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海縣陸集中學 劉迎華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學生探索精神、學習意識的培養(yǎng)。教師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他們通過對話的方式闡述自己的觀點,在分享知識的同時增進彼此的情感。如果教師將學生視為接受的“瓶子”,不管學生是否愿意,一味地往里面裝東西,學生思考、回答的都是教師預先設計好的,他們跟著教師的思維行走,這種固定式單向交流無益于學生數(shù)學素養(yǎng)的形成。
數(shù)學知識具有抽象性,學生理解困難,這也導致許多學生不喜歡數(shù)學;數(shù)學知識具有邏輯性、廣泛性,如果采用滿堂灌的方式教學,會使學生的發(fā)展產生障礙。教師要針對學生的認知發(fā)展,采用對話式教學,活躍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營造平等、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在傾聽、表達中共同解決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話具有平等性,師生之間只有敞開心扉、彼此接納,才能實現(xiàn)精神的相遇、心靈的溝通。教師如果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學生,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教師要讓學生按自己的思考去理解,才能促進知識的深入理解。對話具有開放性,教師為學生提供對話的空間,讓他們擺脫制約,主動思考,表達自己的獨到見解。對話具有創(chuàng)造性,教師不循規(guī)蹈矩地教學,要通過對話引領學生去發(fā)現(xiàn),用自己的知識去溝通、交流,從而探索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對話具有交往性,在表達中分享自己的意見、表達自己的想法。對話具有參與性,活動形式要新穎有趣,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吸引學生的參與,能讓他們從學習中獲得滿足。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的對象之間的對話,因情施教,采用不同的策略,促進學生思維的深入。
教師要改變“獨白式”對話的形式,要將學生從“弱勢”中解救出來,要將學生視為平等的伙伴,尊重他們、愛護他們。有些初中生性格內向,他們在回答問題時會有些緊張,教師要營造平等的對話氛圍,讓學生的語言、思維處于活躍的狀態(tài)。教師要選擇合適的對話時機,根據(jù)教學目標、所學內容展開對話,在學生產生困惑時、出現(xiàn)錯誤時進行對話,能增進學生的理解。傳統(tǒng)教學中,部分教師認為學生的觀點不夠成熟,只需要向他們傳輸書本上的觀點即可,這種傾聽式的對話無法引發(fā)學生思維的深入,不可能產生真正的對話,也沒有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教師在表達時要耐心細致,全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當學生的自信心不足、表達觀點不夠全面時,教師不能武斷地下結論,要加以必要的引導。教師要善于觀察,可以借助于引導,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教師可以傾聽學生的表達,要聽得清晰、聽得明確,要聽出他們的言外之意。問答型對話始于問題,能在對話中梳理重點,牽引學生的思維走向深入,從而促進他們對知識的把握。如在蘇科版七上《從問題到方程》一課教學中,教者創(chuàng)設天平稱小球的情境,并提出問題:如何描述天平平衡時所表示的數(shù)量之間的相等關系?如果設兩個相同小球的質量都是xg,又能如何描述?問答型對話能引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他們進行交流的興趣,還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引發(fā)學生的交流欲望。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自主建構的過程,學生只有參與發(fā)現(xiàn)、參與討論,才能促進他們對知識的真正理解。教師要為學生留有交流的空間,讓他們利用不同背景、不同經(jīng)歷、不同性格之間的差異資源開展生生之間的對話,這樣能豐富教學內容,讓他們在傾聽、發(fā)問、回應中增進理解,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異質分組,讓他們根據(jù)教學內容確定交流的話題,在交流中能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能逐漸走向深入,促進對討論內容的理解把握。教師要引入討論,借助于問題情境引入新知,并利用矛盾引發(fā)學生討論、分析,他們在教師引導下實現(xiàn)知識的積累、能力的提升,教師在此基礎上舉一反三能促進知識的遷移,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全程參與,要調控討論過程,維持學生交流的積極性,以避免無效對話現(xiàn)象的發(fā)生。學生所持的觀點往往不一致,教師要營造民主的氛圍鼓勵學生表達各種觀點,不一樣的思維會催生對立性觀點,學生會參與辯論。教師要選擇辯論的主題,合理的主題有利于內容的延伸,能促進學生對內容的深入理解。教師要創(chuàng)設“說錯”的環(huán)境,讓學生利用“說錯”材料進行交流,學生在“說錯”中能相互啟發(fā),使自己的思維走向深入。
在數(shù)學教學中,學生可能對教材的理解出現(xiàn)“錯解”,如果教師不及時介入,學生易對內容產生曲解。師生間的對話如果只停留于表面,學生的思維也難以深入。教師要引導學生與教材進行對話,對教材進行深度的挖掘,幫助學生理解內涵。教師在教學中不可大包大攬,要為學生提供適當?shù)膸椭?,開展有意義的生本對話。教師讓學生預習教材,完成導學案,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明晰學習目標。在導學案設計前,教師要分析內容與學情,要了解學生的現(xiàn)有認知起點,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通過問題將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教師只有理解、轉化內容,才能活化內容,實現(xiàn)對知識的生成、創(chuàng)造,才能使教學資源更加豐富多樣,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總而言之,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學生、教材進行有效的對話,能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能提高他們的參與度,促進他們的獨立思考、討論交流,使他們的理解更加深入、掌握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