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安市逸夫小學 林愛琴
民族藝術是我國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保留下的寶貴藝術類型,而在小學美術教學當中,對于學生學習兒童畫則有著實際性的幫助。在當前時期,為了更為有效地幫助學生在美術學習當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教師一定要利用好民族元素,從而更高效地開展小學美術教學活動。
在小學兒童畫教學中,教師合理地融入民族元素,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升美術學習水平,更加利于學生道德素養(yǎng)水平的提升。在小學兒童畫教學中,民族元素能夠吸引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教學當中,學生在積極學習的過程當中,耐心、細心的品質更容易形成。在民族元素的有效引導下,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民族元素當中蘊含的寶貴民族精神,以及非常有價值的民族禮儀,這無形之中都能對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造成一定的影響作用,在學生擁有更高美術學習水平同時,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水平也會隨之提升。
在小學兒童畫教學中,教師合理地融入民族元素則能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應用美術知識來展開創(chuàng)作。民族元素能夠通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來進一步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美術學習當中,而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能夠加強實踐操作活動,并且積極地展開實踐活動,從而達到更為理想的培養(yǎng)效果,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美術學習能力都能有較大程度的提升。
在小學美術教學當中,教師可以有效地運用民族元素當中的古老文化來展開教學活動。例如,以文字的起源、發(fā)展為主要教學路線,結合中國文化的貫通來展開美術教學,使文字和美術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從而開展高效的美術課堂教學。與此同時,在挑選合適的民族元素時,教師要秉承選擇具有時代色彩的民族元素的原則,如選擇貼畫、篆刻、詩詞等來結合美術教學內容,將小學美術教學課堂變得更加具有趣味,以更好地吸引學生參與到美術學習當中。
為了能夠更好地在小學兒童畫教學當中融入民族元素,促使民族元素為學生的美術學習帶來更多有效的幫助,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加強民族元素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滲透力度,以進一步發(fā)揮民族元素在小學美術教學當中的作用,更好地提升小學美術教學的實效性。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民族元素的奇妙之處,并且對于民族元素當中蘊含的悠久歷史產生更為深入的了解,以能在民族元素的有效滲透下促使學生更為深入地感受美術教學的魅力所在。其次,在正式開展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之前,教師要制定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通過對民族元素融入方法進行詳細的考慮和設計,進一步為在小學兒童畫教學當中滲透民族元素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湘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下冊第20 課“小泥人”,是學生對立體造型表現認識的加強,在“捏泥動物”的基礎上,運用已學立體泥塑技法,學習徒手捏制泥塑人物,借以拓寬學生泥造型的表現題材。通過播放小泥人的歷史紀錄片,學生可了解民族文化小泥人的發(fā)展歷史,激發(fā)民族自豪感。接著,播放小泥人圖片,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對比、總結,讓學生了解不同泥人表情、動態(tài)、裝飾有所不同,進一步了解泥人的基本結構。史寧忠教授說過,很多東西不可傳授,只能靠親身體驗,因此,教師特別設計了嘗試制作環(huán)節(jié)。在此之前,播放民間藝人制作泥人的視頻供學生欣賞,以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的欲望,使其在嘗試中掌握方法,在探究中感受民間藝術的魅力,并能用搓、捏、揉、接等方法,進行簡單的組合與裝飾,表達自己所思所見的人物形象,能用適當的方法表現人物的表情、性格、動態(tài)等特征。激發(fā)豐富的想象,體驗設計制作的樂趣,在探究學習的過程當中更為深入地了解泥人的相關知識,在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中與傳統藝術近距離地接觸。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得到更深層次的提升,學生在實踐活動當中更加感受到美術知識和民族元素的無盡魅力,從而凸顯出美術教學的實效性,為提升學生美術學習水平帶來更大的幫助。
在運用民族元素展開小學美術教學活動時,教師所運用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生是否能夠掌握更多的美術知識有著非常大的幫助。因此,在開展兒童畫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巧妙地設計好美術教學方法,以能徹底地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美術知識,達到更為理想的美術教學效果。與此同時,教師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也要注意美術教學方法的藝術性,貼合美術教學方針,為開展有效美術教學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教學湘教版小學美術第六冊第8 課“彩墨游戲”時,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凸顯民族元素的藝術魅力。首先,教師運用多媒體設備展示民族元素水墨藝術,在欣賞環(huán)節(jié),教師將收集的資料制作微課視頻,運用直播、拍照、放大鏡等功能,讓學生初步感受水墨的韻味與美感。其次,在探究環(huán)節(jié),教師摒棄傳統的水墨學習方式,以生為本,關注體驗,源于問題,強調探究,讓學生深入其中,感受水墨的無窮變化,體驗水墨淋漓的快樂。在學生玩墨的基礎上,教師精心設計了連連看游戲,古今碰撞,將民族元素與學生最感興趣的游戲結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輕松愉悅的方式鞏固學生的美術知識,并且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在學生對水墨藝術產生一定的理解之后,教師再讓學生自行大膽創(chuàng)作,通過學生實際動手操作來進一步增強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美術教學當中。最后,在展示評價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鼓勵學生圖文結合,將水墨畫與傳統的古詩詞結合進行評價。在此教學過程當中,學生不僅能夠進一步感受水墨藝術、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古詩詞的魅力,還能激發(fā)傳承與發(fā)展民族文化的情感,進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美術學習當中。
在小學美術教學當中,對于美術教學中民族元素的有效融合離不開生活化元素的巧妙代入。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能夠產生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拉近與美術知識之間的距離,拉近與傳統藝術間的距離,從而使學生產生對美術學習的共鳴。在美術教學當中,教師將美術知識和生活實踐活動結合到一起,通過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美術實踐活動中,進一步引導學生感受民族元素和美術知識之間的關系。眾所周知,我國有著種類十分豐富的民族藝術,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風箏、書法、臉譜、雕刻、敦煌壁畫、窗花等。在美術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師可精巧地將這些實際的民族元素引入實踐活動當中,引導學生進一步地感受民族藝術的魅力,為后續(xù)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湘教版小學美術第八冊第7課“剪紙故事”時,教師精心備課,結合當地剪紙?zhí)厣n前利用周末時間,組織學生開展雛鷹假日小隊活動,讓學生走進民間剪紙藝術,走進剪紙傳承人的藝術生活?;顒又?,老年大學剪紙教師為孩子們介紹了剪紙這門古老的民間傳統藝術,并帶領孩子們欣賞了剪紙作品展。在欣賞剪紙作品的同時,教師還深入淺出地教給孩子們簡單的剪紙技巧,充分調動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一些好學的孩子,還時不時地向老師提出他們的疑問,老師都給他們耐心地解答,并對大家提出了期望與建議。一場與民間傳統藝術的對話,一場充滿意義的傳統文化之旅在大家的歡聲笑語中結束,而教師給予孩子們的匠心傳承精神將一代代地傳承下去。這樣的教學方式更加適應學生的年齡特點,更能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學生各有所學,也能各有所樂。
綜上所述,在小學美術教學當中,教師運用民族元素開展美術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要有效地開展小學美術教學活動,還需要教師進行嚴密的設計,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民族元素在小學美術教學當中的作用,促使美術教學能夠為學生美術素養(yǎng)的形成和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