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閆慧清
高等教育中,高校教師和大學生是兩個最活躍的主體。關于這兩個主體之間的關系,赫爾巴特最早提出了“教師中心論”的觀點。隨后,杜威又提出教育應“以學生為中心”的觀點。后來,蘇聯(lián)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倡導和諧教育,強調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活動中應該是平等相互交流的伙伴關系,要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并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激發(fā)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違背了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素質教育理念,師生關系在教育活動中失衡,學生的權力沒有得到尊重,教師的教育權、指導權沒有得到保障,沒有建立起平等的師生關系,兩者之間難免存在沖突,師生關系冷漠甚至疏遠。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和就業(yè)壓力的不斷增加,實施素質教育以及培養(yǎng)多方面人才是現(xiàn)代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標。但是,在高校的教育活動中,存在師生關系失衡的現(xiàn)象,體現(xiàn)為大學生的權利沒有得到有效的尊重,而教師的教育權和指導權沒有得到有效發(fā)揮,最終導致師生關系冷漠甚至疏遠。先前人們所理解的師生關系是一種不平等的上下級關系,教師具有一定的權威,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者。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轉變,人們的主體意識增強,我國教育理論界也經歷了從“教師中心說”到“學生中心說”再到“主導主體說”三個階段。因此,研究影響高校師生關系的因素并進行改善,有利于教師的及時引導,促進大學生與高校教師的有效溝通,幫助學生排解困惑。師生關系的發(fā)展方向與教育的發(fā)展有必然的聯(lián)系,促進良好師生關系的發(fā)展有利于教育的進步。
構建高校良好師生關系對教師和學生的發(fā)展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經歷過中學教育進入高校的大學生,剛度過青春期,盡管思想在逐漸成熟,但高校更加開放、自由的環(huán)境和寬松的管理模式,使得部分學生開始放縱,如果沒有教師的適時引導和正確理念的傳授,很多大學生會被不良的社會環(huán)境所誘惑,如進入傳銷組織或貸款詐騙中。通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能更清晰地辨別周圍的社會環(huán)境。二是有利于教育教學效果的提高。教育不是簡單的教師教學活動,也是各種學習活動和周圍環(huán)境以及人際關系相互發(fā)生作用的過程。教師的教學方式影響著學生的學習,也影響著師生關系的發(fā)展。學生和教師的關系良好,喜歡與教師相處和交流,就會喜歡教師的教學方式,對這門課程的學習感興趣。因此,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提高教學效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和諧的師生關系會嚴重影響教學質量。教師與學生關系不融洽,教師對學生的關心不夠,學生也不愿意跟教師交流,教師很難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興趣,師生關系就會因為缺乏溝通日漸冷淡。長時間的冷淡與缺乏溝通,學生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不滿意,但又不愿意跟教師反映,這種關系將會嚴重影響教學秩序。因此,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三是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師生權力的平衡。理想的師生關系中,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活動中是平等的關系,是朋友、是知己。然而在現(xiàn)實的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卻很難和諧,現(xiàn)實中存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完全沒有自主思考問題的意識,教師的權威壓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完全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另一種現(xiàn)象是強調學生權威,把課堂還給學生,而違背了學習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主體”的教育理念。師生間缺乏合作與溝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師的教育權和領導權。因此,不和諧的師生關系會使師生權利失去保障,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保障教師和學生的權利,尊重教師的教育權、批評權和指導權,又可以保障學生的自主權。
高校的教育特點有別于中學,每個學生的學習及生活更為獨立,同時有更充裕的時間和更開放的平臺?;诟咝=逃奶攸c,關懷教育、以人為本和民主化的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高校,除了課堂教育之外,很少會有高校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接觸,因此高校教師缺乏對學生的關懷理解。教育學家諾丁斯提出,每個人在其發(fā)展的時期都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接納認同。需要別人的關懷這是人的發(fā)展需要,大學生更需要教師的關懷,希望得到教師的認可。高校教師對大學生的關懷需要建立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學生才會接納。每一種關系都要靠主體間的相互尊重和理解,用真誠的心去對待被關懷者,這樣的關懷才會被認可。師生之間彼此真誠的接納和給予關懷也是對自身深刻的反省,是不斷修正、積極探索的過程。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指在教育科研等活動中,以大學生為主體對象,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以及個體的獨立性,尊重學生在教育科研活動中的地位。教育科研活動的實施開展要遵循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教育科研活動要以大學生自身的發(fā)展需要為目的,充分理解學生的不同處境,滿足大學生的主體意識需求。歸根結底,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最終目的,一是為大學生服務,即“為人”,二是在教育科研活動中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能動性和思考能力,體現(xiàn)大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高等教育教學活動中,還需要體現(xiàn)教學的民主化,表現(xiàn)在教師和學生人格上是平等的伙伴關系;還需要教育管理人員的共同參與,尤其是輔導員與學生活動中每個同學的參與。因此,關懷教育、以人為本和民主化的管理是建立良好高校師生關系的重要原則。
相關資料表明,師生關系一直以來都受到教育界的關注,同時也是教育學研究的重點內容。對于師生關系的研究,國內外有很多不同的見解,并對存在的不良因素提出了不同的措施。但大多數(shù)研究都局限于理論方面的探討,主要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探討師生關系,忽視了影響師生關系的其他因素。社會不斷發(fā)展,環(huán)境對于一個人的發(fā)展是很重要的,我們要適應社會,那么很多因素也會隨之改變,包括師生關系以及影響師生關系的因素。
教育與國家的發(fā)展水平密切相關,教育水平會影響一個國家的命運,教育發(fā)展應隨國家的發(fā)展需要而變化。影響高校師生關系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學生自身個體差異,如性格、學習能力、家庭生活環(huán)境以及社交能力,但同時也受其他因素的影響。目前導致高校師生不良關系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舊教育觀念和學生觀依然存在。受封建統(tǒng)治思想和儒家學說的影響,教師在師生關系中一直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同時,由于大學生群體數(shù)量多,尤其是公共課,教師常常忽略大學生之間的差異。二是放任型的領導方式。關系的維護需要溝通交流,高校教師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的關心減少,尤其是任課教師。這種自由的發(fā)展方式時間長了會導致教師和學生在思想情感上慢慢疏遠,最終慢慢淡化。三是學校管理方式。大學校園學習氣氛是自由的,也是緊張的。社會的激烈競爭會導致大學生產生浮躁的心理,學校管理適當增加師生合作的互動,會使師生關系更為融洽。四是社會和網絡信息時代對教師權威的影響。如今信息技術發(fā)展快速,大學生可以從很多其他渠道去獲取知識,這就會導致部分大學生認為教師的重要性降低,某種程度上削弱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良好的高校師生關系有利于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筆者從相關的文獻資料及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對于師生關系的研究有很多,但都主要從教師和學生方面分析影響師生關系的因素。然而,教育理念不斷變化,對于影響師生關系的因素還需要從其他方面進行分析,比如網絡的發(fā)展改變了師生之間的交流方式,除了從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進行研究,還要從實踐中找原因,進行多方面、多層次的分析,才能有效地改善師生之間的關系。因此,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改善:一是改變教師教學方式。在大學教育中,多存在放任型的教師。大學教師具有一定的科研壓力,或多或少存在著職業(yè)怠倦的現(xiàn)象。面對教學和科研的雙重壓力,大學教師應該及時疏導并調整自我心態(tài)。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當多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此外,教師還需要制訂嚴謹?shù)慕虒W計劃,明確教學目的,并能夠根據(jù)每個學生的個性進行引導,啟發(fā)學生,和學生找到共同話題,充分發(fā)揮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主導作用。二是加強學生主體的溝通能力。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時,如專業(yè)選擇、考研咨詢和就業(yè)等問題,需要克服內心恐懼,學會找教師傾訴,主動進行溝通,利用教師的優(yōu)勢資源為自己創(chuàng)設更好的平臺。三是創(chuàng)造良好的科研氛圍,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好,建立良好的師生平臺,使得不同專業(yè)的大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加入教師的科研項目中。
在高等教育中,師生關系問題備受關注,良好的師生關系會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更好地解決學生在考研及就業(yè)中的問題,尤其是對自己專業(yè)認識和未來就業(yè)不清晰的大學生。同時,高校教師也應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導作用,鼓勵并不斷為大學生創(chuàng)造更好的教學環(huán)境與科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