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霞
(甘肅省定西市人民醫(yī)院超聲科 甘肅 定西 743000)
腦梗死是常見的一種神經內科疾病,中醫(yī)又稱其為中風或卒中,發(fā)病人群多集中在中老年群體上,伴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普遍改變,近年來腦梗死的患病人群有年輕化的趨勢。腦梗死的發(fā)病率較高,患者癥狀表現(xiàn)以意識不清、癱瘓、失語等為主,往往同時伴隨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老年常見病。腦梗死是一種兇險的疾病,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是其中一種較多見的,如果不能有效治療使其發(fā)展到晚期,則會危及患者生命。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指心臟中出現(xiàn)血栓,血栓脫落后隨著血液循環(huán)到腦部血管,在腦部血管中造成栓塞,進而可能導致出血性轉化[1]。早期患者的病因并不明確,因此不易做出診斷。但是只有越及時的診斷,越準確的診斷,才會對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的治療和預后越有利。早期診斷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的方式主要是心臟超聲,傳統(tǒng)的方法是通過胸壁心臟超聲進行檢查,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經食道心臟超聲作為一種較有前景的新興技術,成為臨床診斷腦梗死的又一種常用的檢查方式。為比較經食道心臟超聲與經胸壁心臟超聲的臨床應用效果,研究經食道心臟超聲對于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時的診斷價值,我們分別用這兩種方式檢查了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患者,進行了如下研究。
研究的病例來自2017 年7 月—2019 年7 月我院診治的50 例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患者。在這些患者之中,年齡最高的為65 歲,最低的為27 歲,平均44.7 歲。該50例患者均確診為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
對此50 例患者通過經食道超聲與經胸壁超聲兩種方式對心臟進行檢查。經食道心臟超聲的操作方法:儀器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將探頭調整為雙平面,探頭頻率為2.5、4.0MHz,平面維持在180°,并對患者做好食道麻醉(使用1%的利多卡因,2次噴入),患者取左側臥位。將心電圖與呼吸電極連接好后,將探頭探入患者食道,在食道中與心房相交的平面處,開始對心臟進行掃描,觀察患者心臟構造與血液動力學變化。經胸壁心臟超聲的操作方法:儀器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將探頭調整為雙平面,探頭頻率為2.5、4.0MHz,平面維持在180°,經左心長軸切面、胸骨上窩主動脈弓、四腔心切面、劍突下兩腔心切面進行掃描,觀察患者分流速率、跨隔壓力以及心臟有無出現(xiàn)畸形改變。
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一般分為高危和低危兩種程度,高危診斷指標為:左心室功能不全,左心房/室出現(xiàn)血栓、二尖瓣嚴重損傷、主動脈粥樣硬化、左心房瘤等,低危診斷指標為:房室間隔缺損、房間隔瘤、二尖瓣脫垂、左心房自發(fā)聲學影像等。
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0.0 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取χ2檢驗。P <0.05 時,則表示兩組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研究的50 例患者確診的高危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為28例,低危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為22例。在本次研究中,經食道超聲檢測出的高危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為10 例,檢出率為35.7%,低危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為8 例,檢出率為36.4%;經胸壁超聲檢測出的高危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為3 例,檢出率為10.7%,低危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為2 例,檢出率為9.1%。P <0.05,兩種檢查方式對于低危與高危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的診斷結果出現(xiàn)的差異表現(xiàn)出統(tǒng)計學意義。無論是對于低危還是高危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經食道心臟超聲的檢出率都遠高于經胸壁心臟超聲。
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作為臨床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危險性極高,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及致殘率[2]。對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的患者早期進行診斷時,往往很難找到確切的病因,因此診斷的難度大大提高。早期的診斷對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的治療及預后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及時明確的診斷結果對患者最為有利。臨床上對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的診斷以往常常通過經胸壁心臟超聲對患者進行檢查,通過觀察患者心臟是否存在畸形改變以及異常的血流、壓力等判斷患者是否為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3]。但是這種超聲的檢出率很低,對患者的診斷幫助不大。經食道心臟超聲是一種新方法,通過從患者食道進入的探頭對心臟進行掃描,不易受胸壁厚度、肺部氣體及患者體位的影響,對患者心臟的掃描結果更為準確,可以檢測出更多的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病變,從而可以得到更準確的診斷結果。本次研究中,我們采用了經食道心臟超聲與經胸壁心臟超聲兩種方式對患者進行檢查,發(fā)現(xiàn)經食道心臟超聲對于低危與高危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的檢出率均遠遠高于經胸壁心臟超聲,且有鮮明的差距,P <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在對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進行診斷時,采用經食道心臟超聲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加以運用可以提高心源性栓塞性腦梗死的診斷準確率,可以于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