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趙市中心小學 朱士澤
在市教研室的組織下,筆者參加了吳江區(qū)小學課程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專題研討活動,特邀省美術特級教師黃黎敏老師為我們展示了《中華紋飾》一課。黃老師清新質樸的課堂教學語言、賞玩結合的美術教學風格給我們聽課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堂課上,黃老師先在黑板上寫上“-”,后又在黑板上板書“+”,看似簡單的課堂教學板書,卻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先“-”后“+”,這不正如這節(jié)展示課嗎?教師運用“-”法,把與課堂教學內容無關的東西去掉,以點去切入課堂;再運用“+”法增加知識點的人文性與趣味性。如何讓一節(jié)美術課既回歸了“美”的本質又彰顯了“術”的屬性,我以黃老師《中華紋飾》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展示談談對美術課堂“-+”法的理解。
2011版《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課程努力體現(xiàn)義務教育的基本特征,但不同地區(qū)的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和條件,向學生提出更具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建議。課時是定數(shù),如果教師課前準備時這也放不下,那也舍不得,看似熱鬧的課堂教學,卻難有實效。因此,不應一味拘泥于教材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要善于運用心中的無形剪刀,在題材、內容、形式的選擇表現(xiàn)上考慮到學生自由探究的空間。如《中華紋飾》一課,初看課題,包含的內容應該很廣泛,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紋飾源遠流長,內容題材之廣泛,構成變化之多樣,不禁要問:“這樣一個廣泛的概念,在40分鐘的課堂里,學生能了解掌握多少中華紋飾符號?”但黃老師在處理教材的時候沒有講中華紋飾的形成、構成、題材、內容,整堂課就圍繞一件漢服,把漢服作為探究中華紋飾的載體,引導學生探究中華紋飾之根。課堂引入環(huán)節(jié),黃老師運用折紙的方法把一張普通的長方形的紙張對折再對折,然后用剪刀在一個角上剪去一個小長方形和一條切線,展開后就變成了一件立體的衣裳。黃老師在黑板上板書“衣裳”,并出示圖片提問:“這就是一件衣裳,衣裳在古代是象形文字,你知道哪里是衣,哪里是裳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一個設問為本節(jié)課的探究學習找到了切入點,學生從圖片中一下子看出上為“衣”下為“裳”。教師指出:“今天我們不研究其他的東西,就來研究這件衣裳?!边@樣的小結更具有指向性,揭開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教學中,教師喜歡把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邏輯性地傳授給學生,按部就班地講上一、二、三點,時刻不忘學生可能出錯的地方,總是反復強調。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缺乏探究的過程,而且忽視了美術作為學科課程的先美再術的邏輯關系。沒有生活中的美的思維、美的享受,哪有美的表達手段和方式?我們要求學生表現(xiàn)美,首先應該讓學生發(fā)現(xiàn)美,而美的存在的根源就是學生主體意識的喚醒,正如黃老師所強調的“在愉悅中求美”的教學理念。教師必須在切入點的基礎上運用“+”法增加課堂的知識容量,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知識,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趣味性地探究美術知識中的“美”,讓學生了解美來自哪里,又運用在哪里,我們可以如何創(chuàng)造?在《中華紋飾》一課中,黃老師緊緊圍繞一件衣裳展開教學,又不拘泥于這件衣服,運用“+”法讓這件衣服更具有人文性和歷史價值。在第一次出示的漢服基礎上,黃老師分別在袖、襟、擺等處出示了十二章紋的圖案,為學生能從人文性和歷史性的角度理解衣服的美作好了充分的鋪墊。接著,教師提問:“今天我們展示的是一件漢服,在古代,什么樣的人才會穿這樣的衣服?”學生猜測可能是高官或者皇帝,能穿這樣的衣服的人的地位肯定很高。教師接著提問:“他們?yōu)槭裁匆谶@樣的衣服上繡上這樣的圖案?是隨便繡的還是另有目的?看看這些圖案,哪些是你認識的?哪些還沒有認識?”教師把這樣的探究問題拋給了學生的同時激起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學生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很快就認識了里面的接近象形文字的幾個圖案,如等。教師跟進提問:“他們?yōu)槭裁窗烟柈嬙谝路??太陽代表著什么?”學生有的回答代表著光明,有的回答像太陽一樣關愛著平民百姓,有的回答以太陽為中心,所有的人都要圍繞著它,以示他的尊貴。我們不禁驚嘆學生的思維,更為黃老師的精心設問所折服。接著,黃老師以同樣的方法帶領學生探究十二章紋的寓意。古代帝王精心設計十二章紋圖案,是封建等級制度的體現(xiàn)。黃老師以人性化的教學方式,多角度、多層面地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通過“表現(xiàn)——表達”等外在的美術語言反映其“感知——感動”等內在的生活情感。
生成性課堂教學是指在彈性預設的前提下,教師利用可生成的資源不斷創(chuàng)新課堂的一種教學流程。美術作為藝術的一種,具有藝術學科跳躍性思維的共性。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大多會感到課堂節(jié)奏難以把握,教師的預設和學生的表現(xiàn)“背道而馳”,有的時候教師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頭腦跟不上學生的轉動。聽黃老師的課,我們有一種莫名的享受,無法預想下一個瞬間可能會有怎樣的精彩。在《中華紋飾》一課的教學中,黃老師不是機械地按原先設定的思路教學,而是根據學生學習情景,巧妙地運用“+-”法或在學生思維的基礎上加以補充說明,或把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候的關鍵詞語加以提煉,去掉與美術要素不相關的內容,把我們平時不太關注的學生作業(yè)加以評述,挖掘其內在的局部閃光點,以達到較高的生成效應。如在學生對十二章紋有初步的了解后,教師讓學生自由選擇十二章紋里的任何一個圖案填在課前發(fā)下的十二格作業(yè)紙里的任何一格,有位同學畫的與黑板上展示的不太一樣,他把太陽由紅色改為了黃色,又把黃色的太陽用黑線勾畫成太極陰陽圖。黃老師毫不猶豫地拿起這張作業(yè),向全班同學展示。
師:“你能把這樣畫的想法和大家說說嗎?”(這位同學可能由于緊張,說不出所以然。)
師:“這圖案是太陽,我們一眼就看出來了,除了太陽,我們還可以看出什么圖案?”
生:“太極陰陽圖?!?/p>
師:“陰陽代表著什么?”(“陰陽”一詞提高語調)
在黃老師的點撥之下,這位同學大聲地說:“陰陽代表著平衡?!?/p>
黃老師乘興追問:“太陽的紅色又為什么變成了黃色?”
這位同學:“黃色是帝王色,皇帝作為天子如太陽一樣。”
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很少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對學生的一件“普通”作品進行展示。正因如此,教學中很少出現(xiàn)這樣的精彩生成。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先運用“+”法進行語言的補充提示,刺激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再運用“-”法提煉出需要學生注意的關鍵詞語,把學生無意間所畫的偶然作品變成課堂精彩生成的必然。
美術課就像果農剪枝條,教師要善于運用手中的剪刀“咔嚓咔嚓”剪下多余的枝條,這樣才能讓留下的枝條吸收更多的營養(yǎng),才能結出更大的果實。一節(jié)好的美術課“-”是為了能更好地“+”,我們要減去課堂中不必要的教學內容,剩下必要知識點,在“-”的基礎上增加知識點的人文性與趣味性,只有這樣,我們的美術課堂才會更加充盈,才有可能出現(xiàn)精彩絕倫的經典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