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他們的名字,你或許還不太熟悉,但是他們所從事的科研項目,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你一定不陌生。他們是真正的科學大咖,讓我們一起走近他們,向他們致敬,向他們學習!
一顆叫作葉培健星的小行星
胡征和
75歲的葉培健已經在航天深空探測領域整整奮斗了53年,這位繞月探測工程衛(wèi)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被授予了“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
2004年,我國月球探測計劃邁開了第一步——繞月探測工程正式啟動,這是繼美國、俄羅斯等國家開啟之后第五個月球探測計劃。面對全新的領域,葉培健院士帶領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研制團隊用了三年時間,在沒有任何經驗、數據參考的探月白紙上,先后攻克了月食、軌道設計等一系列技術難題。2007年,我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wèi)星“嫦娥一號”發(fā)射升空,13天后進入月球環(huán)繞軌道展開科學探測,嫦娥工程的第一步——“繞月”順利完成。
第一步成功邁出,讓葉培健和他的團隊信心倍增,更有了不懈前行的動力。接下來,2010年和2013年,“嫦娥二號”與“嫦娥三號”相繼成功發(fā)射,前者獲得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精確的全月圖,后者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將航天器送到月球,并實現落月的國家。而2019年1月登月的“嫦娥四號”首次實現了人類在月球背面的軟著陸。這次,葉培健格外激動,因為他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航天實力。從此以后,別人不能再說中國人只會跟著干了。
葉培健大學畢業(yè)后被分配到航天部衛(wèi)星總裝廠,1978年國門剛剛打開之際就前赴瑞士納沙太爾大學微技術研究所攻讀博士。在那里,葉培健以努力刻苦而出名。1985年,獲得博士學位后,葉培健回國了。
回國后,他總是敢為人先,勇于創(chuàng)新。他參與中國資源二號衛(wèi)星設計,實現了星地一體化設計;他是第一個實踐把電測與總體分開的人;他是第一個提出在衛(wèi)星進入發(fā)射場前,要進行整星可靠性增長試驗的人。“嫦娥四號”原本屬于“嫦娥三號”的備份星,“嫦娥三號”執(zhí)行任務成功后,作為備份星的“嫦娥四號”再落在月球正面也就沒有多大意義了,葉培健便建議落在月球的背面。可當時有專家認為沒有必要冒險。葉培健據理力爭,正是這樣的堅持,才迎來了探月史上的世界第一次。
2017年1月,為表彰葉培健在空間科學技術領域的卓越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國際小行星中心將編號“456677”的小行星命名為“葉培健星”。
(《知識窗》2020年2期)
感 悟
心懷祖國的葉培健,在國外獲得博士文憑后馬上回國效力,憑著一股闖勁兒,克服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取得了一項又一項重大成果,在航天深空探測領域重重地寫下了“中國”的名字,贏得了世人尊敬。天空中那顆閃著光芒的“葉培健星”,便是對他最高的獎賞!
適用話題:愛國、科技、創(chuàng)新、第一次、堅持、拼搏、榜樣等。
秦元勛——我國核事業(yè)的開拓者
秦元勛是貴州貴陽人,著名數學家,負責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威力計算工作,是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原子彈氫彈設計原理中的物理力學數學理論問題項目的主要工作者之一。他在常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論、運動穩(wěn)定性、近似解析、機器推導公式等方面的研究,在中國處于開創(chuàng)的地位。開辟了計算物理學這一新的分支學科。
14歲時的一次考試,語文、英語都是90多分,唯獨數學70多分。秦元勛十分沮喪,他認為數學是很重要的一門功課。此后,從《從算術到微積分》《代數方程論》《群論》,到《萬有文庫》《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物種起源》《相對論》等書,秦元勛一有時間就游弋其中,進而讓他一步步向著數學領域進軍。
浙大期間,秦元勛在數學上的天賦更是得到了竺可楨校長的贊賞和高度評價。大學畢業(yè)后,秦元勛抓住了“自費”留學考試機會,考了當年全國留學生數學類的第一名,得到了去哈佛深造的機會。來到哈佛,秦元勛的求知欲更加強烈,毅力更加驚人,學習分秒必爭。那時,他主攻數學和物理,利用暑假進修了經濟和工商管理課程。僅5個學期,就拿到了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兩個學位,成了哈佛歷史上最年輕的博士之一。
博士畢業(yè)后,秦元勛在著名數學家伯克霍夫手下當助教。當時,伯克霍夫邀請秦元勛參加其領導的研發(fā)工作,只要在申請表格上簽字就可以拿到正式工作。不過,那時美政府要求,申請在要害部門工作的人得宣誓保證:“若美國與另一國(包括中國)交戰(zhàn)時,要效忠于美國”。同時,秦元勛得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誕生的消息,于是謝絕了伯克霍夫先生的邀請,毅然回國。
1959年,秦元勛參加原子彈的研制,踏上了新的征程。在這里,秦元勛主抓數學、計算和計算機方面的工作,和數學家周毓麟一起向國家建議研制更快速的119機和J-501機。此后證明,這兩臺計算機及時有力地支持了我國后來氫彈突破和研制。
(《大眾科學》2020年3期)
感 悟
沒有誰天生就是當科學家的料,面對考試中“拖后腿”的數學,秦元勛下苦功夫,終于漸入佳境,嶄露頭角;進入哈佛后,更是分秒必爭,拼命努力,成為該校歷史上最年輕的博士。學業(yè)完成后,秦元勛本可以留在美國工作,但他毅然回到祖國懷抱,把畢業(yè)精力都獻給了祖國的科研事業(yè),用赤膽忠心書寫大愛,令人敬仰。
適用話題:不服輸、努力、刻苦、選擇、愛國等。
丁肇中的“一問三不知”
薛 峰
丁肇中1976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他是上海交通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的名譽教授。
有記者問丁肇中:“您的每一次人生選擇都很正確,您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丁肇中答曰:“不知道,可能僥幸吧!”記者又問:“難道其中沒有必然的聯系嗎?”丁肇中搖搖頭,答道:“No,不知道。”記者并不死心,繼續(xù)追問:“那么您是如何讓每一次選擇在日后不后悔的呢?”丁肇中兩手一攤,說道:“對不起,我實在不知道?!?/p>
記者有點兒困惑了,說:“我發(fā)現今天訪談中您說得最多的詞就是‘不知道’。”這次,丁肇中作出了正面回答:“是的!我不知道的絕對不會說知道,這也算實話實說吧!”
三個“不知道”讓在場的所有人感到意外,但丁肇中教授簡短而樸實的解釋贏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
無獨有偶,丁肇中訪問山東大學時也接受過媒體采訪,記者問他:“物質和反物質最大的特點是兩者相遇就會變成能量、變成光,瞬間又湮滅了,是這樣嗎?”丁肇中答曰:“我不知道?!庇浾哂謫枺骸昂芏嗳税逊次镔|和暗宇宙想象成黑暗世界,很恐怖,認為它代表了邪惡,您怎么判斷它?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丁肇中回答:“不知道?!庇浾咴賳枺骸皭垡蛩固拐f他沒有什么資本,成年后才開始思考時間和空間問題,為什么偏偏是他創(chuàng)立了相對論?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呢?”丁肇中答道:“這個問題我更不知道了。”
(《知識窗》2020年5期)
感 悟
丁肇中教授作為世界著名科學家,敢于當眾說出自己“不知道”,這不僅無損于他科學家的形象,反倒凸顯了他嚴謹活學的科學態(tài)度。丁肇中“一問三不知”的故事啟示我們,謙虛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德和美好的境界,它與偉大永遠是近鄰,它猶如一縷陽光照亮一個人的心靈,幫助他走向成功。
適用話題:謙虛、嚴謹、實事求是、誠實、榜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