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馬塘鎮(zhèn)潮橋小學 朱 瑋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边@是多么清悠灑脫的名詩佳句,多么恬淡自然的人生情趣。自古以來,中國歷代的文人墨客往往喜歡寄情于山水,在山水田園間充分享受人生的閑適。閑情催生逸致,一篇篇傳世的佳作便隨之誕生?,F(xiàn)代社會,兒童沒有童年,他們成天地看書、寫作業(yè)、看電視、玩電子游戲,伴隨他們的是永遠的心理壓迫和窒息之感,他們不會寫作,不會“說話”,不會與人交流。當教育發(fā)展到讓絕大多數(shù)學生失去愉悅之心,失去人生情趣的境地,那將是令人憂心的。
如何將童年的不羈、自由和奔放嵌入孩子們的生命,讓孩子們既要有兢業(yè)的心思,又要有瀟灑的趣味,不一味地斂束清苦。我們學校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挖掘當?shù)剜l(xiāng)土資源,構建特色鄉(xiāng)土文化,實施鄉(xiāng)土課程教育”的特色發(fā)展之路。讓孩子們了解鄉(xiāng)土、鄉(xiāng)情,在鄉(xiāng)土、鄉(xiāng)情中享受趣味,通過鄉(xiāng)土、鄉(xiāng)情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下面我就以構建“班級風箏文化”為依托,談一談是怎樣提升兒童核心素養(yǎng)的。
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興趣往往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最好的老師。學生學習興趣的產(chǎn)生與否,直接影響到他們學習知識的主動性。一旦產(chǎn)生興趣,學生便能夠主動進行知識的探求,從而積極調動和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性。在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主動挖掘知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因此,在實施“班級風箏文化”課程中,讓孩子們喜歡上風箏,是我們必須完成的首要任務?!皟和W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風鳶放出萬人看,千丈麻繩系竹竿?!边@些散發(fā)著濃濃童真童趣的詩句,深深地感染著學生們。課堂上,通過吟誦詩句,孩子們對風箏產(chǎn)生了興趣,并樂于親近風箏,于是,我布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廣泛收集關于風箏的資料,找找有關風箏的古詩句,搜集名篇佳作中描寫風箏的場面,講講風箏的歷史?!爸袊怨乓詠砭陀蟹棚L箏的活動,追溯起來大概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薄拔抑里L箏是人類最早的飛行工具?!薄拔覀內鐤|地區(qū)的人們喜愛風箏,興盛時幾乎家家都有風箏,小的有蒲扇大小的菱形簡易風箏,大的有高達丈余的串聯(lián)風箏和大板鷂等。”……這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就是要激起孩子們參與后續(xù)活動的熱情。由詩性激發(fā)熱情,由當?shù)刭Y源點燃靈感,再通過搜集資料的過程,使孩子們對制作風箏充滿了熱切的盼望和期待。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們都在更新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以提高教學效果。實踐證明,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在合作學習中,學生能夠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潛能,進行主動探究學習,學生們所在的學習氛圍是互幫互助的,能夠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在實施“班級風箏文化”課程中,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我要求所有的風箏必須由自己或同學合作完成,確實有困難的才可以請教老師和家長。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有的學生先找來了自己最喜歡的圖案樣本,仔仔細細地畫出了自己最滿意的圖案,然后上網(wǎng)查資料、找老師,尋求最佳的制作方法;有的學生親自到蘆葦叢、雜貨鋪等各處搜集各種制作風箏需要的材料;有的學生,尋找同學、家人,甚至是熟悉的民間藝人作為合作對象……總之,為制作出自己最滿意的作品,大家都絞盡腦汁、花盡心思。這個忙碌的過程是充實的,是沒有壓迫感的。在這個過程中,留給孩子自由創(chuàng)作的空間,不僅傳承運用了傳統(tǒng)的方法,又巧妙加入了現(xiàn)代技術,不僅提升了孩子們的審美情趣,也更加凸顯了孩子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在這里,學生的成長遠比沉迷于書本和作業(yè)要高出許多。
通過合作,讓不同素質的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取長補短,不僅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開拓了他們的思維生長力,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更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集體榮譽感,有效落實教育的全面性。
人有個性才會有創(chuàng)造?!皞€性”是創(chuàng)造的基礎,創(chuàng)造過程就蘊含在個性的展現(xiàn)過程中。而一個人的口頭表達能力就是其個性化特征的載體,學生表達自己獨特的思想,便是學生個性語言的體現(xiàn)。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思想,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勇于嘗試的個性,也會使學生在個性語言的發(fā)展中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
制作風箏是一件復雜但有意義的事情,說一說自己制作的過程和感受更是一件痛快的事情。于是,圍繞“介紹我的風箏”為主題的口語交際開始了。有了制作風箏的豐富體驗,再來說一說風箏制作就比較容易了。大家介紹得繪聲繪色,談起自己的得意之處更是滔滔不絕。在這個世界里,即使制作得失敗也是一種快樂。在他們的發(fā)言中,我趁勢引導,引導他們從自己的視角通過觀察和思考,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他們眼中制作風箏的美妙與神奇?!拔乙悄芟裎抑谱鞯娘L箏一樣,翱翔于藍天那該多美好啊!”“我在風箏上寫下了我的理想,希望我的‘理想’能飛得更高更遠!”“我制作的風箏是一只大雁,它承載了我純真而美好的愿望!”“我要讓‘魚兒’也可以飛上藍天,看到更白的云、更綠的草、更美的花兒?!薄@些屬于兒童的獨特思維和想象讓我沉醉。從孩子們的描述中,我知道了:制作風箏,制作的不僅是技巧,更是體驗和情感。只要用心參與,不管成敗都是動人的。
童心悠悠,孩子們的心早已飛到了藍天之外,隨后進行的放風箏比賽,令孩子們盡情地享受著自由與快樂。這一幕幕天真無邪的童趣畫面,充滿想象和誘惑!借助這些童趣,拓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融入學生的習作,對學生多維的想象藝術的提升不失為一個好素材。于是,我巧妙地利用合適的時機要求他們將參與過程中最難忘的經(jīng)歷寫下來。孩子們馳騁自己的想象力,把自己感受到、想到的用筆記錄下來,個個興致盎然,文思泉涌,完成得特別快,也特別精彩。“看,那只‘大蝴蝶’也許想展示自己的美麗,正翩翩起舞呢!”“那邊的‘孫悟空’也許發(fā)現(xiàn)了不遠處的‘蜈蚣’小妖,正奮力追趕呢!”“就在眼前,一只離隊的‘大雁’,似乎正迷失方向,跌跌撞撞呢!”……他們在作文中盡情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放飛自己的心靈,寫出了一篇篇富有兒童情趣的習作。這正是因為孩子們置身于大自然的生活情境中,徜徉在靈動生活化的創(chuàng)作氛圍中,如此親切地與生活資源親密接觸,孩子們的思維才會如此靈動飄飛、妙語連珠。
每個人生命的高度首先體現(xiàn)并取決于童年。孩提時光,他們喜歡自然,親近自然,享受趣味。鄉(xiāng)土教育就是回歸自然,它與語文課堂教學結合,契合了孩子享受趣味、言語表達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本能,順應了兒童學習的本能,喚醒了孩子的童真、童言、童趣。鄉(xiāng)土教育是一種精神釋放,是一種自由的活動,是以兒童生命特有的激情與想象創(chuàng)造出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狀態(tài)。經(jīng)過一系列風箏文化的熏陶,投身于鄉(xiāng)土教育生活的流動,兒童的生命活力才得以宣泄,生命容量才得以豐展,生命質量才得以提升,生命潛能才得以開發(fā)。
雙腳親吻大地,大地便擁抱你。赤足走大地,這是上天賜予人類的最簡單卻最珍貴、最獨特的體驗,相信我們的鄉(xiāng)土教育就是一種赤足走大地的教育活動,它將會溫暖兒童的心靈,提升兒童的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