,接穗枝條以健壯樹的樹身中部1 年生的棗頭枝段作接穗為最佳,粗壯2 次枝的第一個和第二個棗芽也可以制作接穗。制作臘封方法為:枝條剪成單芽,用加熱至溫度在110 ℃的石蠟液蘸取接穗兩端進行蠟封。將蠟封好的接穗裝入保鮮袋,置于陰涼干燥處或冷庫中進行保存。4 月中下旬進行嫁接,一般采用切腹嫁接或劈接。嫁接前將營養(yǎng)缽苗木澆足量透水1 次,用嫁接剪剪除砧木地上2 cm 以上部分。將接穗用嫁接刀剪去蠟封底部0.8 cm,再用嫁接刀將接穗的前面和背面分別削成3 cm 和0.6 cm 的斜面,使接穗底端切呈楔形進行嫁接,將其斜插進砧木的切口,對齊接穗和砧木的一側形成層,用寬2.5 cm 的嫁接膜包扎接口封嚴以減少水分散失。嫁接后的營養(yǎng)缽苗管理同一般酸棗苗木。
3.1 園地選擇。尹棘系列酸棗適應性強,耐旱、耐寒、耐瘠薄,對土壤的選擇性較寬松,在華北平原地區(qū)適宜棗樹生長的土壤上均可栽培。根據(jù)近幾年引種和栽培研究結果來看,在河北滄州地區(qū)生長表現(xiàn)良好,輕中度鹽堿地塊也能正常生長。建園時宜選擇地勢較高、平坦、排水系統(tǒng)完善、中等以上土壤肥力的地塊。試驗證明,在滄州沿海地區(qū)輕度鹽堿地塊種植,是對鹽堿荒地的開發(fā)利用的一條有效途徑。
3.2 整地和苗木選擇。酸棗種植建園前首先對原地種植地塊施用基肥,畝施腐熟的農家肥或有機肥2 500 ~4 000 kg、過磷酸鈣50 ~100 kg、硫酸鉀三元素復合肥30 ~40 kg。深翻30 ~40 cm,耙平、壓實后,按照行距3.5 ~4.0 m、株距0.8 ~1.2 m 的栽培模式進行常規(guī)起壟、整地。尹棘系列酸棗一般情況下栽后第一年就可以結果,第2 年開始有經濟產量。因此建園時要選用生長健壯、全株和根系均完好、無病蟲為害的兩年生苗木。苗木的規(guī)格力求整齊,避免規(guī)格和質量不統(tǒng)一,造成整個棗園長勢不整齊的現(xiàn)象。及時去除死苗和病苗并適時補栽,保證棗園的苗木整齊和完整。
3.3 種植。尹棘系列酸棗生長勢直立、中庸,適宜密植建園,建園密度130 ~180 株/667 m2,整株樹型高控制不超過2.5 m。苗木種植時,在壟面挖長寬深0.5 m×0.5 m×0.4 m 的栽植坑,栽后踩實坑土,澆透水沉實,回填浮土,壟上覆蓋抑草膜,可以有效保持水分,促發(fā)新根,抑制壟面株間雜草的滋生。
尹棘系列酸棗土肥水管理的關鍵把握三個階段。
4.1 冬前施肥澆水。酸棗收獲后到入冬前(10 月中旬至12 月中旬),使用開溝施肥一體機在每行樹的同一側開40 cm×40 cm 的施肥溝,按每667 m2施入有機肥或農家肥2 500 ~4 000 kg、過磷酸鈣50 ~100 kg、硫酸鉀三元素復合肥30 ~40 kg 作為基肥,澆透上凍水。
4.2 萌芽坐果期肥水管理(3 月中旬至6 月中旬)。按每株成齡樹隨著灌溉施入水溶肥,用總濃度≤0.3%的氮磷鉀均衡含量水溶性肥液10 ~15 kg。及時管理修剪行間土壤自然生長的雜草,當行間雜草高度長至15 cm 以上時進行刈割,留茬5 cm 以下,使行間雜草形成草毯形式生長,可以有效控制雜草瘋長亂長,降低耕層土壤溫度,并且能夠為土壤內有益生物和樹體生長提供較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4.3 果實膨大成熟期肥水管理。結合果園土壤墑情,及時灌溉,隨灌溉可以追施少量的水溶性氮肥和鉀肥,噴施葉面肥可以促進果實的快速生長。發(fā)生瀝澇或積水時間較長時要及時排出積水,防止?jié)澈υ斐陕淙~或死苗的發(fā)生,影響果樹的正常生長。
尹棘系列酸棗幼樹樹勢較旺,豐產結果后樹勢中庸,進行密植高效栽培時適宜采用單樹頭弓形延伸樹形,選擇密植早豐產栽培形式。其樹形結構為:樹形呈圓柱狀單樹頭弓形延伸樹形,在較高栽培密度下,整行呈籬篦狀,定干高度60 cm,樹高<300 cm,二次枝結果枝組長度<65 cm,行間作業(yè)道寬90 cm。新建園當苗木樹體生長至1.5 m 時疏除樹干60 cm 以下側枝,在高1.5 m 處進行樹干短截;保留最高處二次枝長出的第一個新芽,進行培養(yǎng)第二層樹頭;當頂部二次樹頭長至70 cm 以上時,再次在整個樹體2 m 時進行第二次短截;如此進行第三次短截后整個樹體形成一個弓形向上延伸的單棗頭樹形。棗園正是進入豐產期,整個樹勢達到中庸,完成樹形塑造。
為害酸棗的主要病害有棗瘋病、棗銹病等,主要蟲害有綠盲蝽蟓、棗癭蚊、紅蜘蛛、桃小食心蟲等。防治方法主要以預防為主。秋冬季節(jié),全樹噴施1 遍3 ~5 波美度石硫合劑,深度填埋鏟除帶蟲卵的落葉,降低越冬病蟲源的存活幾率。防治病害危害一般可選用70%進口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 ~1 000 倍液、25%嘧菌酯懸浮乳液1 500 ~2 000 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500 ~2 000 倍液以及2%氨基寡糖素水劑2 000 ~2 500 倍液等,年度間交替使用效果更好。防治蟲害4 月中旬~5 月中旬主要進行綠盲蝽蟓越冬代若蟲的防治,一般7 d 噴1 次藥,連續(xù)噴2 ~4次,以后注意觀察盲蝽蟓的發(fā)生并及時防治。適宜的藥劑有擊亞特3 000 倍液、殺忙蝽1 000 倍液或90%杜邦萬靈粉4 000 倍液與賽特生1 500 倍混劑等進行聯(lián)合防治,交替使用可提高防治效果。每年的7 ~8 月份進入高溫期紅蜘蛛和棗癭蚊等蟲害為害頻次增加,一般噴藥1 ~3 次就可以完成防控,一般選用藥劑為1%阿維菌素乳油5 000 倍液和30%蛾螨靈2 000倍液混合藥劑防治,也可以結合實際情況用1%齊螨素4 000 倍液與50%螨死凈懸浮液混合進行防治,均可到達滿意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