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符合黨的要求和社會發(fā)展需要。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耦合發(fā)展,有利于為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個體性、提供新穎師生關系、帶來新方法和擴大接受度。并且文章從“提高重視程度,樹立立德樹人目標”、“深化改革教學制度,建立課程思政”、“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學生內化程度”方面提出解決二者耦合問題的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耦合性;路徑
當前,高校大學生主要由“95”后與“00”后組成,他們通過網(wǎng)絡廣泛接觸外部世界,個體發(fā)展具有不可控性,由此牽引出的心理問題更是多種多樣。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大學生在高校期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堅定思想、確定立場,有意識的擔負起國家崛起、民族復興的責任與義務;但當前大學生發(fā)展的個體化與其心理問題的復雜性,成為阻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有效開展工作所面臨的難題?!爱斍案咝K枷胝谓逃H和力的提升及發(fā)展面臨的心理學困境需要心理學的學科指引和支撐?!盵1-2]現(xiàn)實需求要我們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使思想政治教育組織更加完善、形式更加合理、效果更加顯著,完成黨和時代賦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初心與使命。
一、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一)在研究對象層面
每門學科的研究對象都具有特殊性,特殊的研究對象是學科區(qū)別于其它學科的本質,也是一門學科可以被研究的根本和基礎?!叭说乃枷胗^念、政治觀點、道德品質的形成、變化和發(fā)展,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特殊的研究領域?!盵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主體也是大學生,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是大學生的心理現(xiàn)象、變化及其規(guī)律,與思想政治教育所帶有的政治屬性不同,其學科性質比較中立,“不論是思想政治教育還是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多數(shù)正常的大學生為研究、教育對象,以少數(shù)疑似存在或者明確存在心理、思想問題的大學生為重點照顧、關注對象。”[4]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二者的研究對象都是大學生群體,但思想政治教育偏向大學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層面,而心理健康教育則偏向大學生心理層面。不過不可否認,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受眾都是大學生,這也是二者具有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基礎。
(二)在理論支撐層面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的理論支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導,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科學發(fā)展的根本保證。但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只包含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同時也借鑒了政治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值得一提的是還借鑒了部分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多學科的交叉和融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學能夠蓬勃健康發(fā)展。心理健康教育依托于心理學知識體系,特點是運用心理學的方法措施培養(yǎng)個體的良好心理狀況,達到心理健康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時也借鑒了教育學、倫理學等多學科的知識體系與方法措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yǎng)、維護和保障大學生群體心理健康的,目的是完善大學生群體的人格,使他們能夠成為健全的人而服務于社會。
二、心理健康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性
(一)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個體性
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視社會層面的教育功能,但恰恰如此導致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視了大學生個體層面的引導與教育。如今大學生個性特異、性格多樣,這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帶來巨大的困難,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習近平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5]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視與大學生個體層面的交流,強調認真負責對待每一位來訪者,同時運用共情、傾聽等多種心理學方法,因此深受大學生的信任與喜愛。在高校,大學生求助于心理健康中心已經(jīng)是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故此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不僅可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個體層面的教育,更能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新視角,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更加重視教育對象的個體性,勢必將對今后個體層面的工作開展打下堅實基礎。
(二)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中師生關系提供新穎性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保持著師生關系,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師生關系嚴肅刻板,教師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學生通常是弱勢一方。雖然現(xiàn)代師生關系發(fā)生了轉變,學生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權,但是僅僅只有師生關系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無疑影響教育工作開展的效果。與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心理健康教育為來訪者提供了溫暖、理解、信任的氣氛。這給思想政治教育者以巨大的啟示,“控制型”師生關系在工作中帶來了很多困難,我們可以建構新型的“情感型”師生關系,讓大學生能夠信任、接納教育者,愿意學習思想政治教育,最后發(fā)展為大學生樂于學習思想政治教育。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樂于學習,新型的師生關系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思想、新出路。
(三)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科學的方法性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站在學生的視角發(fā)現(xiàn)、理解和解決問題。心理健康教育在總體上強調站在來訪者角度看待問題,自己對待問題不能想當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是如此,只有站在學生角度看待問題,我們才能理解學生為什么這樣想、這樣做,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此達到教育目的,同時也避免了因主觀看待問題、解決問題而使學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中運用的一些科學有效的方法與部分技術技巧,都可以借鑒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這些已經(jīng)被實踐證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與技巧,可以為改進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積極作用,彌補工作中方法的欠缺,提高教育時知識的接受度。
(四)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擴大學生的接受性
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內化程度一直沒有達到教育者預期的目標,而內化程度的實現(xiàn),離不開受教育者良好的感知系統(tǒng)、正確的認知方式、健康的情緒狀態(tài)等進行多方面的選擇、分化、融合、順應的過程。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受教育者的情感、認知及個性特征等是內化的重要指標,因此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調節(jié)大學生的思想行為方式與認知偏差,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這樣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程度就潛移默化的提高了。
三、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耦合的路徑探析
(一)提高重視程度,樹立立德樹人目標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書本更多重視有意識的教學引導,對于心理作用缺乏重視,也很少將心理引導延申到實際課程中。這是由于大部分教育組織缺乏對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的深刻理解,僅將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有形的教育,卻忽視了無形教育的力量以及其發(fā)揮的思想作用和心理指導意義。除此之外,教育部門太過拘泥于在課程設計過程中,缺失了對隱形課程整體上的思考。根據(jù)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意識是有意識和無意識相融合的整體,無意識是意識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具有難以控制的特點。無意識與有意識相互融合、相互交織、相互轉化,人在進行心理活動時是無意識的心理活動與有意識的心理活動的相互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入腦入心,要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例如在踐行我國核心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盵6]因此在教育過程中,需要將有意識的教育轉化為無意識的教育,通過創(chuàng)造娛樂的氛圍,自然而然地感染學生,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
(二)深化改革教學制度,建立“課程思政”
各個高校的各類專業(yè)課程都具有嚴格的理論體系,并且要求教育者在進行教育目標的設立過程中,要嚴格地符合學科所具有的內在邏輯和序列,此外要貼近課程學習者所需求的心理序列。并且要嚴格依據(jù)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價值序列,將三種序列相互融合、相互關聯(lián),結合形成具有融合性質的思想政治課程內容。高校課程當中的各類專業(yè)課程在設立教學目標時,所做的教學安排不僅僅是通過簡單的教育目標分類,而是以一種深入的方式結合三大序列來深入研究課程的教學目標。高校的專業(yè)課程更重要的是體現(xiàn)思想政治課程的核心環(huán)節(jié),然而一些傳統(tǒng)的高校,在進行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更注重知識教育,只將教學內容以一種知識的方式傳遞。這樣不僅阻礙知識向豐富性發(fā)展的可能性,而且降低了理解性教育、體驗性教育以及反思性教育的可能性。因此,要將專業(yè)課程教育與思想政治課程相融合,嚴格依據(jù)現(xiàn)行的認知發(fā)展程序,結合教育標準分類學的內容,從低到高將教育過程分解,降低教育難度,提高教育適應性。
(三)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學生內化程度
各個高校需要盡快培養(yǎng)一批熟知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熟練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團隊。要打造出這只高質量、高水平的教師隊伍,除了教師自身的努力學習付出之外,各個高校應當給予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學校要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心理健康教育者提供互相學習的機會,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能夠深入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同時也有機會了解本校學生普遍具有的心理特點,做到知識上不欠缺、實踐中不盲目;其次,高??梢哉埾嚓P專家到校內做宣講或者公派老師外出學習,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綜合素質,教師自我完善的同時又給學生樹立一個風向標,用親身行動帶動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思想政治覺悟,師生共同發(fā)展共同進步。最后,要保證教師隊伍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的運用,我們的目的還是在課堂上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改革與發(fā)展,提高學生的內化程度,因此一切最終都要歸于課堂,讓教師在實踐中前行,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 黃宗芬,劉社欣.積極心理學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提升[J].廣西社會科學,2018(01):208-211.
[2] 李忠艷.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心理學支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12):142-146.
[3] 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5-8.
[4] 馮改花,劉振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探析[J].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01):89-91+95.
[5]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7(02).
[6]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192.
作者簡介:李揚(1994- ),男,河南平頂山人,河南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