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蘭服 何 煦 丁麗娟 馬志民 胡亞亞 韓美坤
(1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石家莊 050035;2 石家莊市農業(yè)機械化推廣站,石家莊 050051;3 秦皇島市農業(yè)技術推廣站,秦皇島 066000)
甘薯在我國農業(yè)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別在北方干旱缺水地區(qū)有著較強的適應性,高產穩(wěn)產,能抵御多種自然災害[1]。除提供保健食品外,甘薯的加工增值空間大,產值高于其他大田作物,是主產區(qū)農民增收致富的優(yōu)勢農作物[2]。新品種選育和應用是甘薯生產最重要的技術措施,雜交育種是主要手段。利用南北方甘薯品種資源進行計劃集團雜交,加大遺傳異質性,強化雜種優(yōu)勢,預期培育成高產優(yōu)質的甘薯食用型新品種[3],以應用于大面積生產,提高甘薯種植加工效益。
1.1 母本金山630,該品種引自福建農林大學,株型半直立,蔓長100cm 左右,單株分枝10 條左右。單株結薯3~4 個,薯型紡錘形,薯塊較大,無條溝,淺紅皮,淺紅心,曬干率23%~25%。
1.2 父本金山72、蘇薯9 號、福薯2 號、冀21-2、Y-6、冀薯4 號。金山72、福薯2 號屬于鮮食型品種,薯肉顏色紅-黃色,含糖量較高,商品品質較好。蘇薯9 號薯皮紅色,屬于長江流域甘薯品種,抗病性好,高抗根腐病,抗莖線蟲病,中抗黑斑病。冀21-2、冀薯4 號是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育成的品種,具有結薯集中整齊,干物率高,食用品質優(yōu)良,高抗黑斑病和莖線蟲病等特點。Y-6 引自江蘇徐淮地區(qū)徐州農業(yè)科學研究所,是甘薯近緣野生種三淺裂野牽牛實生苗選系,含有1/2 野生血緣,高抗黑斑病。選用全國各地的育成品種作為親本,遺傳背景豐富,遺傳距離較大,通過集團雜交,聚合優(yōu)異基因,獲得豐富的變異材料。
2003 年利用本單位自己選育的自然開花且自交結實的特異材料冀自116 薯苗栽植在花盆中,待薯苗成活正常生長后作砧木,用金山630、金山72、蘇薯9 號、福薯2 號、冀21-2、Y-6、冀薯4 號作接穗嫁接,待薯苗成活后,進行短日照處理,促進現蕾開花。采用計劃集團雜交方法制種,集團內混合授粉獲得雜交種子,按母本分別收獲種子,其中以金山630 作母本收獲種子500 粒。
2004 年種植實生苗選擇無性系,入選系號為3-32,單株結薯4 塊,薯重0.7kg,比對照徐薯18 增產10%,干物率24%,黃皮黃肉,薯型較好。2005 年進行田間二次選拔,產量與對照相當,干物率26%,蒸煮食味上。2006 年進行田間三次選拔,屬于高產中干短蔓品系,每667m2產2989.7kg,超對照47.9%,干率25.7%;薯干產768.4kg,超對照26.3%,粉紅皮,黃肉,食味甜,綜合評價上等。該品種表現為分枝多,長勢中等,膨大早,薯塊大,紡錘形,早熟性好。2007 年參加品比試驗,折合每667m2鮮薯產2337.9kg,比對照徐薯18 增產12.2%,增產顯著,干物率26%,表現優(yōu)質早熟,綜合性狀優(yōu)良,定名為冀薯332。2008-2009 年參加國家北方甘薯區(qū)域試驗。2010 年參加大區(qū)生產試驗。2011 年3 月通過國家甘薯鑒定委員會鑒定,鑒定編號:國品鑒甘薯2 011005;2018 年通過農業(yè)農村部甘薯品種登記,登記編號:GPD 甘薯(2018)130001。
3.1 品種特征冀薯332 葉片心形帶齒,頂葉和成年葉均為綠色,葉脈淡紫色,莖蔓綠色,莖蔓中等偏細;薯塊紡錘形,淡紅皮淡黃肉,結薯集中整齊,單株結薯2.6 個,大中薯率較高,纖維素含量少,食味優(yōu);薯塊萌芽性中等,短蔓,分枝數14~15 個,長勢中等,耐水肥,適宜機械化作業(yè)。
3.2 品質性狀2008-2009 年在徐州甘薯研發(fā)中心進行測試,干基淀粉含量64.00%,粗蛋白5.44%,還原糖8.22%,可溶性糖14.10%。對照品種徐薯18 的干基淀粉含量67.71%,粗蛋白5.37%,還原糖3.05%,可溶性糖6.65%。冀薯332 除干基淀粉含量低于對照徐薯18 以外,其他各項指標含量均高于對照,并且還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在14 個參試品種中最高。鮮薯胡蘿卜素含量0.67mg/100g。適合開發(fā)食用及食品加工用。
3.3 抗病性冀薯332 表現出較好的抗病性。根腐病抗性在江蘇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和山東省農科院鑒定表現為抗-高抗;莖線蟲病和黑斑病在江蘇徐州甘薯研究中心和山東省煙臺農科院同時鑒定,表現為中抗-高抗莖線蟲,中抗黑斑病。
4.1 北方甘薯區(qū)域試驗2008-2009 年參加北方甘薯區(qū)域試驗,2 年19 點次每667m2平均鮮薯產量2121.9kg,較對照徐薯18 增產8.08%,居參試品種第4 位,2 年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有15 個點次增產;平均烘干率24.14%,平均淀粉率14.64%。冀薯332表現為適應廣、穩(wěn)產性好。
4.2 大區(qū)生產鑒定試驗2010 年參加國家北方薯區(qū)甘薯品種生產試驗示范,作為食用型品種,鮮薯產量在濟寧、阜陽和洛陽試點均比對照徐薯18 顯著增產,每667m2平均鮮薯產量2026.6kg,比對照增產25.86%;薯干產量在阜陽和洛陽試點比對照增產,在濟寧試點因為種植時間較晚生長期短,比對照減產。平均薯干產量456.1kg/667m2,比對照增產8.69%;平均淀粉產量268.0kg/667m2,比對照增產2.01%;平均烘干率22.51%;平均淀粉率13.22%。冀薯332 在河南、安徽、山東大面積示范表現出較好的適應性,鮮薯產量均高于區(qū)試對照品種徐薯18。該品種作為食用型甘薯品種應用于甘薯生產具有較高的生產潛力。
該品種萌芽性中等,建議栽植前35d 育苗,火炕育苗、溫床育苗、小拱棚育苗均可,種薯應注意消毒滅菌。選擇沙性土壤,起壟70~85cm 種植,春、夏薯適時栽種。冀薯332 短蔓,長勢中等,適宜密植,每667m2種植3000~3500 株,旱薄地3500~4000 株。
冀薯332 屬食用型品種,通過合理施肥,提高商品品質和薯塊商品率。化肥以鉀磷肥為主,每667m2施磷酸二氫銨15kg、硫酸鉀20~25kg,底施有機肥料2000kg。適時收獲,安全儲藏,霜降以前收獲入窖,窖溫以10~13℃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