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的居家學習讓孩子與手機成了“親密伙伴”,給家庭生活和親子關系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暑假期間,由手機引發(fā)的親子問題更為集中?!吧钜共潘X”“整天對著手機”“家庭矛盾增多”……這些都是來自家長們的“吐槽”,甚至由于手機使用問題處理不當而引發(fā)多起家庭悲劇。但在信息化時代的大背景下,我們不能簡單地將手機視為“洪水猛獸”,而應引導孩子與手機“健康共處”。其實,手機使用問題并非只是孩子需要面對的,同樣是成年人需要思考與探討的。
采訪對象
沈奕斐
復旦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
復旦大學家庭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
殷飛
江蘇省網上家長學校常務副校長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師
《教育家》:在您看來,孩子與手機如何共處屬于“健康”模式?
沈奕斐:是否屬于“健康”模式,首先要考慮孩子的年齡。不同年齡的孩子,眼睛發(fā)育的成熟度及自控力有很大差異。從這點來考慮,越小的孩子玩手機的時間應越短。但現實情況往往相反,我們會發(fā)現,低齡孩子與手機等電子產品相處的時間更長,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學業(yè)壓力越來越大,孩子玩手機的時間會越來越少。我個人認為,孩子對手機的需求是逐漸加強的。低齡孩子使用手機,主要是看視頻、玩小游戲,到了初高中,手機更多成為社交的通訊工具。其次,從生理層面來講,玩手機不能影響身體健康。雖然沒有確切證據說明玩手機對視力有影響,但我們都知道科學用眼一定要注意調節(jié)。再次,從心理層面來講,進入青春期,同伴交往對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長不允許孩子使用手機,那么他在社交方面就容易出現問題。
我是鼓勵孩子合理使用手機的。在我看來,比較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本職工作空間,對孩子而言就是學習;二是個人發(fā)展空間,如培養(yǎng)一些愛好或特殊技能;三是個人休閑空間,如運動、打游戲等。但現實中,很多孩子的時間被第一部分占滿,這就會讓他們對手機的渴望變得更加強烈,反而導致難以與手機健康共處。
殷飛:首先要把手機定位為工具而非單純的玩具。孩子和手機共處的健康模式,我認為是“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是指對孩子的手機管理不是簡單控制,一味隔絕;放得下,是指孩子在使用手機的過程中能做到在規(guī)定時間內娛樂,在需要時查資料,并擁有一定的自控力,在完成任務和約定之后放得下來。
《教育家》:如何避免孩子手機上癮?孩子玩手機時間過長,家長該怎么辦?
沈奕斐:家長不要動輒給孩子貼上“手機上癮”的標簽。如果你注意觀察孩子使用手機的情況,會發(fā)現常常在看視頻、聊天、玩游戲等活動中來回切換的。
防止孩子玩手機時間過長,很重要的一點是現實生活能否提供與網絡相抗衡的內容。如現實生活能否使孩子得到放松、讓他覺得有意思、能否帶來成就感,等等。如果孩子只能通過網絡才能滿足這些精神需求,那么就容易導致手機上癮的問題。一旦孩子出現玩手機時間過長的情況,家長應努力看到他背后的需求,跟孩子共同協商玩手機的模式。即便他短期內做不到,家長也要耐心地給孩子成長和管理自我的機會。
殷飛:避免對手機上癮,可以嘗試采取以下措施——
手機擺放有定處。如在家庭中設置全家手機集散地,所有人回到家,根據要求把所有的電子產品集中放到某個公共區(qū)域,只在那里充電,沒有特殊情況,也只能在那里使用,以確保手機成為工具而不是在“隱秘角落”里失控。
手機使用有約定。手機集成了生活、工作、娛樂的各種App,使用者很容易從工作滑向娛樂。因此,一家人要對使用手機的時間作出約定,避免孩子偷偷摸摸用手機,也能讓孩子在娛樂時安心。
及時提醒,堅持要求。孩子的成長過程不會是完美的,有了規(guī)定,孩子就能做到,這是理想的期待。實際上,他們總是在嘗試著挑戰(zhàn),以測試約定是不是剛性的、不可突破的。因此,到了約定時間家長一定要及時提醒,堅持要求做到,避免“破窗效應”帶來的失控。
針對孩子玩手機時間過長的現象,我認為家長要做好以下幾點——
作出清晰約定。不少家長給孩子的指令是模糊的,如“做完作業(yè)就能玩”“沒事做了,無聊才能玩”。孩子到底可以玩多久?是查閱資料、看電影,還是打游戲?家長并沒有預見性,這是問題的根源。沒有約定,孩子就不是自我斗爭,而是與父母斗爭,認為是父母不讓他痛快地玩;如果有約定,就不是父母不讓他玩,而是父母幫助他根據約定控制自己,父母的角色就從監(jiān)督者變成了幫助者。
事先提醒。父母不能看游戲時間到了或覺得孩子玩得太久,就立馬武斷地拿走手機,這樣容易使孩子感到委屈,甚至情緒失控。而是在時間快到時提醒孩子:“還有五分鐘,你可以和對方說再見了。”這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給孩子一定的緩沖,為結束游戲做好準備。
在旁等待。當孩子的游戲時間結束,父母也事先提醒了,那父母就一定不要離開,而是在旁等待,并詢問孩子需不需要幫他克服困難,突破自己。在等待他停下來的過程中,孩子會有情緒,這時父母不要和他賭氣,不要說教,而要理解他從游戲中抽身必然產生的失落,以及自我挑戰(zhàn)的難度。在父母在旁等待的“精神壓力”下,孩子一般會放下手機,這時父母不要去激惹孩子,給他點時間緩沖,并鼓勵他能夠放下手機,成功挑戰(zhàn)自己。如此,孩子的自控力會逐漸增強。
《教育家》:如何避免手機成為親子關系的“殺手”?
沈奕斐:其實父母可以嘗試通過手機拉近親子關系。尤其是爸爸,可以參與孩子喜歡的某個游戲,制造更多共同話題。我有時會把好玩的游戲推薦給孩子,比如跟兒子一起玩“紀念碑谷”幾何空間游戲。再如,女兒看視頻喜歡看彈幕,跟她交流后,我了解到彈幕能帶來情感共鳴、獲取信息、吐槽等樂趣。親子關系出問題其實并不是手機惹的禍,而是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因為一味追求成績而失去了對快樂親子關系的追求。
殷飛:手機不是親子關系的殺手,人才是關系的殺手。哪個時代都有新工具、新玩具、新誘惑,根本問題不在它們,而在于和孩子一起的人。讓手機成為親子關系的黏合劑,我有幾點小建議——
讓手機成為親子共同的“敵人”。不要認為只有孩子控制不住玩手機,其實父母也控制不了,父母應實話實說,讓孩子明白這對所有人都是挑戰(zhàn),會讓孩子減掉很多負罪感。在親子平等地共同面對手機誘惑的挑戰(zhàn)時,雙方就成了同一條戰(zhàn)壕里的戰(zhàn)友,共同面對“敵人”。
共同娛樂。這是個普遍性建議,尤適合年齡小的孩子。如父母和孩子一起玩他喜歡的游戲,看他喜歡的動畫片等。
向孩子請教。對于大一點的孩子,父母可以向他們請教一些時髦的游戲、電影等,主動向孩子學習,以免被新技術淘汰,而落伍于這代人。
《教育家》:在手機使用問題上,您認為家長應如何給孩子樹立榜樣?
沈奕斐:在這一點上溝通是必要的。比如父母常常是需要通過手機工作的,但孩子并不能區(qū)分你在工作還是在休閑,若孩子提出異議,家長應跟孩子解釋清楚,得到孩子的理解。其實手機使用問題,與家長樹立榜樣關系不大。當然如果家長沉迷于玩手機,那么對孩子是沒有說服力的。但并不是家長不玩手機,孩子就不玩。真正需要家長給孩子樹立榜樣的是,讓孩子看到你是如何與自我對話、不斷自我控制并實現與欲望共處的。
殷飛:做遵守約定的榜樣。父母要和孩子共同遵守約定,不要認為只有孩子需要控制,自己就可以肆無忌憚,這樣的思想認識本身就和孩子拉開了距離。
做自控的榜樣。父母在使用手機時,也會失控,在突破約定時,家長要有反省能力,要能夠主動控制自己,并和孩子分享失控的教訓和控制自己的經驗,這有助于孩子形成自控的意識。
做接受提醒的榜樣。父母要當著孩子的面,相互監(jiān)督,相互提醒,主動虛心接受對方的提醒,給孩子做好接受提醒的榜樣示范。同時,還可以如前所述,鼓勵孩子提醒家長,如此下去,父母在提醒孩子時,孩子也能擁有心理能量,模仿父母虛心接受指導和建議。
《教育家》:您是什么時候允許孩子擁有個人手機的?關于手機的使用,您和孩子之間有沒有什么約定?
楊曉江:我家老大今年13歲,真正擁有手機,還是疫情期間為了上網課和在線交流。我覺得即便沒有疫情,如今這個年代,孩子到了十二三歲,也就是小學、初中過渡的這個階段,擁有一部自己的手機,也不是什么過分的事情。
我們和孩子在手機的使用方面,一個總的要求就是“少用”。平時,孩子白天上學,晚上有作業(yè),也沒有機會長時間使用手機。關鍵還是節(jié)假日。這段時間,我們會要求孩子合理使用手機,控制好使用手機的時間。我們采取“兩個集中”的方式,一是空間上集中,無論是我們,還是孩子,手機都放在客廳,不放在身邊,免得動不動就想看兩眼手機;二是時間上集中,如果沒有必須著急處理的事情,一段時間(比如兩個小時內)都不能動手機,而要拿出整塊的時間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這兩個“集中”,我們要求孩子做到,當然首先是要求自己做到。不過,實際生活中不是總能做到,特別是孩子,自律的意識畢竟還沒那么強。但總的來說,“兩個集中”還是有積極作用的。首先是建立了一種在使用手機上必須加強自我管理的意識,同時形成了一種在手機使用上家庭內部相互督促的氛圍。對孩子來說,也比較容易認同和接受。
《教育家》:您是否了解孩子使用手機主要做什么?您是如何引導孩子與手機“健康共處”的?
楊曉江:孩子正式擁有自己的手機之后,對孩子用手機干什么,我持有一種態(tài)度——掌握方向、適度了解。比如我知道他每周五會玩一次游戲,“王者榮耀”或“第五人格”,我也大概知道他瀏覽信息的主要興趣方向,以及他主要的交往范圍??赡苡械募议L恨不得把自己變成一個“監(jiān)控器”,全方位全天候無死角詳細掌握孩子用手機在干什么。我覺得這樣就有點過了。
對于孩子,總的來說我是了解的,而了解的前提是傾聽。對于老大玩手機游戲,我一方面不反對,不過會和他明確約定要控制時間。另一方面,我會主動聽他聊游戲,這個過程中,我發(fā)現他關注的內容其實挺豐富的,從“王者榮耀”的配樂到“第五人格”的哥特式畫面風格。有一段時間,他還認真聽學一些著名歌手為“王者榮耀”演唱的主題曲,還特意推薦我聽譚盾為“王者榮耀”創(chuàng)作的“五虎將”管弦樂組曲,我才發(fā)現當下的游戲產業(yè)發(fā)展原來如此多元。之后我恰巧搜到譚盾關于“五虎將”組曲的訪談,于是轉發(fā)給他看,并進一步聊到譚盾及其作品。通過這樣的傾聽和溝通,我和兒子由游戲聊到音樂、相關歷史人物、電競產業(yè)……在溝通中,我在了解一個少年的想法,同時也在對孩子進行一種積極的引導。
《教育家》:在手機使用上,您認為自己是否給孩子樹立了榜樣?
楊曉江:我自認為在這方面做得還不錯,我注意不讓手機非必要的用途占據自己的時間。我沒有下載抖音、快手、B站之類的軟件,幾乎不刷“朋友圈”,除了必要的通訊功能,只瀏覽一些質量比較高的人文、財經、讀書公眾號,訂閱幾檔質量較高的視頻、音頻節(jié)目。
我每天下班回家更多的時間是陪孩子玩耍和讀書。老大小的時候,我從他一歲左右每天陪他看圖畫書,幾乎每天都是四十分鐘到一個小時。后來我把我陪他讀書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孩子,老爸陪你玩故事書》,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珍貴的紀念。
如今,我家二娃4歲了,因為哥哥的書多,他從小就是在書的環(huán)境中長大,因此也喜歡看書,只不過他更喜歡纏著媽媽讀書。為了“奪”回為他讀故事的機會,我開始為他寫童話故事。我用他喜歡的一頂小草帽做題材,陸續(xù)寫起了“小帽子來信”童話,信件的寄送對象自然是他,因此盼著小帽子給他回信,就成了他的一件樂事,我也就有了更多給他讀故事的時間。
想讓孩子放下手機,首先應該是家長自己放下手機,進而是好好陪伴孩子、傾聽孩子,與孩子以平視的角度溝通。如此,我們和孩子都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