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爽
(青海民族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7)
藏族自古以來相信萬物有靈,認為山川河流、閃電雷鳴、花草樹木都是有靈性的,尤其敬畏山神與龍神。平時,藏族人家日日煨桑、念經(jīng),供養(yǎng)山神、龍神等自然保護神,祈禱神靈保佑。每到重要時節(jié),轉山轉湖、祭拉則、“六月會”,都蘊含著虔誠的藏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祈盼。自然信仰、神靈崇拜深深地滲入到藏族人民的生活、行為舉止甚至思維方式中?!傲聲弊鳛槊耖g大型血祭娛神祭祀活動,長期以來備受學術界關注,是研究藏族信仰儀式文化、民俗文化、歌舞文化的重要資料,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山神信仰和儀式解讀方面,“六月會”中的龍神信仰經(jīng)常被學者們一筆帶過,更有甚者認為藏族龍神信仰是漢族龍文化的本土化產(chǎn)品和附屬品,這一偏見是極不科學的。
在藏族早期的社會發(fā)展中,便萌生了龍的觀念。藏族先民認為龍是一個綜合的體系,蛇、蛙、魚等水生動物均屬其中,具有極強的繁殖能力,因而被藏族關注和崇拜。在氏族部落時期,出現(xiàn)了以龍為稱號的氏族群體組織,在部落交往中龍被當作圖騰用以區(qū)別其他群體成員。在部落聯(lián)盟和民族形成時期苯教文化的助推下,龍的觀念不斷擴散至更廣泛的藏區(qū),逐漸演變成整個藏區(qū)的自然崇拜,龍從動物集合逐漸上升為神靈,龍神掌管著財富、雨水和生育,其形象吸取了漢族龍的特征,被藏族人民所認同。藏族發(fā)展至今的龍神信仰,是青藏高原藏族先民在生活生產(chǎn)中孕育的本土信仰文化,在土生土長的苯教文化根基上,不斷吸收佛教文化、多民族文化的合理成分,逐漸形成完整的信仰文化體系。一年一度的熱貢“六月會”,以節(jié)慶儀式的形式,廣泛而深遠地傳播著藏族古老活態(tài)的龍神信仰文化,對于當代藏族龍文化的解讀和傳承有著非凡的意義。
熱貢,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部的青海省同仁縣境內(nèi),東部和西部地勢較高,山脈連綿,中部隆務河貫穿,河谷地區(qū)相對平坦,因此被當?shù)厝擞H切地稱之為“金色的谷地”。隆務河沿岸土壤肥美,水源充足,適合發(fā)展河谷農(nóng)業(yè),歷史上有大量人口聚居在此,從事農(nóng)業(yè)耕作。據(jù)記載,隆務河兩岸曾分布著藏族、土族、回族、蒙古族、保安族等村落,在民族交往過程中多元文化在此交流傳播,“六月會”便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結果[1](20)。 在熱貢“六月會”輻射地區(qū),村村有寺廟,家家有佛龕,世代聚居在這里的藏族、土族信仰著藏傳佛教、苯教,民間信仰文化濃厚。
熱貢“六月會”是村民自發(fā)組織、有一定規(guī)模和影響力的民間宗教祭祀活動,以山神和龍神為主要祭祀對象。每年農(nóng)歷六月十六至六月二十五,熱貢各個村莊輪流舉辦“六月會”,通過血祭、舞蹈的形式向當?shù)氐纳缴瘛埳衿砀?。血祭是熱貢地區(qū)古老苯教儀式的遺存,插口釬、插背釬、開紅山都是用鮮血向神靈表達至高的崇敬。舞蹈主要分為拉什則(神舞)、莫合則(軍舞)和勒什則(龍舞)三類。相傳在唐蕃對峙時期,經(jīng)濟凋敝,民不聊生。高僧受神靈指示,前往戰(zhàn)爭交界甘青一帶調(diào)和雙方,最終唐蕃關系歸于友好,和平相處。吐蕃軍隊從此駐扎在熱貢地區(qū),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了慶祝戰(zhàn)爭結束并向神靈表示感謝,當?shù)厝嗣窈婉v扎的軍隊向山神、龍神獻祭舞蹈,由此產(chǎn)生了神舞、軍舞和龍舞。而本文著重探討的龍神崇拜,尤以浪加村的“六月會”為代表,主要是勒什則祭祀舞蹈。
浪加地區(qū)隸屬于同仁縣保安鎮(zhèn),由七個行政村落組成,分別是牙日、薩索麻、加毛塘、麻日、日貢麻、日秀麻、麻郭。其中,薩索麻村信仰苯教,其他六個村信仰藏傳佛教,薩索麻村不辦“六月會”,浪加“六月會”是由其他六個莊子聯(lián)合舉辦的,每個莊子每年輪流主辦,主辦的莊子負責準備物品、提供場地餐食、組織人員、安排活動等。關于浪加“六月會”的起源,村里的老人們有這樣一套說法:傳說很久之前浪加曾遭遇旱災,河流干涸,土地干裂,農(nóng)作物干枯。一位叫阿尼阿拉果的年輕人夢到在“勒東囊”的泉水邊,龍神們以各式各樣的方式舞蹈,舞姿獨特,舞步輕快。阿尼阿拉果認為這是神的指示,龍被藏族人視為掌管雨水、財富的保護神,以舞娛神,討得龍神歡心,就可以保佑村落平安,風調(diào)雨順。因此第二天組織村中的年輕男孩女孩學習龍神曾跳過的舞蹈,在泉水邊進行表演,用泉邊的楊柳枝戲水,以取悅于龍神。果然,當年浪加大獲豐收,免于自然災害,人畜興旺。自此以后,每年農(nóng)閑時節(jié)阿尼阿拉果便會帶領村中少男少女來“勒東囊”跳龍舞,這一習俗流傳至今。
受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早期藏族先民對世界尚無系統(tǒng)科學的認識,無法解釋晝夜更替、閃電雷鳴、冰霜雨雪這些自然現(xiàn)象,常常感到恐懼。在農(nóng)耕和游牧生活中,依賴自然環(huán)境生存的藏族先民,祈盼有超自然的力量,可以幫助他們實現(xiàn)農(nóng)業(yè)豐產(chǎn)、人口繁衍、牲畜繁殖的美好愿望,由此產(chǎn)生了對龍的崇拜。藏族人認為魚、蟹、蛙一類都屬于龍的體系,它們都生活在水中,與水緊密相關,且多子,繁殖速度快,有極強的生育能力。因此龍神被視為集降雨、生育、財富于一體的民間自然保護神,被越來越多的藏族人崇拜和供養(yǎng)。
熱貢“六月會”是青海同仁地區(qū)歷史悠久、保存完整、形式豐富、規(guī)制宏大的民間信仰儀式活動。其主要儀式流程為迎神、請神、娛神、送神四個環(huán)節(jié),儀式構成要素有拉哇(法師)、舞隊、供品、道具、神轎、神像等。在迎神階段,也就是“六月會”舉辦前一周至兩周,村民便開始準備祭祀活動所需的供品,用糌粑、酥油制作朵瑪。拉哇是人與神溝通的媒介,在降神前為保持身體潔凈,避免與女子同房,會前往隆務寺接受活佛的洗禮。到了請神階段,在村中的神廟里,村民們環(huán)繞在拉哇身邊,手持單面羊皮鼓有節(jié)奏敲擊并呼喊,拉哇面對著神像飲數(shù)口白酒,嘴里念著請求神靈降臨的禱詞,應和著鼓聲和吆喝聲不斷舞動著身體,在一陣急促的鼓聲和吆喝聲中達到癲狂狀態(tài),最終實現(xiàn)神靈附體。到了娛神的階段,拉哇會站在村廟廣場的中心位置,引導著各類舞蹈表演,即拉什則、勒什則和莫合則,舞者通常是15歲至45歲的男子和20歲以下的未婚女子,村民們著盛裝前來觀看表演,以示對神靈的尊重。開紅山、插口釬、插背釬是娛神的高潮,拉哇爬上桿用刀劃破自己的頭頂,鮮血在面龐上流淌,隨后拉哇將半臂長的鋼釬插入神靈選中的赤膊坦胸舞者的口中和背上,以寶貴鮮活的血液向當?shù)氐纳缴?、龍神表示虔誠的敬意,祈求神靈的護佑。送神是“六月會”儀式的尾聲,拉哇帶領著舞隊,在神廟前的桑爐煨桑,酬謝神靈的降臨,隨即神靈離開拉哇身體,拉哇恢復正常狀態(tài),宣告儀式活動結束。這一系列儀式流程完整地展現(xiàn)了藏族古老的信仰活動,依托拉哇這一神職人員進行人神溝通,通過歌舞獻祭、血祭、牲畜祭等多種形式,虔誠地供養(yǎng)著當?shù)乇Wo神,以求村落平安、農(nóng)業(yè)豐收。
儀式是信仰的載體,信仰是儀式的核心。龍神信仰,體現(xiàn)在熱貢“六月會”儀式的方方面面,而浪加“六月會”則是藏族龍神信仰的集中體現(xiàn)。浪加“六月會”祭祀的龍神是阿媽勒毛,為人身蛇尾的女神形象,在浪加村中建有神廟對其進行供養(yǎng)。平時每逢婦女難孕難育,便會前來神廟求子。在“六月會”期間,阿媽勒毛的祭祀規(guī)模更為壯觀,村中的未婚和未生育的女子都會裝扮隆重前往神廟,祈求覓得好姻緣、懷上兒女。男性領頭舞者手持阿媽勒毛的木雕神像,被視為女性生殖崇拜的象征,與木制男性生殖器作交媾狀舞蹈。這一祈子儀式,是龍神崇拜的鮮活體現(xiàn),反映了當?shù)夭刈逶诮?jīng)濟生產(chǎn)活動中渴求提高生育能力,繁衍人口,擴充勞動力,獲得更多的經(jīng)濟財富。在勒什則舞蹈中,舞者身著藏式傳統(tǒng)服裝,腿上纏有花布,手上拿著蛇形、蛤蟆形的面具和繪有龍、金輪、蓮花等圖案的單面鼓,隊伍呈龍蛇狀環(huán)繞,無不是龍信仰的生動體現(xiàn)。
藏族古老的龍神信仰,至今仍在熱貢“六月會”中完整鮮活地呈現(xiàn),是代代熱貢藏族傳承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結果,是多民族文化交流碰撞的產(chǎn)物。熱貢藏族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主,靠天吃飯,氣候條件好農(nóng)業(yè)收成多,一旦出現(xiàn)極端惡劣天氣,可能一年到頭的辛苦耕耘就付諸東流。而龍神就是熱貢藏族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寄托的希望,擁有超自然的力量,能夠控制冰雹等極端天氣,掌管降水。只有祈禱龍神的庇護,才能風調(diào)雨順、糧食豐收。同時,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需要大量的勞動人口,而龍的動物原型是由青蛙、蛇、蟹一類的水生動物,生育能力極強,因此藏族將龍神又視作生育神來進行供養(yǎng),表達了樸素原始的生育信仰。“六月會”一方面祈求農(nóng)作物豐收、牲畜繁殖,另一方面又期盼人口的繁衍,彰顯了藏族對生的渴求,對生命的向往。研究熱貢“六月會”對于深入挖掘藏族龍神信仰,探討藏族龍文化本質(zhì)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熱貢“六月會”是藏族舉辦的盛大的民間龍神祭祀儀式,是藏族龍神信仰的儀式載體,集中表達了藏族對龍神的崇拜,對維系藏族族群秩序、傳承藏族傳統(tǒng)民間舞蹈、傳播藏族龍神信仰文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作為民間祭祀節(jié)日的熱貢“六月會”,是全村參與的集體性活動,從每家每戶挑選出符合條件的男子和女子跳舞,即使身居外地,村民們都會及時趕回家積極參與祭祀活動。在儀式舉辦過程中,村民間的協(xié)作和交往不斷加強,矛盾得以緩和,交流和互動也更加頻繁。信仰的共享更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民族認同,“一個人的認同可以有多種、多層次的認同共存,一個個的個人認同組成了社會整體的認同”[2](18),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村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傲聲眰鞒兄两褚延猩锨甑臍v史,固有的儀式流程年年演繹,祭祀舞蹈代代相傳,農(nóng)閑時節(jié)由拉哇負責教授舞蹈動作,家族成員不論老少都曾跳過“六月會”,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代際溝通和情感傳遞,維系了藏民族的團結,促進龍神信仰的歷時性傳播與傳承。
龍神信仰是藏族在青藏高原這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下,在基本的生產(chǎn)生活中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是藏族人民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一信仰內(nèi)化于心,深深地影響藏族人的行為。虔誠的藏族以食魚等水生動物為民族禁忌,從不污染水源,煨桑念經(jīng)、放風馬、拉澤祭、轉湖都是龍神信仰的行為表現(xiàn)。在共同的龍神信仰基礎的維系下,村莊間的壁壘被打破,往來頻繁,和諧相處,共同打造“六月會”文化空間。在“六月會”的文化空間中,村民們信仰共享,情感增進,價值觀傳遞,民族心理也趨于同一性。豐富的祭祀文化、服飾文化、歌舞文化交織在“六月會”這一文化空間中,使得“六月會”成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得以保護,民族精粹得以保存和發(fā)揚。
在現(xiàn)代化和都市化發(fā)展迅猛的當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自然信仰的重要性,一味地追求科學理性只會讓現(xiàn)代人情感缺失,更加迷茫、痛苦,因此回歸傳統(tǒng)文化、尋找精神的依托勢在必行。不少后現(xiàn)代主義思想家認為文化“復魅”時代已經(jīng)到來,法國著名思想家塞爾日·莫斯科維奇從生態(tài)主義的角度提出“還自然之魅”的觀點,主張恢復自然的神圣性,敬重自然的生命屬性[3](91)。這一主張肯定了自然信仰的價值,同時認為回歸自然信仰對日益嚴重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善有所裨益。龍神信仰是藏族長期信奉的自然信仰,對于維護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態(tài)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當下文化“復魅”時代,現(xiàn)代人意識逐漸覺醒,“六月會”龍神祭祀儀式不再是愚昧迷信的標簽。隨著交通的便捷化、旅游文化的興盛,在黃南州政府的推動下,一場“還自然之魅”的文化運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熱貢“六月會”從熱貢當?shù)卮迕竦目駳g節(jié)逐漸轉變成黃南州的地方文化名片,五湖四海的人們慕名前來參與其中,地方媒體也聚焦“六月會”進行報道,古老的熱貢“六月會”有了新的活力。熱貢“六月會”的輻射面不斷擴大,影響不斷加深,而其精神核心的龍神信仰也被越來越多的外來民族所了解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