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丹萍
(武威市第八中學,甘肅威武 733000)
在現實的教學中,新教師有時會有著另一個身份,那就是班主任。實踐表明,新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很容易沿用自己接受過的教育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與管理,因此很多時候新班主任恰恰是曾經老班主任的影子。這是一種無意識行為,需要正視與反思。在實際情況中,新班主任對“如何做好班主任”這一命題有著高度的敏感性,新班主任共同的特點就是相對謙遜,他們都認為自己面臨的第一挑戰(zhàn)就是“如何做好班主任”。在這種無意識與有意識的相互作用之下,要學好、做好一個初中新班主任,筆者以為,關鍵在于應以教育理性引導日常的班務管理實踐。
班主任管理的對象是學生,學做班主任首先要“研究”學生。當今的學生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價值認知與取向的多元化,同時隨著學生自身個體意識的覺醒,他們對自身需要的關注超越以往,這導致了班主任工作的復雜性。而班主任作為管理者,無論是從自身管理需要的角度來看,還是從自身角色的定位來看,班主任尤其是年輕班主任,在班務管理工作中往往會有兩種取向:一是權威取向;二是親民取向。前者希望在學生心中樹立威信,而后者則是希望通過柔性管理來獲得學生的認同。本質上,這兩種心理又是一致的,即都是通過不同的途徑嘗試在學生心中建立威信。
客觀地講,這兩種取向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正如同上面所分析的那樣,現在的學生已經不同于以往,陳舊的班級管理理念有可能在現實教學中遭遇困境。比如,當新班主任試圖樹立威信時,很多學生未必遵從,或明或暗的抵抗往往會消解教師的努力;而當新班主任嘗試走親民路線時,學生也能夠“看破”班主任的心理而“決不上當”。這種預期與事實的落實,本質上顯示的是新班主任理念上遇到的困境。
破解教育理念上的困境,關鍵是班主任要以教育理性引導自身走出困境。而要做到這一點,又需要教師將宏觀視角轉換為微觀目光,真正從初中生的特點這一角度來促進自身回歸理性的教育思路。
比如,初中學生的逆反心理就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當教師(包括家長)認為逆反心理為教育帶來“麻煩”的時候,不妨換一個角度思考:逆反心理是學生主動表達需求的表現,家長和教師如果發(fā)現學生出現逆反心理,應該感到高興:孩子長大了,有了自主發(fā)展的需要,開始對世界有了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評價、自己的行動。[1]換一個角度思考實際上就是換一個理念,但換理念又不必然意味著結果符合預期,因此在選擇理念的時候非常重要。
以“教育理性”來概括新的理念是合適的。教育理性首先是理性的教育,而理性就是要超越感性認知,要考慮威信或親和力,但又不滿足于此,更多應當考慮自己所面對的初中生到底有著怎樣的成長目標與成長需要,而這又需要班主任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比如反思自己接受過的教育,從其中尋找彼時班主任對自己的教育與自己內心需要之間的差異,進而發(fā)現當下學生的需求。馬克思·韋伯在描述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區(qū)別的時候強調,工具理性是判斷過去和現在、好壞和優(yōu)劣的,而價值理性是判斷事情的真與偽的。[2]實際上無論是從工具理性的角度來看,還是從價值理性的角度來看,用教育理性概括新班主任的實踐理念,是非常恰當的。因為班務管理中,管理就是借助于工具實現價值的過程,由此形成的教育理性認識,就意味著班主任要重新梳理自己與學生的角色定位,其中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網絡社會給學生帶來的多元文化沖擊,必然意味著教師權威的重新回歸,但這種回歸不是以權威去壓制學生,而應當是以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師生關系的建構,實現學生成長的自主性,同時保障學生成長的正常有序進行。[3]
很顯然,這樣的教育理性認識,對于新班主任的成長而言,既意味著挑戰(zhàn)的存在,也意味著成長空間的存在。對班務管理中出現的無論大小的事情,帶著教育理性的視角去審視,思考如何在建立威信權威與民主之間取得平衡,思考如何借助于理性、智慧的認識去為學生的成長營造環(huán)境及提供外部保障。只要做到這些,教育理性與初中學生的成長就會形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初中新班主任在實踐中應當樹立教育理性意識,掌握相應的教學策略。這應當是一個類似于“進階”的過程,具體闡述如下。
新班主任總有尋求教育規(guī)律的心理傾向,但這從班主任專業(yè)成長的角度來看,又是一個不合規(guī)律的目標。初中學生的個體差異特別大,即使存在一些規(guī)律性的認識,也是在大量案例積累與分析的基礎上獲得的,最忌諱的反而是所謂的“舉一反三”。試圖以一個案例去管中窺豹,結果常常是南轅北轍,容易在實際班務管理中造成“冤假錯案”,也容易讓自己處于心浮氣躁的工作狀態(tài)。因此,新班主任一定要樹立一個觀念:班主任工作十分具體,千萬不能大而化之,只能一點一點做好班主任工作。[4]
具體來說,在班務管理中,判斷、尋找一些有分析意義的案例進行深度分析,一點一點地積累工作經驗。譬如有代表性的“學生上網”問題,根據筆者已有的經驗,可以說每個學生的誘因都是不同的,研究學生上網的誘因,就是就事論事的奠基性工作。
有了一定的案例積累,班主任就可以在成長的過程中嘗試尋找規(guī)律了,筆者將這個過程稱為“就事論‘是’”。“是”即規(guī)律。這里用到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分析、概括。
教育理性其實并不深奧,無非是強調在學習做班主任的過程中,不空洞地設計美好的前景,不悲觀地判斷學生的實際情形,少一些情感因素,多一些理性判斷,那班務管理工作就能夠比較穩(wěn)健地向前發(fā)展。比如上面所分析概括的上網這一誘因,其實用學習成就感來替代上網欲望,從理論上來說是符合心理規(guī)律的,這就是“移情”心理,絕大多數學生在小學階段都是喜歡學習的,為什么到了初中就會大量厭學然后愛上網絡或其他事物呢?這本身就是移情現象,班主任要為之努力的,應當聯系其他學科教師,通過學習方面的努力來讓學生再次移情……在筆者看來,這就是工作智慧的生成過程。
總之,初中新班主任要在教育理性的引導下去研究學生,研究班務管理,這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可靠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