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將思維導圖與提綱相結(jié)合,構(gòu)建“蜻蜓”圖形,幫助學生在習作前理清寫作順序,巧設(shè)情節(jié)波瀾,在習作中突出重點內(nèi)容,升華文章主旨,最終讓學生跳出“蜻蜓”模式,重構(gòu)自己的思路。
關(guān)鍵詞:蜻蜓圖;四年級敘事類習作;教學支架
一、 引言
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的教材中有三個單元是敘事類習作,分別是第五單元的“生活萬花筒”、第六單元的“記一次游戲”和第八單元的“我的心兒怦怦跳”,提出了“按一定的順序,把事情寫清楚,能寫出自己的感受”三個要求,文章正是以此為目標,提出了“蜻蜓圖”的教學方法,以期學生能運用語文要素。
二、 “不得其法”:敘事類習作現(xiàn)狀
第一,散亂無序,邏輯不清。學生不會構(gòu)思,謀篇布局能力較弱,總是想到什么就寫什么,缺少一定的寫作順序。
第二,蜻蜓點水,主次不分。學生習慣把腦中的想法不分巨細地全寫下來,沒有重點,缺少層次,再加上學生的語言單調(diào),細節(jié)描寫少之又少,也就交代不清事情了。
第三,漫無目的,為寫而寫。學生只根據(jù)話題動筆,腦中只有“事”,沒有“情”。寫前不立意,又怎么能表達清晰自己的感受呢?
三、 “別出心裁”:蜻蜓圖框架構(gòu)建
“蜻蜓圖”:即利用圖像、分支和關(guān)鍵詞三元素構(gòu)建“蜻蜓式”思維導圖,將敘事類習作的提綱與畫圖相結(jié)合,促進習作構(gòu)思。以右腦的“圖像”,刺激左腦的“思維”,同時也符合埃德加·戴爾的“學習金字塔”理論,提高了平均學習保持率。
(一)蜻蜓圖的樣式
1. 基于習作框架的身體圖
蜻蜓的“頭”代表主要事件;每一節(jié)“身子”代表這件事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尾巴則代表事件結(jié)尾;最后翹起的“尾須”寓意著主旨的升華。
2. 基于重點內(nèi)容的四翼圖
事件無論分為幾個環(huán)節(jié),在四年級階段暫且只選其中一個詳寫,即翅膀所在的部位就是重點段落?!八囊怼贝硭姆N常用細節(jié):動作、語言、心理、神態(tài)。
(二)蜻蜓圖的構(gòu)建
1. 梳理習作流程,完成身體圖
在學生構(gòu)思階段,用一個關(guān)鍵詞概括自己所要寫的事件,寫在蜻蜓的“腦袋”上。接著思考事件的過程,將它分為若干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總結(jié)成一個詞寫在“身體”上。隨后確定事件的結(jié)果,點名中心,將立意濃縮在“尾須”中。
腦袋:明確事件→身體:細化環(huán)節(jié)→尾須:升華主旨→尾巴:總結(jié)全文
2. 研討重點內(nèi)容,豐滿四翼圖
圍繞事件中的重點環(huán)節(jié),豐富多角度的細節(jié)描寫。將預(yù)設(shè)中的關(guān)鍵信息填寫上去,其中“動作”填動詞,“語言”只填對事情發(fā)展有影響的話,“心理”可寫體現(xiàn)心情的詞或想法,“表情”的選擇要與其他細節(jié)相照應(yīng)。如此預(yù)設(shè)后,可使文章詳略得當,描寫細膩。
確定重點→選擇細節(jié)→想象畫面→填寫詞句
四、 “立竿見影”:蜻蜓圖教學實踐
筆者也曾在班級中嘗試過先寫提綱再習作,但學生的排斥心理較大,不懂提煉,所以效果也不佳。筆者只得另謀出路,將提綱融入蜻蜓圖之中。
(一)“蜻蜓”第一式:理清習作順序
當學生在握著筆時,常常思如泉涌,但當呈現(xiàn)到筆下,卻又雜亂無章,使得文章被割裂,缺少邏輯性。
1. 畫頭聚焦點
第六單元的習作為“記一次游戲”,學生把目光紛紛投向了剛經(jīng)歷的秋季實踐活動。不多時,一篇篇文章便新鮮出爐了,但仍然存在著不少的流水文。
明天我們將要去杭州樂園釋放激情……我纏著媽媽來到超市……我急急地吃了早飯……在車上我們唱著歌……終于到了杭州樂園,我們玩了……這可真是幸福的一天啊!
全文436個字,從得知消息到抵達目的地用了387字,而本該是重點的游玩卻只有38個字的羅列項目,很明顯缺少了構(gòu)思環(huán)節(jié)。于是筆者帶著他回顧全程,確定了主要事件,畫下了“蜻蜓頭”。
“它是一只小跳蛙,越過藍色大西洋……”在歡歌笑語中,我們來到杭州樂園。在這兒我們度過了愉悅的一天,要說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得屬“海盜船”。
學生開門見山,點名文章中心,之后直接切入主題,所看所思都在“海盜船”中,與上文形成了天壤之別。
2. 畫身理順序
除卻流水賬外,不少學生的寫作順序也出現(xiàn)了問題,例如這篇《過山車》。
我的心仿佛被緊緊地攥住,呼吸也感覺困難,只能閉上眼睛瘋狂地尖叫。兩只手死死抓住欄桿,一點也不敢放松……不過幸好爬坡的時候并不那么可怕……
這篇文章最大的問題就是章法混亂,習作沒有順序。從常規(guī)的事情發(fā)展來看,理應(yīng)先上坡再下坡,這樣更符合我們內(nèi)心恐懼的遞增。同時,如此更能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仿佛和我們一起體驗了過山車的刺激。
此外,在寫“下坡”的環(huán)節(jié)中,我們最先感受到的應(yīng)該就是撲過來的風,這才導致了呼吸困難,然后外顯到身體反應(yīng),最后到情緒的迸發(fā)——尖叫。
于是筆者與他做了交流,并請他完善“蜻蜓身子”。
車子開始上坡了,我的內(nèi)心不禁滑過一絲不屑的情緒?!斑恰避囎宇D了頓,緊接著便急轉(zhuǎn)直下。迎面而來的風打得我眼睛都無法睜開,呼吸也感覺困難。我的兩只手死死抓住欄桿,懸空的雙腳在無助地亂踢。我再也忍不住了,閉上眼睛瘋狂地尖叫:“救命?。寢尅?。
修改之后,邏輯清晰,行文流暢,游玩過程更是扣人心弦。
一篇習作的高質(zhì)量絕不僅僅是簡簡單單地寫具體,它必須建立在符合邏輯的基礎(chǔ)上,細節(jié)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理清寫作順序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
(二)“蜻蜓”第二式:突出習作重點
有些學生的習作或是平平淡淡,詳略不當;或是主次顛倒、喧賓奪主,使得習作中心偏失,重點模糊。第八單元的習作為“我的心兒怦怦跳”,雖然整體較為滿意,但也透露出一個問題——主次不分,例如這篇《洗衣服》。
我撒嬌地說:“媽媽,讓我?guī)湍阆磿阂路??!眿寢尰仡^詫異地看了我一眼,溺愛地搖了搖頭。忽然,媽媽腳邊的放衣桶鉆入我眼簾,靈機一動,我躡手躡腳地拿起一件衣服,如賊般“落荒而逃”,直奔衛(wèi)生間……我學著媽媽洗衣服的樣子,用刷子使勁地刷。大約過了半小時,我終于洗完了這件衣服。
這篇文章粗粗一看,相當精彩,動作、語言、神態(tài)、心理感受等細節(jié)都十分完整,但這是一篇“洗衣服”的習作,小作者卻把重點都集中在了“偷衣服”的環(huán)節(jié)中,而“洗衣服”的過程僅僅只有一句話,不得不嘆息這是一大敗筆。
前面的“偷”是文章的亮點,但應(yīng)該是服務(wù)于后文的“洗”,短而有趣。因此,學生將“偷”的環(huán)節(jié)縮減成了短短的一句:趁媽媽不注意,我躡手躡腳地拿起一件衣服,如賊般“落荒而逃”,直奔衛(wèi)生間。之后便是利用蜻蜓的“四翼”突出“洗”的重點了。
1. 一翼顯動作
筆者請學生回憶洗衣服時的場景,邊想邊做出動作,然后在第一個翅膀上記下動詞,隨后成文。
我挽起袖子,將那件“偷”來的臟衣服浸入水中,用力地揉捏一番。
拿起一塊肥皂,擦在衣服上,用刷子使勁地刷。
2. 二翼顯語言
筆者引導學生在做動作時配上語言,在第二個翅膀上記下主要語言,隨后成文。
碎碎念著“加油,加油”。
長吁一口氣:“大功告成”。
3. 三翼顯神態(tài)
筆者在學生場景再現(xiàn)時,錄下了她的表情,并請她看后總結(jié)出詞語,記錄在第三個翅膀處,隨后成文。
滿頭大汗,臉蛋兒紅撲撲的。
抿著嘴,要緊牙關(guān)。
4. 四翼顯感受
筆者帶著學生體會了母親洗衣服時的辛勞,并外顯了內(nèi)在體會,在第四個翅膀處寫上心理感受。
腦海中不禁浮現(xiàn)出媽媽不時用手臂蹭汗的場景,沒來由的鼻頭一酸。
于是,學生在“蜻蜓四翼圖”的幫助下,一段精彩的細節(jié)描寫呈現(xiàn)出來了。
一篇習作的重點不是根據(jù)作者所擁有的素材的多少和個人的喜好所決定的,而是由文章的主旨所定?!膀唑褕D”的優(yōu)勢則在于翅膀所在位置就是詳寫部分,明確了習作重點,詳略得當。
(三)“蜻蜓”第三式:提高習作立意
《語文課程標準》上明確指出:“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钡谌龁卧牧曌鳛椤皩懹^察日記”,為了達成“連續(xù)觀察、記錄準確”的目標,筆者提前請學生寫了“觀察”小文,記錄一次發(fā)現(xiàn)。
1. 直尾:直抒胸臆
《蟑螂的旅行》描寫了螞蟻抬著蟑螂尸體回家的場景,語言童真、細膩,但結(jié)尾卻僅僅是發(fā)表了內(nèi)心的喜悅:今天可真有趣,螞蟻真不愧是自然界里的大力士。這難免令人可惜,于是筆者在蜻蜓的“尾須”處打了個圈,畫了個箭頭,他頓時心有所感。
我不禁揉了揉酸疼的腰,長長地呼出了一口氣:“團結(jié)的力量可真大??!”
如此,文章便跳出了原有層次,達到了“與人交流”的習作目標。
2. 彎尾:升華主旨
除此之外,一篇《毛毛蟲》吸引了筆者的注意。
毛毛蟲的身體一伸一屈地正吃力地往上爬,可是潮濕的欄桿又是那樣的艱難。只見得它剛向上幾步便又掉了下來,略做休憩后便繼續(xù)攀登,如此周而復始……這時客廳里傳來外婆的催促聲。于是,我匆忙地背上書包出了門。
小作者把毛毛蟲刻畫得尤其細膩,既突出了攀登的困難,又寫出了它堅持不懈的形象。但結(jié)尾卻僅僅是因為“上學時間到了”戛然而止,這就使得文章的深度不夠。
于是筆者引導學生為“蜻蜓圖”補上昂揚的“尾須”。
我的腦海里依然是那抹一往無前的身影。這一刻我明白了,無論前方有怎樣的艱難險阻,也會義無反顧的乘風破浪,因為我們都渴望破繭成蝶的那一刻!
“蜻蜓圖”在習作前讓學生有意識地為文章立意,從而明白我們學習寫作,不僅僅是為了觀察生活,更是為了感悟生活。
五、 反思與總結(jié)
“蜻蜓圖”將畫圖與提綱相結(jié)合,大大降低了操作難度,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是兒童所喜聞樂見的。它的組成形式較為簡單,肢干呈線性,促進學生養(yǎng)成習作前先確定寫作順序的習慣,邏輯清晰,避免出現(xiàn)“矛盾文”“流水賬”;身體部分就是習作的重點,內(nèi)容緊湊,不會主次不分;還讓學生明白了寫作的目的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得有一個主旨。
最重要的是,“蜻蜓圖”注重的是對學生思維的引導和教育,而不是一種寫作套路的灌輸,學生在掌握了這種建構(gòu)模式之后,完全可以跳出“蜻蜓圖”的框架,拓寬自己的思路。
參考文獻:
[1]肖川.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2]袁剛,陸云.新派作文實踐與操作[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陳立,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市余杭區(qū)閑林中心小學。
基金項目:文章系2020年杭州市教育科研教師小課題研究方案“蜻蜓圖:小學四年級敘事類習作教學的支架研究”(編號:20X0805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