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東陽市第三高級中學 艾巧玥
新課改的最大宗旨是解放學生、發(fā)展學生,讓學生的天性得到充分的釋放,潛能得到足夠的挖掘。因此,自主學習、探究型學習在地理課堂主題式教學中不可或缺。如今,在各種各樣的地理教學比賽組織中,“啟發(fā)式教育”都是各種嶄新教學方法與理念的重要熱點所在。然而,很多教學工作者在具體操作中,僅僅把地理課堂主題式教學流于表面,沒有展開深入且詳細的探究型工作,對學生的引導和啟發(fā)效果不盡如人意。這就使得我們有必要回頭重新審視地理課堂主題式教學的關鍵所在。地理課堂主題式教學該如何在具體的基層教學中開展?在地理教學領域,它應該怎么樣被發(fā)揮?應該怎么樣融入學科設計?這就是我們值得思索的問題。
地理學科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和緊貼于生活實踐的學科性質。因此,對于學習地理的學生來說,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十分重要。而地理主題式教學正涵蓋了教師工作過程中的這一教學要求。一般而言,教師需要運用詳細的主題安排,結合高中階段的學生的思維習慣,去逐層地、漸變式地、遞進式地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并在思考過程中得到收獲,獲得解決地理學習問題的能力??傮w來說,地理課堂中的主題式教學大致包括以下這些要素。
地理課堂主題式教學的本質,可以用“授人以漁”來進行概述。地理是一門講究探索的學科,學生需要培養(yǎng)的,不僅僅是一個一個片面的地理知識,更是全方位的學習習慣與思考方案。因此,按照主題的形式,將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是很重要的。在地理課堂的教學實踐階段,教師往往擅長組織學生參與課堂討論,來展開相應的教學。地理課堂主題式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也非常重要,這可以讓課堂中學生的培養(yǎng)得到充分的展開,學生可以不再拘泥于被動的回答問題,而是可以充分主動地探索并尋找問題。
地理課堂主題式教學倡導思維的培養(yǎng),重視學生作為主體的思考過程。教師會給學生布置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協(xié)作意識以及思考并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這種教育模式對于還處在青少年階段的高中生而言,有著很重要的意義,讓他們的智力得到了充分的運用與鍛煉。通過這樣的教學手段,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教師也有效把握了學生的真實內心活動與思想狀況。
教師應當盡可能地拓寬學生的操作空間,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學習過程。地理課堂主題式教學在地理中沒有死板的定式可言,只要成功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是成功的教學應用。教師在讓學生解決問題的時候要注重引導,同時需要做的就是及時反饋,興趣的培養(yǎng)才得以真正達成。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培養(yǎng)探究問題的意識與欲望,讓學生思考。這可以讓高中生充分調動起學習興趣,并且認真地分析具體的地理問題,通過自己的理解與分析,在自己對地理的理解和思索中找到期待的答案。
無論是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都是豐富多彩的,但是地理科學勢必會在單純的對地理的觀察活動之上,滲透更多書面性文字性的理論知識。這些理論可能導致許多高中生覺得地理的學習過程比較枯燥乏味,因此缺乏足夠的探究積極性。對此,我們需要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在高中地理主題式教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當想方設法,激起學生在地理領域的興趣。良好的地理主題式教學,是讓學生從思考、推理與討論中獲得快樂與充實感,了解地理作為一門學科其本身的美妙。這之后,高中生可以在地理學習過程中獲得充分的主動性,保持更好的學習態(tài)度。
例如,在對海水的性質中海水溫度知識的講解前,為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我們可以導入《泰坦尼克號》男女主角落水后的經典對話視頻,引出海水溫度變化,并結合海水溫度垂直變化曲線圖分析出水溫垂直變化的總體特征和不同水域水溫的變化特點。這樣,從大家了解的視頻入手,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流暢、直觀、快速地呈現(xiàn)這一知識要點,為主題教學法的內容擴充與范圍延伸做好全面的鋪墊。
地理主題式教學的另一個主要作用在于,課堂中,教師通常能夠通過對一個問題進行反復的追問、設問等步驟,讓學生全面地了解并且獲悉問題背后的深層次知識、原理,領略地理的奧妙。這一過程中離不開恰到好處的某些誘導和啟迪工作。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針對學生的思考路徑與思考習慣,多多進行追問,讓同學保持連續(xù)性的思維,把握住地理問題所涉及的概念背后的本質。
在海水的鹽度學習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問同學:請大家仔細觀察8 月份世界海洋表層鹽度分布圖中赤道附近的鹽度值,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什么特點?繼而讓同學們開動腦筋。有同學根據(jù)赤道附近鹽度分布態(tài)勢,對副熱帶海區(qū)、高緯度海區(qū)等地的鹽度分布狀況也做出了自己的見解,進而思考出影響鹽度的因素。這樣就避免了死記硬背,起到了更好的理解效果。這就讓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實現(xiàn)了學習能力的提升。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案中,教師通常都面對全班課堂采取一種“吃大鍋飯”的態(tài)度。這種情況造成的后果是,所有同學接收到的教育是高度同質化的,沒有針對個人的特點進行分門別類的安排,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
教師對高中生的專門的個性化指導,有著很特殊且重要的意義,學生會在情感上、行為上以及思維方式上,都向教師進行模仿和學習。但是現(xiàn)如今的許多師生互動都只停留在教授學生知識這一個層次上,忽視了對學生的習慣影響以及情感教育。因此,高中地理教學工作者應該在總結既有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努力深化師生互動在教學中的地位,讓學生充分而積極地投入互動性教學環(huán)節(jié),將這一模式常規(guī)化地融入課堂,提升課堂授課效率。
例如,在為同學們首次講解海水的運動中洋流系統(tǒng)相關知識的時候,由于洋流這一宏觀地理現(xiàn)象與同學們的日常生活距離較遠,大部分同學都缺乏相應的直觀經驗,導致對相關案例了解不夠充分,不知學習時該從何著手。這時,教師可以將洋流知識與語文、歷史、物理、化學等其他學科中的知識融會貫通。例如,先從物理學中的牛頓力學知識引申出地轉偏向力這一概念,再通過一些世界各國的文學、歷史常識引申出暖流與寒流的差別的概念,如可以將英國詩人雪萊的《西風頌》作為課堂的引子,告訴同學:與中國正好相反的是,在春季,西風為英國帶來溫暖,是春天的象征。從這里即可引申出北大西洋暖流這一重要知識點,同時引發(fā)學生對洋流相關主題知識的探究興趣。
總的來說,不同的高中生往往會因為思維速度的差異、知識掌握程度的差異等,展開各異的開放性思維,如果完全按照某一套標準去進行限制,自然不符合學生的心理習性。應該讓學生接受相關信息之后,根據(jù)自己的見解,多做個性化的思考與提問,并逐一予以回答,讓每名學生都能在這樣的教學中有充分的收獲。
綜上所述,地理主題式教學強調讓學生將地理知識以整體的形式,進行融會貫通式的理解,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考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然而,地理素養(yǎng)的提升與養(yǎng)成需要較好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在學生成長階段只是進行單純的灌輸性教育,那么勢必效果不佳。因此,地理主題式教學在高中地理領域的作用非常顯著,也具備很好的研究價值。教師在實施地理主題式教學的過程中,應靈活結合課程內容與特征,更加有效地進行主題式教學,讓學生主動意識得到激發(fā),并且可以誘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對個別學生進行個別指導,這樣可以提高教學效率,保證地理主題式教學達到應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