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彩
摘?要:針對離異家庭孩子心理問題,我們分析認為原因在于:一是家庭結構的變化造成孩子情感缺失。二是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不一致。三是家長的過激言行造成孩子出現(xiàn)心理障礙。四是夫妻雙方推卸責任,造成孩子責任感的喪失。我們所采取的教育對策:一是做好家園溝通,正視夫妻離異話題。二是轉變家長的補償心理。三是給予情感上的鼓勵與支持。
關鍵詞:離異家庭;幼兒;心理問題;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7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0)25-0023-02
近幾年,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離婚現(xiàn)象也呈現(xiàn)逐年上升的趨勢。筆者所在的幼兒園幾乎每個班里都有幾個離異家庭的孩子。而這些孩子身上所凸顯出的心理問題也逐漸引起了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在家園溝通的過程中引發(fā)了筆者對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分析思考。
請看以下幾則案例:
案例一:
小華(化名)是大班的一位小朋友,平時在老師面前表現(xiàn)比較乖巧懂事,可小朋友卻經常告狀說小華有攻擊性行為,甚至家長也跑來告狀說小華老是嚇唬他們家孩子。經過調查老師發(fā)現(xiàn)小華大多是在小朋友去洗手間或戶外活動的時候去嚇唬別的小朋友……
案例二:
小明(化名)在中班時,媽媽因丈夫有外遇而離開了他,他和奶奶一起生活。在幼兒園小明的衣著總是邋里邋遢,無論干什么總是慢慢吞吞,性格膽小怯懦,在集體面前不敢大膽表現(xiàn),幾乎沒有小伙伴愿意和他一起玩……
案例三:
小芳(化名)在上大班后爸爸媽媽離異,從此就像變了個人兒。以前聰明伶俐的她上課不專心聽講,總愛和小朋友爭搶玩具。小朋友還告狀說她經常罵人,說臟話……
上面是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三則案例,案例中的三個孩子讓我們深刻感受到父母離異給他們的身心帶來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美國耶魯大學的耶魯兒童研究中心主任阿爾勃特·索爾尼特認為:“離婚是威脅著八十年代兒童的最嚴重和最復雜的精神健康危機之一。”兒童心理學家李·索爾克認為:“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只有喪失親人才能比父母離婚更痛苦、更損傷身心。孩子們發(fā)覺他們突然遭到一些他們無法控制的力量的傷害”。這種傷害所帶來的心理變化如不及時糾正,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變態(tài),嚴重影響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發(fā)展。據(jù)對100名離異家庭的統(tǒng)計,其中,48%的孩子有自卑心理,40%的孩子性格孤僻,感情脆弱,25%的孩子感情波動起伏不定,24%的孩子心理早熟。
況且,孩子年齡尚小,身心發(fā)育不成熟,過早遭遇這種心理情感上的打擊,這對他們今后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筆者認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關注這些離異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糾正他們的不良行為,是我們和家長共同擔負的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幼兒園,針對班上離異家庭幼兒的種種行為表現(xiàn),我們進行了分析研究,認為引起幼兒出現(xiàn)這些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
第一,家庭結構的變化造成孩子情感缺失。
不管對孩子還是大人而言,一個原本完整、幸福的三口之家,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勢必擾亂孩子原有的家庭生活方式。如果再有第三者的介入,更需要孩子去適應新的強加給他的生活,這是造成孩子情感發(fā)展障礙,出現(xiàn)孤獨、抑郁等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父母親在家庭中屬于兩種不同的社會角色,在對幼兒的影響過程中,帶有各自性別特質的色彩,并互相補充其作用。而父母性別角色的殘缺,都將或多或少地失去另一個親人對他(她)的呵護和撫養(yǎng)。缺少父愛或母愛,都是一種先天性的心理殘缺,這是一種營養(yǎng)不良的愛。不管已有的這一半愛有多么的深厚,都難以替代和彌補失去另一半的愛。
第二,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不一致也是造成孩子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
離婚父母因受種種壓力,如來自經濟方面的或社會輿論等的影響,而顯得沖動、緊張、焦慮、沮喪、孤獨,更容易把孩子當成發(fā)泄對象,或對孩子缺乏關心和耐心,影響了親子關系和正常的教育引導;離異后夫妻雙方由于種種矛盾,在撫養(yǎng)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也很難達成一致,造成孩子夾在中間左右為難,無所適從。如案例一中的小華,父母離異后,孩子便生活在了兩個不同的家庭環(huán)境中。夫妻離婚后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嚴重不一致。媽媽每周只負責帶一次孩子,但對孩子的教育卻相當嚴格,小華在媽媽面前表現(xiàn)得很乖、很聽話;小華的爸爸卻因為離婚產生補償心理,總是放任孩子,要什么買什么,再加上爺爺奶奶的溺愛,就造成孩子出現(xiàn)了雙重性格。
第三,家長的過激言行造成孩子出現(xiàn)心理障礙。
父母離異前大多要經歷一個吵鬧與冷戰(zhàn)的過程,用語言甚至暴力行為互相攻擊傷害對方。這對幼兒心理的沖擊十分巨大。這種爭吵、怨恨都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仇恨的種子,從而造成孩子對他人的不信任、敏感多疑。在集體生活中,當他和小伙伴發(fā)生矛盾后,孩子自然就會模仿大人吵架的語氣行為去解決問題,而出現(xiàn)交往上的障礙。同時,孩子的神經也在父母的爭吵中變得脆弱敏感,孩子容易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吸吮手指等精神方面的障礙。案例三中的小芳就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中逐漸耳濡目染,學會了罵人的。父母是孩子的鏡子,父母尖酸刻薄的話語會深深烙在孩子的腦海中,所以,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請家長謹慎自己的言行。
第四,夫妻雙方推卸責任,造成孩子責任感的喪失。
夫妻離異后在撫育孩子、經濟利益等問題上會產生很多分歧和矛盾,并相互推諉,甚至在孩子面前也抱怨對方的不是。當孩子還不能正確地明辨是非的時候,家長的這種行為只能讓孩子感覺到他們是在互相推卸責任。那么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也就學會了推卸責任,造成孩子責任感的缺失。
根據(jù)離異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我們所采取的教育對策如下:
第一,做好家園溝通,正視夫妻離異話題。
有些家長因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受歧視而不把離婚這件事告訴老師,造成老師不明真相,家園教育脫節(jié)。老師了解父母離異后一定要與家長及時溝通,讓家長正視這一話題,并引導家長關注孩子的心理情緒上的變化,多與孩子溝通,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雖然離婚了,無論父親還是母親是否和他生活在一起,都不意味著要拋棄他、不愛他。同時還要讓家長明白,夫妻盡管離異,但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也要多給對方與孩子接觸的機會,以彌補愛的缺失;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要盡量保持一致。
第二,轉變家長的補償心理。
夫妻離異,家長認為對不起孩子,極易造成對孩子的補償心理。為孩子買這買那,甚至傾其所有。其實物質上的補償并不能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反而會讓孩子產生更多的負面影響。如會變得更加任性、自私等。所以對孩子既不能過于照顧,也不能放任自流。要像以前一樣要求孩子,不能因為父母離異就放縱孩子,讓其獲得正常孩子一樣成長的權利。
第三,給予情感上的鼓勵與支持。
在幼兒園集體生活中,教師要更加關注離異孩子的情緒情感,付出更多的關愛,避免來自同伴的歧視與傷害,讓孩子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幫助孩子逐步走出父母離異的心理陰影;同時鼓勵孩子積極參與活動,大膽表現(xiàn),在與小朋友的交往中引導孩子正確處理問題、解決矛盾;在家庭中引導家長在處理夫妻矛盾時多顧及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雙方的關愛和照顧,減少孩子的孤獨感。
總之,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要盡可能地與家長做好溝通,及時糾正孩子行為上的偏差;并與家長一道,共同為孩子營造寬松溫馨的成長環(huán)境,減少父母離異給他們帶來的心理傷害和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