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舒婷王海濤于靖劉廣月 (滄州師范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士官學校)
非物質文化遺產承是我國古代人民創(chuàng)造的智慧結晶,承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蘊含著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大運河滄州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際傳播是滄州市、河北省“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內容之一,對滄州市、河北省文化軟實力和城市形象的構建具有積極意義。對外譯介傳播作為文化傳播和跨文化交際的媒介,是國際受眾了解滄州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渠道,使更多的國家和個人了解滄州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刺激滄州旅游業(yè)等周邊產業(yè)的發(fā)展。有利于提高滄州文化軟實力,促進經濟、文化、社會等多方面發(fā)展,對滄州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fā)展和“一帶一路”建設具有現實意義。
(1)大運河滄州段南運河位于滄州市中部,河道全長253公里,占京杭大運河總長的八分之一,在京杭大運河流經的城市中里程最長。大運河滄州段最大的特點是河道原真性保留最為完整,沒有經歷過人為破壞。大量的彎道展示著古代北方運河“三灣抵一閘”的水工智慧。大運河滄州段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現有18項國家級非遺項目、102項省級非遺項目、346項市級非遺項目,涉及傳統(tǒng)美術、傳統(tǒng)手工技藝、傳統(tǒng)舞蹈、傳統(tǒng)音樂、傳統(tǒng)雜技、傳統(tǒng)曲藝、傳統(tǒng)戲曲、游藝、傳統(tǒng)體育與競技、民間文學、民俗等多方面內容。其中源起或流傳于滄州的拳械門派多達53種,占全國武術門派拳種的40%。吳橋雜技藝人沿大運河走出家鄉(xiāng),北上南下,遠涉重洋闖世界,享譽國際。
(2)譯介學是比較文學中的翻譯研究,是整體翻譯研究的一部分,主要指文學翻譯、翻譯文學和文化層面上的翻譯研究。譯介學開始是從比較文學中媒介學的角度出發(fā),但目前越來越多是從比較文化的角度出發(fā)進行翻譯。嚴格意義上說,譯介學研究是一種文學研究或者文化研究,其關注點在于原文在目的語與母語轉換過程中信息如何進行失落、增添、變形、擴伸等問題,以及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流的實踐活動所具有的獨特價值和意義。譯介學認為翻譯是傳播行為,不僅包括翻譯文本生成的“譯”,還包括“介”,即翻譯文本的傳播。
隨著2005年國務院首次提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實施,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者將研究聚焦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經過文獻研究和總結,國內學者主要從概念、保護模式、傳承模式、旅游開發(fā)模式等不同層次對“非遺”展開了研究,成果頗豐。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方面,由于起步較晚,相關成果并不豐富。在出版物方面,正式出版的非遺外譯作品屈指可數, 僅有《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英文)》(2008)、《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英文版) 》(2011)、《Digital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for Cultural Heritage》(2012)、《神人以和-江西古儺造型藝術》(2018)等。雖然滄州市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傳播翻譯極其重視,但相關成果仍極其匱乏。通過對知網等論文檢索網站進行搜索以及博物館、圖書館走訪調研,發(fā)現僅有李雪穎《“譯者中心”視角下大運河滄州段非遺文化英譯初探》、張心宇《滄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現狀與對策研究》等本地學者相關論文10余篇,在著作上,迄今僅有《非遺滄州》一本內部刊物。通過互聯網查閱滄州市政府、博物館等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發(fā)現絕大多數滄州非遺項目并沒有相對應的英文譯本,不利于滄州文化形象的對外傳播。
翻譯實質上是跨文化傳播過程,譯介主體在傳播學上討論的即為“誰”傳播的問題,在翻譯學上為“誰”翻譯,譯者為誰的問題。作為中西文化溝通的橋梁,譯介主體在跨文化交際中起著關鍵作用。中國文學作品、對外宣傳材料的英譯質量不僅影響著外國讀者對中國一位作者、一個部門的印象與看法,也影響著對中國當代作家和國家形象的看法。當代中國,譯介主體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中國本土譯介主體模式,即使用中國本土的翻譯人員作為譯介主體;二是海外華人譯介主體模式,即使用海外華人譯者作為譯介主體;三是國外漢學家譯介主體模式,即使用國外漢學研究者作為譯介主體。受經濟、文化發(fā)展水平以及滄州區(qū)位影響,大運河滄州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對外傳播譯介主體主要為滄州本土譯介主體。其主要優(yōu)勢為了解滄州“非遺”,能夠深度挖掘各項“非遺”的精髓、特色,但要準確翻譯,不僅要理解所需翻譯的內容蘊涵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要考慮到英語思維。因此,遇到翻譯困難時,應積極與外國譯者溝通,促進多元文化的深入交流。
譯介內容指翻譯的內容,討論的“翻譯什么”的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生產生活、民族審美的“活”的體現,具有無形性、多元性等特點,外宣翻譯的最終效果取決于翻譯時的原語內容。“非遺”項目形式多樣,涉及表演和實踐等形式。要想實現翻譯內容對外傳播的順利實施,使目的語者了解甚至認同“非遺”活動的目的、內涵和意義,就要求譯者將活態(tài)信息轉換為語言文字內容,并進行深入闡述。此外,已有的一些“非遺”文本資料來源不同,有的來源于民間學者,有的來源于傳承人記錄或口述,在語言風格上有很大不同,這就需譯者在翻譯時,根據翻譯目的、翻譯受眾、翻譯對象等因素對翻譯文本進行適當調整,這對譯者來說,也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
譯介受眾是指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傳播對象,即對外傳播過程中的讀者、聽眾等信息接受者。外宣翻譯應以受眾為中心,翻譯在保證“信”的前提下,兼顧西方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確保對外傳播效果。譯介受眾具有雙重身份,不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傳播者”,是對外傳播活動能否成功的關鍵。因而,外宣翻譯應了解譯介受眾,分析受眾特點,根據其需求選擇譯介內容和傳播策略。由于思維方式、歷史文化等差異,國外受眾很難僅通過外宣資料就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認同。為了實現文化傳播,我們可利用視頻、圖冊、影視、現場演示等多種方式,增加國外受眾了解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渠道,使其對滄州“非遺”項目有更為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培養(yǎng)國外受眾對異族文化的認同感。
近年來,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滄州越來越重視本土文化的對外宣傳和傳播,但對外宣傳仍屬起步階段,數量較少,質量較低,體系還不完善。市政府高度重視滄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深度挖掘大運河文化資源,未來資料翻譯需求定會大大增加,因此,應抓緊培育本土對外傳播專業(yè)翻譯人才,滿足市場需求。據調研,滄州專業(yè)翻譯公司并不多,很多部門接到外宣資料翻譯任務時,一般會聯系一名高校教師,再由該名教師聯系其他教師或者在校英語專業(yè)學生,組成臨時翻譯小組,進行翻譯。由于小組成員專業(yè)領域、翻譯經驗、自身素養(yǎng)等方面的差異,勢必造成譯文質量的良莠不齊。因此,應由政府相關部門牽頭,按照專業(yè)、實踐經歷等因素,整合滄州五所高校的翻譯人才,組建滄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傳播翻譯人才庫,經過定期進行有針對性的文化和專業(yè)培訓,培育一支滄州本土對外傳播翻譯人才隊伍。
譯介效果的好壞是對外傳播活動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近年來,各類網絡媒體深度融合,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文化資源的對外傳播搭建了重要橋梁。新媒體的迅猛發(fā)展帶來了媒體傳播表現形式的巨大改變,在滄州非遺對外傳播的過程中,要不斷創(chuàng)新傳播形式,利用文字、音頻、圖片等多種更易接受的形式,更加立體和形象的進行文化傳播。同時,關注海外傳播平臺,如中國百姓耳熟能詳的臉書、推特等軟件,助力滄州非遺文化走出去,贏得更廣闊的國際市場,進而擴大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