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第二實驗小學 林 媛
中年級語文閱讀教學,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學習經(jīng)驗和思維習慣,不需要教師“牽”得太緊,需要放手讓他們自學,這種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將受益終身。以四年級語文上冊《走月亮》為例,這是一篇散文,文筆優(yōu)美,意境深遠,需要通過多讀才能感悟其中的意思。于是筆者布置學生通過預習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然后借助字典和資料解決字詞問題,同時讓學生根據(jù)預習情況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第二天筆者一邊上課一邊檢查預習情況,發(fā)現(xiàn)學生的預習效果比較好,不僅課文朗讀流利、有感情,而且畫出了文中的重點字詞,并進行了書寫練習。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們所提的問題雖然不是太深刻,但也符合中年級學生的知識和年齡特點,如:什么是走月亮?“我”和阿媽為什么要走月亮?而有些孩子的問題卻也切中課文重點,如:“我”和阿媽走過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這樣的學習方法,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其閱讀和質(zhì)疑習慣的養(yǎng)成,有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
不管學習什么,都要有學習目標和方向,這樣才能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有明確的目標,做到心中有數(shù),不至于“無的放矢”。以《牛和鵝》一課為例,這是一篇語言生動、童趣十足又蘊含一定哲理的文章,故事性極強。在上課時,筆者這樣說:“昨天布置你們預習了《牛和鵝》,相信大家都有許多感受,現(xiàn)在我們來交流一下。”聽到這樣的提示,學生紛紛舉手發(fā)言。有的說“讀了課文,我知道了不能欺負好脾氣的牛,也不能怕欺負人的鵝”,有的說“預習了課文,我知道了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結(jié)果也不一樣”……筆者接著問道:“那么同學們說一說這篇課文你最想知道什么?你是采取什么方法來學習的?”因為之前預習充分,加上教師的指導,學生表達的欲望較為強烈,爭相交流自己的預習目標和方法。有學生這樣說:“在預習這篇課文之前,我就想到課文不單單是講兩個動物之間的故事,一定是要告訴我們什么道理。所以,我除了借助字典學習字詞之外,還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和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知道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什么了?!币虼?,在學習過程中,只要確立了目標,并采取合適的方法去學習,就會有所收獲。
我們經(jīng)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钡情喿x教學的現(xiàn)狀是部分教師事先就設計好問題,學生只是被動回答問題而不加思考,這樣就影響了學生積極思維的意識。感悟課文主要內(nèi)容要——朗讀;學習重點段落要——精讀;拓展閱讀要——品讀。“讀”是閱讀教學的精髓,是閱讀教學的生命線。要引導學生讀出感情,讀出韻味,在讀中思考,在讀中理解,學生才能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所在。以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一課為例,這篇課文內(nèi)容驚險,故事性較強,學生很感興趣。課文中有幾處環(huán)境描寫,如第1 自然段描寫還鄉(xiāng)河和雨來在河中玩耍的情景,筆者這樣提問:“課文的主要人物是雨來,為什么要描寫還鄉(xiāng)河?”因為學生對課文比較感興趣,自然讀得認真,現(xiàn)在看老師提問,就開始思考。有學生就說:“如果沒有河或者雨來不會游泳,他最后就不會再跳進河里逃走?!甭牭竭@個回答,筆者當然是大加贊賞。一石激起千層浪,筆者引導學生不僅要思考,而且要會質(zhì)疑,這樣以閱讀促進思考、激發(fā)思維意識,是一種能力的培養(yǎng)。
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有感情地朗讀,而且需要教師激勵性的評價語言,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對閱讀產(chǎn)生濃厚興趣。同時,教師贊賞性的評價語言能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融洽師生情感,堅定學生學習的信心,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如,學生朗讀較好的時候,這樣評價:聲音洪亮,發(fā)音準確,尤其是感情充沛,讀出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對于精彩的回答,這樣評價:因為聽得認真,善于思考,所以你的回答才會與眾不同;對于會質(zhì)疑會交流的學生,這樣評價:你既會思考,又會交流,老師為你點贊!類似這樣的評價,目標小起點低,學生樂于接受,最感興趣,也最能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從而使學生喜歡老師,喜歡老師上的課,對學習充滿信心和興趣。
所以,中年級的孩子不同于低年級,他們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閱讀能力,教師能做的就是通過引導,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通過激勵性的評價,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學、閱讀和思考的習慣,有利于提高閱讀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