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韜 馬凱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體育部 北京 100083)
慕課是互聯網背景下新型教學改革的嘗試,它提供開放共享的知識平臺,以網絡為依托,不同地區(qū)的學生可隨時學習相關課程。慕課的興起是由于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門網絡課程,在短時間就吸引10萬人注冊學習,之后經過推廣和改革,在全球范圍內開始迅速發(fā)展。2013年我國開始出現慕課,經過近幾年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高校加入到慕課中,推出各類在線教育課程,共享優(yōu)秀教學資源,讓學生能夠自主選擇,獲取更多的知識。盡管2014年我國開始進入慕課的發(fā)展活躍期,但是通過調查發(fā)現,我國大部分在線課程主要集中于英語、高數、計算機等通用課程中,而體育相關的課程較少,仍處在起步階段。國內學者對于體育在線課程的整體研究豐富,但對于體育課程細化的專業(yè)方向研究匱乏,其中籃球類在線課程的研究存在空白。
目前,我國籃球在線課程主要以籃球專項課程和以體育健康、運動為關鍵詞的體育類課程的部分章節(jié)呈現。截止到2020年3月,對目前市場較為通用的慕課(MOOC)、愛課程、知到、學堂在線4個網絡學習平臺進行統(tǒng)計,共檢索到12個以籃球專項為對象的在線課程,如表1所示。課程主要包括技戰(zhàn)術與裁判規(guī)則等較為全面的籃球綜合課程,本文主要研究對象為籃球專項在線課程。
1.2.1 文獻研究法
為更加全面的研究現有成果,以“慕課體育”“慕課籃球”“籃球在線課程”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在中國知網學術期刊數據庫查閱2014—2020年研究成果,排除無關成果,相關的論文139篇,學位論文22篇,為本文奠定了文獻基礎。
1.2.2 專家訪談法
針對慕課在線課程的特點、開課高校的情況,遴選籃球教學、學校管理及教育評估方面的專家進行咨詢,分別對籃球在線課程的認識和理念、未來的發(fā)展趨勢等內容進行交流和訪談,并對專家觀點進行提煉和整理,用以本文的論證。
1.2.3 案例分析法
雖然籃球在線課程尚未出現國家精品課程,但目前已經有較為成熟的籃球在線課程,通過對個案的分析,為其他籃球在線課程的建設提供借鑒。
基于目前較為通用的慕課(MOOC)、愛課程、知到、學堂在線4個平臺,對奧運球類項目的在線課程開設情況進行統(tǒng)計,如圖1?;@球在線課程在開課數量上排名第一?;@球作為對抗性強、趣味性高的一項運動,深受年輕人喜愛。近幾年我國高?;@球氛圍開展較好,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從競賽規(guī)模、水平到關注度上都具備了頂級業(yè)余聯賽的標準,聯賽效應沉淀著中國大學生的籃球文化氛圍,如今的CUBA已經成為全國大學生的籃球圣殿,每年有超過10億人次通過移動設備觀看比賽,其影響力僅次于中國男子籃球職業(yè)聯賽。賽事的影響力促進著籃球運動在高校的發(fā)展和普及。
表1 2019—2020年我國籃球在線課程
表2 籃球類在線課程報名人數前5名統(tǒng)計表
在互聯網與教育高度融合的過程中,全國高校積極開展在線開放課程,經過調查,體育專業(yè)院校的籃球開放課程建設落后于綜合類高校(見圖2),籃球在線開放課程僅有成都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2所院校開設。綜合類高校占比83%,其中“985高?!薄?11高校”“雙一流高?!闭紦?0%。不僅體育專業(yè)院校在籃球類課程中開課較少,其他的體育課程包括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方向,體育專業(yè)院校開課數量也相對較低,存在滯后性。
圖1 球類在線課程數量統(tǒng)計
圖2 籃球在線課程開課學校統(tǒng)計
縱觀慕課平臺的課程設置,學生選擇課程主要以興趣為主。但是慕課學習與學分成績無關,制約機制弱化、互動環(huán)節(jié)薄弱一直是慕課的弊端。籃球在線課程互動方式以討論和課后作業(yè)為主,包括綜合討論、老師答疑、單元測評模塊。在討論環(huán)節(jié)上,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教師的回復率較低,沒有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圍。另外,場地的限制是體育類在線課程的通病,在線教學的內容以理論知識為主,而體育教學以實踐環(huán)節(jié)居多,與其他學科的教學模式具有差異性。由于籃球是團隊項目且對場地要求較高,學生基本無法實現同步練習,場地的限制使得學習效果不佳??己藘热菀惨岳碚撝R考核為主,由于各大在線平臺的后臺空間有限,無法滿足所有學生上傳技術動作的視頻要求,因此無法進行實踐環(huán)節(jié)的考核,即使后期平臺升級,大量的視頻評定對教師的工作強度也是很大的考驗,如何進一步加大互動環(huán)節(jié)設置和建立系統(tǒng)化的體育教學監(jiān)測機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通過選取多次開課的籃球課程對比發(fā)現,籃球在線課程的播放量呈現增長趨勢,人數最高增加了近5倍。尤其在線下籃球教學受到限制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高校選擇線上教學的方式,網絡公開課程的優(yōu)勢顯現。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慕課成為主要的體育教學方式,新媒體手段應用有效地緩解了疫情背景下的體育教學問題,彌補了無法進行線下籃球教學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將此次疫情對體育教學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因目前籃球在線課程沒有國家精品課程,優(yōu)秀課程選取播放量較多且評價較好的課程作為個案進行分析。播放量以最新一期的課程參與人數為準,數據截止到2020年3月。最后選擇《籃球-基本技術》為樣本進行重點分析,為其他課程提供借鑒。
師資團隊由6人構成,全部為碩士及以上學歷,副教授及以上占比68%,?;@球隊指導人員占比34%。體現人員結構的合理性和專業(yè)性。北師大籃球運動隊在2009—2019年CUBA(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的比賽中共獲得7次冠軍,在籃球教學上屬于全國高校領先的地位,在籃球教學中具有較高的話語權。
《籃球-基本技術》教學主要內容包括準備姿勢與移動技術、傳接球技術、運球技術、投籃技術、持球突破技術、籃板球技術、身體素質練習7個章節(jié),覆蓋了高?;@球教學的技術內容,符合運動發(fā)展規(guī)律,滿足大學生對籃球技術的需求。
《籃球-基本技術》每個章節(jié)有1~2個小節(jié),共包含1~4個視頻,課程時長全部在12min以內,能夠在有效的時間內保證學生的關注度。在教學方式上,以視頻分析、教師和學生示范、PPT講解的方式展開,利用慢動作、文字、視頻、語音結合到相應的技術動作中。另外,課程中引用NBA比賽畫面,讓學生能夠更為直觀地進行學習??己谁h(huán)節(jié)包括理論和實踐兩部分,實踐部分通過上傳視頻的方式作為考核對象,使得教師可以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綜合評判。
在疫情期間,《籃球-基本技術》在線課程是籃球課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北師大籃球教研室以慕課平臺為主,輔以微信、QQ、騰訊會議等社交方式實施遠程教學,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及時了解學生需求,分層次教學,與校內學生籃球教學銜接較好。以模仿、視頻反饋、答疑等手段,加強籃球技術學習。
目前,體育類精品課程數量較少,2017年和2018年共認定了11門體育類國家精品課程,沒有涉及籃球項目。作為高校體育教學的重點,籃球課程應當積極向高質量、精品化發(fā)展。引導市場力量加大對籃球課程建設的支持,相關教育行政部門、高等院校、體育協會應當資源共享,統(tǒng)籌規(guī)劃,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積極構建高校籃球慕課聯盟平臺,對籃球在線課程建設全面規(guī)劃,促進高?;@球在線課程均衡有序地發(fā)展。
籃球類在線課程的受眾群體包括校內人員和社會人員,在課程的設置上,應當優(yōu)先立足于本校學生身體素質和籃球水平等基本情況,理論課程的設置應當與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過程銜接一致,線上與線下教學相互補充,作為一體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提高籃球課程的學習質量,增加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時間,線下給學生更多的時間進行練習。在互動方式上,校內人員主要以線下課程交流為主,社會人員可以建立交流群及時進行溝通與反饋,提高籃球在線課程的學習效率。
教學內容的設計應當更加貼合當代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和身體發(fā)展規(guī)律,籃球的規(guī)則和技術不斷更新,籃球教學應當立足于當代發(fā)展現狀,整合國內外優(yōu)秀的籃球教學模式,創(chuàng)建屬于我國高校籃球教學體系。另外,籃球在線課程應當優(yōu)化時長限定,建議12min內為宜,保證學生的專注度。進一步完善師生交互服務系統(tǒng),構建考核體系和評價標準,重點研發(fā)對實踐考核機制的制定,讓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好地掌握籃球運動技能。
體育類專業(yè)院校應該發(fā)揮自身體育教學的優(yōu)勢,優(yōu)化資源配置,充分落實在體育學科的引領作用。目前,部分體育類專業(yè)院校,尚未開展在線課程,在慕課的高速發(fā)展下,體育院校應當深化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為長期開展體育教學在線課程做好準備,與綜合類高校齊頭并進。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網絡在線課程的興起引領潮流,符合當代學生的生活所需。在確保籃球課程質量的同時,構建符合學生學習規(guī)律的“互聯網+”籃球教學模式,提供多方位的教育資源,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利用科技完善線下監(jiān)測系統(tǒng),增加線下服務,也可借用其他的社交媒體方式加強師生互動聯系。優(yōu)化線上線下一體化學習方式的融合,促進兩者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需求。
在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慕課作為非正式教育形式的出現正是順勢而為,推動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fā)展,為課堂教學改革和教育普及提出了新思路。在線籃球課程的出現,促進籃球教學創(chuàng)新改革,優(yōu)化籃球課程教學體系,建立資源共享平臺,對轉變教師傳統(tǒng)教學理念,滿足學生多元化需求提供教學新模式,促進一體化體育教學的落實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