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鐘黎 (重慶化工職業(yè)學院)
立足新時代,新的育人觀要求高職院校的思政課程必須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fā)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育人優(yōu)勢,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知行合一,幫助學生把理論知識、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結合起來,引領學生充分了解和認識國情,在實踐中增強本領,磨煉意志,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過程更多地強調學生對于知識內容的講授,教育內容過分依賴教材和強調結果,而對于學生本身來說他們更像是一個被動盛放知識的“容器”,學習主體和學習對象之間的關系是兩個分離的部分。近年來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大多數教育者已經開始思考這樣的現象并嘗試相關的改善方法,例如開展協(xié)作式學習、探究式學習、情境學習或自主學習等模式。
高職院校思政課程的體驗式教學正是基于此而產生的思考。體驗式教學并不完全等同于“純體驗”而拋開理論知識學習,它注重理論知識學習過程中個體直接經驗的參與,強調學生學習的參與性,通過創(chuàng)造實際的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和機會,呈現、再現或還原教學內容,真正地把課堂“交還”給學生,學生在習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獲得正確的態(tài)度和觀念認識,它帶有理論學習和實踐經驗的雙重性質;在思政課程教學中,改變以往學生對于思政課程“死記硬背”“考前背三天”“沒什么實際用處”“水課”等錯誤觀念,引導學生樂于參與過程,勤于動手實踐,善于創(chuàng)新模式,既能獲得理論知識的升華,更能讓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真正的內化,幫助學生構建起有“個性而科學”的知識體系,用科學辯證的觀念看待自己和世界。
首先,高職院校思政課程的體驗式教學有著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基礎。例如,杜威在其教育哲學理念中提出教育的靈魂在于經驗,其本質就是“經驗的改造或組織”,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大都不是直接獲得“經驗”,而是被動地通過自己的知識結構去吸收和獲得已經被改造過的“經驗”,學生在缺乏個人體驗的學習過程中更像是一個旁觀者。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等觀念,都是在強調把個體經驗的知識融入個體。在心理學理論中,構建主義認為學習的過程本質上是已有知識與新的經驗之間雙向、反復的構建過程,既有對原有知識的改造,又有對新的經驗的吸收和構建,“個體經驗”對于構建新的知識體系有著重要的作用。
再次,高職院校思政課程體驗式教學有其獨有的優(yōu)勢和條件。職業(yè)院校的育人定位、育人環(huán)境、學生特點化及教師角色為體驗式德育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條件。職業(yè)院校的育人特點要求教育中實踐體驗的屬性。高職院校是以“培養(yǎng)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谌瞬艦橹饕蝿铡薄案叩取焙汀奥殬I(yè)”的雙重屬性使得培養(yǎng)的技能人才需要同時具備知識、實踐能力和道德素養(yǎng)等各方面的素質,因而也對德育教育的“體驗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吧a、建設、服務、管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包含了各種德育教育的內容,例如三觀的塑造,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和法治思維的培養(yǎng),這些內容都必須要基于生活和生產得以完成。正因如此,高職院校思政課將“體驗式教育”融入學生的學習中,比僅靠講授和灌輸產生的效果更加顯著。同時,近年來高職院校改革的中也多次提出例如“校企合作”“產學結合”“教學結合”等培養(yǎng)模式,從學校的實訓基地到企業(yè)的真實工作場景,學生能夠更多地參與到“仿真”和“模擬”的環(huán)境中去,像是設備維修中需要學生去不斷鉆研和創(chuàng)新的“螺絲釘精神”,流水線中合作和互助精神,這些體驗的過程反過來提升了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思政教育并非一味的空洞說教和規(guī)章制度,更多的是實踐中的自覺。
高職院校思政課程體驗式教學要求教師更多地和學生一起去創(chuàng)造、參與和完善思政教育中的“體驗內容”,在授課實踐中我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移情指的是讓創(chuàng)設一個情感的情境,讓學生自己置身于情感感知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共情,設身處地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例如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中,在跟學生講授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意義時,大部分青年學生的人生閱歷都比較少,單純只依靠案例、視頻,學生會覺得是在空洞的說教,效果甚微。因此我們在進行生命教育時首先給學生觀看了一個遺體捐獻的小視頻,然后讓學生進行分組活動,每三到五個學生一個小組,分別扮演父母、子女或兄弟姐妹。由其中一個家庭成員模擬決定進行遺體捐贈,讓他們模擬家庭會議討論或許書寫書信表達,討論結束后,分組讓當事人再一次選擇是否仍然保留決定或改變態(tài)度,并談談理由。很多學生在這次活動后,對遺體捐贈以及對人生價值有了新的看法,如何把個人價值同社會價值結合起來;也有一些學生在討論中看到“父母”或“子女”據理力爭而改變了決定,想起自己父母的艱辛,想象以后也會為人父母,也許他們暫時接受不了,所以不想讓他們傷心,自己仍有其他可以為社會和他人做出貢獻的方式。選擇和思考的過程是可貴的,能夠讓學生不斷地認識自己,同時我們也由對生命的教育引出對人生價值評判標準的思考,人生價值的評判標準并不是單一的,進而在實踐中選擇真正有意義的人生。
角色體驗主要是結合課程內容,把我們可能接觸不到或很少接觸的場景,還原到課堂和學習中來。
在法治思維培養(yǎng)的課程中,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角色體驗”的場景,例如模擬法庭,法治小視頻,模擬焦點訪談等小活動,自己創(chuàng)作劇本,編寫符合身份和場景的臺詞,并結合一些當下熱門的新媒體手段,像“在線庭審直播”,觀看的其他同學還可以發(fā)送留言或彈幕,這樣的方式學生更愿意參與進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有話可說,同時去關注其他同學的觀點。扮演“犯罪嫌疑人”這一角色的同學,在陳述自己的模擬“懺悔書”中,也進行了自我反省和審視,自己在現實中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和努力,同時更增強了自己學法守法的意識。
結合教材教學內容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相應的實踐活動。例如《大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團隊拓展》選修課,讓學生明確什么是職業(yè)道德,畢業(yè)后要具備哪些職業(yè)道德,以及在團隊活動中體驗職業(yè)道德的重要性,強化對職業(yè)道德的認識和體驗。在頂崗實習學生中,建立小組,自選話題,如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職業(yè)道德等,結合實習內容進行調研,形成調研報告。結合形式與政策課程,開展“垃圾分類”“光盤行動”等實踐活動。
在實踐授課中,關于思政課程體驗式教學,形成了一些策略和思考。
第一,正確認識體驗式教學的內涵。思政課程的體驗式教學應當以理論知識為基礎,以實踐經驗作為框架進行構建,它是一個雙重性質統(tǒng)一體。學習是一個有感而發(fā),從參與、維持、保持、提升、內化、改造這一過程,不僅是獲得單純的體驗經驗,更重要的是觀念的內化,找到理論學習與實踐經驗之間的契合點和平衡點。
第二,實踐參與和觀念改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避免雷聲大雨點小,教師需把握體驗方式與教材內容的關系,精心設置體驗式教學并與其他教學方式、教學模式有機結合,認真選擇課程資源,結合新媒體手段,并制定相應的過程考核標準和學生反饋機制。
第三,積極引導學生轉變學習觀念和思維方式,科學正確地認識自我價值,不再唯分數論,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展現自我、發(fā)展自我。
第四,思政課體驗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要學生回歸真實的生活得到自律和自我教育,通過多種手段和方式把體驗教育融于生活和學習的實踐中,這需要管理、服務、教學、心理等各個方面的綜合力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通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