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開發(fā)區(qū)幼兒園 茅春艷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科學教育要與幼兒實際生活相聯系,將身邊的事物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幼兒園開展科學活動,主要是培養(yǎng)幼兒的認知能力,讓幼兒能夠在活動中認識這個世界。為了提升科學活動的開展效果,幼兒園需要引入生活化方式,為幼兒準備各種生活化素材,這樣才能激發(fā)幼兒的參與興趣,保證科學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兒正處于學習科學的關鍵時期,好奇心比較重,面對各種自然現象時有著極大的興趣。根據日常經驗與幼兒早期教育研究可知,引導幼兒參與到科學活動中,能夠有效激發(fā)幼兒對自然與科學的興趣,并從中滲透對幼兒科學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幼兒需要根據幼兒的個性化特征,遵從幼兒的發(fā)展規(guī)律,讓幼兒從日常生活中探索科學知識,只有這樣幼兒才會喜歡上科學,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科學活動中。因此,幼兒園要充分認識到科學活動的重要性,讓幼兒掌握更多科學知識,為幼兒一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fā)展打牢基礎。
科學其實就在我們身邊,以前幼兒園開展科學活動時,教育重點是讓幼兒掌握各種科學知識,并產生初步的理解,這樣難以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教學效果很難提升。而現在教師要在組織科學活動的過程中,選擇生活化內容,確保幼兒能更好地理解與體驗教育目標與內容。比如,有的幼兒喜歡玩耍橡皮泥,教師就可以將橡皮泥做成數字,讓幼兒一邊玩耍一邊學習;還有的幼兒喜歡搭積木,教師就需要引導幼兒嘗試運用積木搭建物品,增加幼兒的生活常識。在面對生活化的內容時,幼兒的積極性才能被有效調動,也愿意參與到科學活動中,并逐步掌握事物之間的聯系。例如,幼兒對澆花、喂小動物、打電話、小廚房、美食家等內容都比較熟悉,在面對這些生活化內容時,他們會產生在家里的感覺,也極易獲得成功的體驗,并掌握更多的知識。
幼兒有自己的個性化特征,對什么都充滿好奇心,周圍環(huán)境會在無形中影響幼兒的生活以及學習。所以,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要給幼兒構建生活化情境,讓幼兒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學習,仿佛身在其中,提升幼兒對科學探索的積極性。環(huán)境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幼兒,教師給幼兒創(chuàng)建生活化科學探索課堂,讓幼兒在學習中探索科學知識,有利于幼兒認識科學改變生活,科學和日常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幼兒園的科學活動應與生活加強聯系,教師要創(chuàng)設生活化科學探索情境,這樣幼兒在與環(huán)境互動時可以發(fā)現科學問題,掌握科學知識。例如,在自然角中,教師應該結合季節(jié)組織幼兒進行種植活動,為每個幼兒準備花盆,提供大蒜讓幼兒自己種植,并標記好名字。在幼兒入園后,教師要讓他們先觀察自己種植的大蒜,并觀察其變化。之后教師要指導幼兒澆水,并在科學活動中鼓勵幼兒發(fā)言,說一說自己種的大蒜有哪些變化,并介紹其外形與特征。在生活化情境下,幼兒親身感受了大蒜的成長過程,不僅培養(yǎng)了幼兒的觀察能力,也滲透了對幼兒熱愛動植物情感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要將生活中的科學利用起來,讓每個環(huán)節(jié)、每個角落和每個空間都與幼兒生活加強聯系,促使幼兒真正感受到科學就在自己的身邊。
幼兒的科學學習不只是獲得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鍛煉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把所學的科學知識運用在生活中,解決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幼兒園科學活動中,教師要指導幼兒進行觀察、比較、操作和實驗,加強對幼兒發(fā)現、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由于幼兒年齡較小,學習能力不強,很多時候無法自主發(fā)現問題,教師要適時給予幫助,從幼兒從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發(fā),提出有教育價值的問題。例如,幼兒園組織“認識舌頭”科學活動時,為了讓幼兒對舌頭產生興趣,教師可以提前準備一面鏡子,讓幼兒對舌頭進行認真觀察,對舌頭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接下來教師告訴幼兒舌頭不動則無法說話,并帶領幼兒嘗試各種調味品,這樣幼兒可以清楚知道正是因為有了舌頭,我們才可以感受各種味道。此時教師要精心提出問題:“什么幫助我們發(fā)出聲音?舌頭是什么樣子的?舌頭還有哪些作用呢?”在問題的引領下,幼兒參與科學探究的興趣得到了有效激發(fā)??梢娫诳茖W活動中,教師通過生活化問題,可以達到啟發(fā)幼兒的目的,讓他們在活動中增長見識,加深理解,進而實現能力的培養(yǎng)。
學習科學知識就是為了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把所學的知識運用起來才能物盡其用,在實踐中體現科學的價值所在。對此,幼兒教師需要引導幼兒貼近日常生活,把科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教師在傳授科學知識以后,應根據幼兒的日常生活內容,讓幼兒走進生活,在生活中進行科學活動,找到問題的關鍵點,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教師可準備操作性強的各類材料,為幼兒全身心參與科學活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將幼兒的多種感官充分調動起來。幼兒通過與獲得的材料相互作用,可以逐步掌握豐富的感性經驗,也保障科學活動的開展取得較好的效果。生活中的材料較多,如在探究“沉與浮”的過程中,教師可為幼兒提供積木、雪花片、硬幣、橡皮泥、泡沫板、鑰匙、玻璃球和海綿等材料,這些材料取材于生活,幼兒也比較熟悉,能夠引起他們的注意力,不僅在科學活動中感受到了樂趣,也從中獲得了知識,培養(yǎng)了幼兒的操作能力。在科學活動中,每個幼兒都仔細做著記錄,浮在水面的標記一個向上的箭頭,沉在水底的則標記一個向下的箭頭,在自主操作中幼兒對沉與浮的物理現象有了深入的認識。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基石,幼兒對身邊的大小事物都充滿好奇,什么都想嘗試,所以,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讓幼兒隨時保持探索的興趣,讓幼兒在無形中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幼兒在學習的時候,通過小組的形式合作學習,幼兒之間合作溝通,分享自己的意見,有利于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科學知識,隨時都能讓幼兒進行學習,教師需要細心地引導幼兒進行科學知識的探索,師生之間多交流,一起完成科學知識的學習。比如教師組織幼兒進行科普閱讀,讓幼兒根據生活中的事物或者以某一現象為出發(fā)點進行學習,激發(fā)幼兒的學習欲望,讓幼兒積極參與到科學活動中。比如春天來了,大地復蘇,花草樹木都長出了綠色的枝丫,河里的冰雪也融化了,大自然生機勃勃,教師可把幼兒分成小組,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感受春天給大地帶來的生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親近大自然。
總之,幼兒在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要抓住幼兒好奇心強的特點,在科學活動中融入生活化內容,引導幼兒探究與分析。幼兒在學習科學知識的時候,教師需要引導幼兒走進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探索科學知識,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這樣幼兒不僅牢固掌握了科學知識,也形成了良好的探索精神,為今后幼兒園科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打牢基礎,也幫助每個幼兒健康成長與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