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現(xiàn)代化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作為必修科目,小學語文對學生全面發(fā)展促進作用的受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采用的方法千篇一律,而學生自身學習理解能力存在差異,造成了學優(yōu)生與學困生的出現(xiàn)。所以,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該跳出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束縛,給予學生更多關注與呵護,按照他們的實際情況展開教學模式優(yōu)化,進行分層次教學,多給予學困生鼓勵及表揚,以此來幫助他們樹立語文學習的自信心,進而使他們的語文成績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增強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學困生;轉化策略
一、 引言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應該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為主要目標展開知識教學,保證所有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掌握更多知識,并使自身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為日后的成長發(fā)展夯實根基。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自身實際情況有差異存在,因此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總有很多學生存在跟不上節(jié)奏的情況,難以深入了解教師所講知識,久而久之也就變成了學困生。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更好地完成學困生轉化,教師應該抓住時代發(fā)展脈搏,和學生展開更為密切深入地溝通交流,了解他們變成學困生的原因,并綜合考慮他們的實際情況展開因材施教,然后以此為基礎展開教學模式優(yōu)化以及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為學生提供更多自我展示機會與平臺,多給予他們以鼓勵,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進而更加高效完成學困生轉化,增強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他們綜合素質提高夯實根基。所以,文章展開小學語文教學中學困生的轉化策略探究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二、 小學中年級語文學困生的形成原因
(一)教師所采用教學方法不恰當
現(xiàn)在很多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知識教學的時候,受到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嚴重,更多還是將課堂主導權緊緊握在自身手中,按照教材以及自身想法展開知識的“填鴨式”教學講解,學生只能被動地學習知識,缺乏自主探究學習的機會與平臺,這樣雖然也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久而久之卻會使學生參與知識學習的興趣造成非常大的打擊,失去參與知識學習的興趣,經(jīng)常出現(xiàn)分心走神的情況,難以跟上教師的教學節(jié)奏,很多學生會因此和其余同學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變成學困生。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按照新課改要求展開教學觀念更新,增強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按照新課改要求展開課堂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幫助學生獲取更為優(yōu)秀的課堂學習體驗,調動學生參與知識學習的欲望,更好地完成知識教學,從源頭上消除學困生。
(二)家庭環(huán)境對學生有比較大的不良影響
對于小學生來講,家庭是他們生活學習的主要環(huán)境,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以及能力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但是,通過實際分析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很多家長的教育理念有比較大的誤區(qū)存在,認為知識教學是學校以及教師的責任,和自身沒有任何聯(lián)系。再加上工作非常繁忙,陪同孩子的時間有限,導致學生在家庭中難以得到正確引導。隨著時間的不斷流失,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也會因此變得越來越差。除此之外,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還有部分家長雖然有足夠的時間,但是卻并沒有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沒有做好家庭引導與監(jiān)督,不是過分溺愛孩子就是自娛自樂,做出了不好的示范,導致學生注意力難以充分集中到一起,最終使孩子變成了學困生。
(三)學生自身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由于教師教學方法滯后及家長的不良影響,很多學生慢慢養(yǎng)成了很多不良的學習習慣,在課前很少會預習知識,課堂的注意力不集中,課下不愿意復習及寫作業(yè)。這些不良學習習慣也造成了學生學習質量較差,很難跟上教師的教學節(jié)奏。所以,教師在進行知識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與家長展開更為深入地溝通交流,雙方共同努力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地完成知識學習,加快學困生的轉化步伐,為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夯實根基。
三、 小學中年級語文學困生的轉化策略探究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困生是每個班級都必然存在的群體,也是令教師非常頭痛的群體,其不僅會影響到班級整體成績,未來發(fā)展前景也令人擔憂。同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困生轉化是很多教師都非常頭痛但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小學語文教師同樣如此。因此,在展開知識教學的時候,要想更加高效地完成學困生轉化,為他們未來的成長發(fā)展夯實根基,教師可以從如下幾個角度入手展開教學引導。
(一)更新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
在課堂教學中,要想更好地完成學困生轉化,教師應該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問題,并綜合考慮教學內容展開教學模式更新,組織更為新穎性和更具趣味性的教學活動,從而有效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幫助學生獲取更為優(yōu)秀的學習體驗,將他們參與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學困生可以更為深入地參與到課堂當中,更好地理解掌握語文知識,在提高他們語文成績的同時,為他們的綜合素質提高夯實根基。例如,在進行《觀潮》這篇文章教學的過程中,要想將學困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進行錢塘江大潮視頻的播放,采用這種方式可以將學生參與知識學習的興趣充分激發(fā)出來,將他們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到語文課堂當中。然后,教師再引導他們展開文章的閱讀以及理解,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幫助全體學生充分理解相關知識,避免有學生出現(xiàn)掉隊的情況。
(二)提高教學內容的豐富度,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
過去在進行知識教學的時候,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教師只能以教材或者寥寥無幾的參考資料為憑依展開知識教學,教學內容較為單一,局限性也相對較大,既不利于學生的知識學習與全面發(fā)展,也很容易就會造成學困生出現(xiàn)。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想更加高效地完成學困生轉化,教師就應該進行教學理念更新,展開教學內容的充分挖掘,展開教學內容拓展,融入更多課外知識展開課堂教學,從而使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得到進一步提升,增強學困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與認識,為教學質量提高夯實根基。例如,在進行《黃繼光》這篇文章教學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在進行黃繼光故事講述的同時,融入抗美援朝背景以及這場戰(zhàn)役爆發(fā)時期其余戰(zhàn)士的英勇事跡,播放《那兔》這部動畫當中與抗美援朝相關的內容,進而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更大地感悟,真正認識到目前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愛國主義思想,使他們可以更為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知識學習中去
(三)展開針對性輔導,幫助學困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首先,和學優(yōu)生相比,學困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以及學習能力有比較大的差距存在。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就應該提升對學困生的關注度,和學生進行更為密切深入地溝通交流,根據(jù)他們的優(yōu)勢及不足展開針對性教學輔導。例如,在進行《塞下曲》這首古詩教學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教導學生情境記憶、抄讀記憶以及理解記憶等背誦方法,引導學生選擇自身更為感興趣的方法展開古詩背誦,這樣能夠幫助學困生更加高效地完成背誦任務,掌握更為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為后續(xù)教學轉化夯實根基;其次,學習習慣對課堂教學質量與學生學習效率都有著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在進行學困生轉化的時候,教師應該加強引導力度,幫助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習慣。例如,在課堂教學正式開始以前,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將學困生與學優(yōu)生分到同一小組,然后安排相應的預習任務,由他們共同完成,這樣能夠通過學優(yōu)生帶動學困生學習,幫助學困生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習慣。除此之蛙,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可以設置不同層次的作業(yè),為學困生安排趣味性更高、難度較低的任務,以此來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獲得成就感,幫助他們重新樹立語文學習自信心,這樣才能夠更加高效地完成知識教學,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
(四)加強家校溝通,創(chuàng)設和諧的成長環(huán)境
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及學困生轉化絕不單單是學校與教師的工作,同樣也是家長應該完成的任務,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想更好地完成學困生轉化,小學語文教師應該認識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與家長展開更為密切地溝通交流,將學困生在學校的表現(xiàn)及時反饋給家長,并掌握學困生在家庭的表現(xiàn),以此來對他們的實際情況有一個更為準確地把握,為后續(xù)轉換方針的制定提供更為真實可靠的依據(jù)。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家長會、家訪、微信以及QQ等多元化途徑傳授家長一些先進的教育觀念與教育方法,與家長共同努力創(chuàng)設更為優(yōu)秀的成長環(huán)境,幫助家長走出教育誤區(qū),以此來實現(xiàn)家校的密切合作,將家庭教育的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提高學困生轉化效率。
四、 總結與反思
總而言之,在教育現(xiàn)代化背景下,學困生轉化也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但是,迄今為止,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嚴重影響,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知識教學的時候,更多采用的依舊是“填鴨式”教學法,要求學生將知識死記硬背下來,課堂氛圍極度枯燥乏味,而且沒有綜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導致了學困生徹底喪失了參與語文課堂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的語文成績越來越差,甚至對他們的全面發(fā)展都造成了比較大的阻礙。在這種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想更加切實完成學困生轉化,必須跟上教學改革發(fā)展的步伐,將學生放到課堂主體地位上,與學困生展開更為密切深入地互動交流,從而準確把握他們變成學困生的原因,然后以此為基礎優(yōu)化教學模式,展開因材施教,提高教學內容的豐富性,營造更為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多給予學困生自我展示的空間及鼓勵,從而更加高效地完成語文知識教學,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成績,并為其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貢獻更大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金艷萍.淺議小學語文教學中“學困生”的成因與轉化[J].中國校外教育,2020(4):49,96.
[2]易丹.試論如何幫助小學語文學困生走出學習困境[J].課程教育研究,2020(1):43-44.
[3]韋惠梅.小學語文教學中“學困生”的轉化策略[J].甘肅教育,2019(23):63.
[4]周紅艷.淺議小學語文教學中學困生的成因與轉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10):145.
[5]謝月英.基于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學困生的轉化策略[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3):141-142.
作者簡介:喻金珠,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qū)水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