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時代背景下,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成為民辦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內容。本文分析了新時代民辦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對問題成因進行分析,最終提出民辦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路徑。
關鍵詞 民辦高校 師德師風 建設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
高校教師師德是高校教師施展個人職業(yè)魅力、承擔教師責任使命的根基,是提高自身職業(yè)素養(yǎng)的必修課。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政治思想工作會議及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多次提出“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yǎng)高素質教師隊伍,倡導全社會尊師重教”。師德師風不僅關系教師的職業(yè)道德,更體現(xiàn)著一個學校的辦學方向和辦學水平,民辦高校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特殊力量,正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良好的師德師風,是建立民辦高校高素質教師隊伍的根本,也是民辦高校得以持續(xù)發(fā)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1新時代民辦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存在的問題
1.1民辦高校辦學主體的趨利性
民辦高校的辦學性質決定了其同時肩負教書育人和辦學利益最大化的雙重目標。這就使得其更多的考慮學生的數(shù)量,對老師的要求也更多集中在學歷、教學、科研方面,而忽視了對教師職業(yè)道德和職業(yè)水平的培養(yǎng),這讓部分民辦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流于形式,制度和規(guī)范無法真正貫徹和落實。
1.2敬業(yè)愛生精神淡化
高校教師的敬業(yè)精神源于對崇高職業(yè)理想的追求以及堅守職業(yè)理想的初心。然而在新時代背景下,受西方文化沖擊,教師尤其是民辦高校青年教師更多的將教師職業(yè)當成謀生手段,缺少對高校教師崗位的尊崇感和自豪感,促使其教學、科研的因素更多的偏向于獲取收益的目的。因此,教學方法手段較為單一,為評職稱潛心“科研”,忽略了教育對于學生本身素質的長遠影響。
1.3為人師表意識有待加強
為人師表,在于行為品質、個人涵養(yǎng)等方面都要為學生做出表率。然而在新時代背景下,部分教師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注重自身修養(yǎng),對“為人師表”重視程度不足,言行雅正、廉潔自律、處事公平等方面偶有師德問題,違背教師執(zhí)業(yè)行為準則。
1.4教書、育人關系處理不當
教書與育人本是相輔相成,然而現(xiàn)今快節(jié)奏的生活讓人焦慮,由于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意識的影響,民辦高校教師對于教書育人缺乏使命感。部分教師在處理教書和育人的關系時,認為教師負責“教書”,輔導員負責“育人”,從而產生重教書、輕育人的失衡態(tài)度。
1.5缺乏職業(yè)歸屬感
民辦高校的管理方式讓教師認為自己與學校是雇傭與被雇傭關系,缺乏職業(yè)歸屬感。民辦高校的辦學性質更多了決定了其重學生數(shù)量而輕學生質量,教師除了正常教學、科研外要承擔很多其他工作。同時,因為民辦高校體制問題,教師流動性大、結構不穩(wěn)定,這些都是造成教師缺乏職業(yè)歸屬感的因素。
1.6教師結構問題
民辦高校教師可分為三類:一是退休返聘人員,這類人員往往曾就職于體制內高校,他們教學經驗豐富,但容易思維固化,依靠公辦院校的工作經驗處理民辦高校事務,同時由于是退休返聘人員,對工作往往不太愿意投入太多精力;二是青年教師,這類人員往往剛畢業(yè),教學熱情高但教學經驗不足,常將工作作為“跳板”而非事業(yè);三是中年教師,在校多年,也是學校的中堅力量,但因民辦高校薪資較低,也正是這部分人,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收益發(fā)展“副業(yè)”,急功近利。
1.7團隊協(xié)作意識不強
民辦高校教師隊伍不穩(wěn)定,人員流動性大,加之績效考核、職稱要求等多種內部的競爭手段,易造成教師之間人際關系氛圍緊張,缺乏團隊協(xié)作意識。
2民辦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問題的成因
2.1社會成因
全球化、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使得教師的價值取向有了偏斜。傳統(tǒng)價值觀中對于教師職業(yè)的定位是崇高的,人們認為教師的人生價值體現(xiàn)在勤勤懇懇教書育人。而西方價值觀中更傾向于實用主義和利己主義。與公辦院校相比,民辦高校更像企業(yè)化經營,民辦高校教師的待遇視學校經營情況而定,個人的社會地位遠低于公辦院校教師,這使得部分民辦高校教師出現(xiàn)個人立德樹人信仰危機。而由于民辦高校自身性質原因,社會公眾對于民辦高校教師的尊重程度也遠低于公辦高校教師,這也加劇了民辦高校教師師德師風方面問題。
2.2學校成因
民辦高校對于教師師德的培養(yǎng)流于形式,雖然學校都有師德師風方面文件要求,但更多是形成了書面文件,卻沒有落到實處。另外,民辦高校往往放寬教師的上崗標準,重視對教師的學歷層次、教學、科研等方面的要求,弱化了對于教師師德的教育與培養(yǎng),師德師風的獎懲機制也不健全。此外,由于國家不斷擴大高校錄取比例,民辦高校為穩(wěn)定生源,對于學生成績、素質往往要求較低,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難以實現(xiàn)個人成就感,缺乏職業(yè)獲得感。
2.3自我成因
從影響民辦高校教師師德師風的因素來看,社會和學校是外因,而教師本身則是內因,社會和學校通過影響教師的思想行為,進而影響教師師德。民辦高校教師在從事教學、科研時自我感覺不能實現(xiàn)人生價值,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yè)的動力被弱化,而在現(xiàn)今社會狀況下,職業(yè)理想和信念也在不斷受到外在社會因素的影響和動搖,進而出現(xiàn)師德問題。
3民辦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路徑
3.1提高民辦高校教師待遇與民辦高校社會認可度
民辦高校教師往往是企業(yè)編制,這讓教師感覺自己社會地位低下,而薪酬福利、社會地位、生活保障等一系列現(xiàn)實問題也使得教師無法全心身投入工作中去。提高民辦高校教師待遇,讓老師無后顧之憂,才能真正實現(xiàn)師德師風與教學科研的雙豐收。民辦高??梢酝ㄟ^提提供學歷提升、科研輔助、子女入學、團體旅游、過渡住房等福利,提升教師對于學校的歸屬感。另外,政府也要構建良好的社會輿論導向,增強民辦高校教師的社會地位,為他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3.2建立健全師德師風建設機制
為防止師德師風建設流于形式,首先就要建立健全師德師風建設機制,使得師德師風可以量化考評并可以將結果提交反饋,從而形成閉環(huán)。其次,要建立師德師風監(jiān)督機制,可以依賴學生、學校行政部門、社會媒體等,通過多種渠道對師德師風進行監(jiān)督,對于學術造價、品行問題教師一票否決。最后,國家要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對于教師師德師風問題進行嚴厲制裁。
3.3引導教師提升自我?guī)煹滦摒B(yǎng)
教師師德師風的提升最重要的是依靠于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民辦高校應不斷引導教師在思想境界上主動提高,自覺樹立師德規(guī)范。鼓勵教師自覺承擔道德義務,積極承擔立德樹人的責任;為教師提供多途徑的學習和實踐途徑,提升教師的職業(yè)修養(yǎng);依靠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斷影響和鞭策教師嚴于律己;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維護教師的心理健康。
4結語
提升教師隊伍綜合素質、提高辦學能力意義深遠。只有不斷加強民辦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才能真正推動民辦高校的不斷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科教興國的宏偉目標。
基金項目:項目名稱:民辦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研究——以陜西國際商貿學院為例(JG201916)。
作者簡介:史阿品(1988.2-)女,漢,陜西咸陽人,管理學碩士,陜西國際商貿學院人力資源處干事,講師,主要從事師德師風方面研究。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強調: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18(01).
[2] 黃映暉.高校師德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高教學刊,2018 (08).
[3] 柳藝偉.新時代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9.
[4] 周堅.全面把握新時代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新坐標[J].中國高等教育,2018(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