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許多老師的公開課,幾乎都能看到授課教師領著學生探究字理的環(huán)節(jié)。出示古漢字,探究字理,一時間成了語文教學的流行趨勢。但是,有沒有必要探究字理,什么時機探究字理,是否只是教師的個人行為,完全由教師個人好惡決定??磥?,我們有必要對字理在語文教學中的意義做一番探究。筆者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結合其他老師的教學設計,尤其是根據(jù)廣西特級教師黃亢美先生的研究,對字理在糾正錯別字,幫助體會感情等方面提出以下拙見。還望大家方正。
一、 字理可以幫助糾正錯別字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字相當浩繁,僅小學階段需要掌握的漢字就有3000多個。這對每一個學生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負擔。加之,漢字中字形相近、相似的不少。個別漢字對筆畫長短、方向的要求又很嚴格,所以寫錯字寫別字的現(xiàn)象很常見。
學生之所以寫錯別字,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辨得清,沒有鬧得明。辨得清是分辨清楚漢字的細微差別,觀察清楚漢字的細部。鬧得明,是弄明白漢字的字形與字義之間的聯(lián)系是什么。尤其是后者,一直是識字教學的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一直以來,老師在課堂上都缺乏對生字字理系統(tǒng)的教授,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更大程度只停留在機械識記的層面。所以,寫錯寫別的情況很普遍。糾正錯別字也成了語文老師長期的任務。筆者以為,識字中引入字理,構建字形與字義的有機聯(lián)系,變機械識記為意義識記,在糾正錯別字中具有積極的意義。
所謂字理,簡單講就是漢字何以寫成這樣,而不是寫成那樣的道理。掌握了字理,就是建立了漢字的字形與字義之間的聯(lián)系。運用字理幫助學生糾正錯字在小學階段尤顯重要。舉個例子來說,“卒”字很多孩子都寫錯。孩子們在寫這個字的時候總是把最后一“|”向上伸得太長,寫成一個錯字。一般老師糾正的方法是反復強調(diào)“|”不要向上伸得太長??墒俏覀儠l(fā)現(xiàn),盡管強調(diào)多次,但學生還是會寫錯。問題出在哪呢?問題就出在學生對“卒”字之所以要寫成這樣的字理不理解。不理解字理,對字形的記憶就只是機械識記。
我們假定,在學生第一次接觸這個字的時候,就讓學生明白這個字的字理,也即是它的字形何以為這樣而不是那樣,建立起了字形與字義間的聯(lián)系。那么,學生對字形的識記就由機械的識記轉(zhuǎn)變成了意義識記,情況就大不同了。筆者曾在自己所在的學校做了一個調(diào)查。學校共42位語文教師,其中教學“卒”字時引入字理,分析最后的一筆“|”為什么不要寫太長的——沒有。隨便抽查了一個班級,共50名學生,寫錯“卒”字的19名。這十九名學生都不知道這一豎為什么不能寫這么長,其他寫對的同學也不知道。選取一個實驗對比班級,教學“卒”時引入字理,讓學生明白“|”為什么不能寫得太上,過三天再讓學生寫這個字,只有5個同學寫錯。
就以這個“卒”字為例,教學時我們引入以下內(nèi)容:“卒”,甲骨文里寫作 ,意義是在“衣”上加一個標記,表示穿這種衣服的人。本義:古代供隸役穿的一種衣服。衣上著有標記,以區(qū)別于常人。從這個意義可知,“卒”下邊的一橫是符號,標志,標志穿這類衣服的人與其他人的區(qū)別?!皘”指衣服上的管束的帶子,這個帶子是在衣服的下擺上的,不是從領口那飄下來的,所以這一豎不能伸得太高。學生鬧明白了這一橫一豎具有的意義,就將這個字的字形跟字義建立了聯(lián)系。寫錯的幾率就會降低。
再舉一個例子,“初”字。很多同學會把左邊的“衤”寫成“礻”。為什么會這樣寫,原因是他們根本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寫。這個字“長”成這樣的原因是什么,他們不知道。即使寫錯了,老師反復強調(diào)的是這里應該寫成怎樣,而不是為什么寫成這樣。如果,我們在學生第一次接觸這個字的時候,就講清楚左邊的“衤”和右邊的“刀”分別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關系,那么學生明白了字理,知其所以然。
教學這些易錯字,尤其在學生第一次接觸這些字的時候,就要讓學生知曉這個字的字理,明白字形跟字義之間的聯(lián)系,而不是機械的識記字形。第一次就寫正確,而不是以后花很大的力氣去糾正。
二、字理可以更深入體會感情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一個詞語一般除了詞的本義外,還衍生出了詞語的比喻義、引申義等多個義項。有些詞語,我們今天只知道它的比喻義和引申義,如果我們教學中引入詞語的本義,對比喻義和引申義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入。同樣,有些詞語我們知道的是本意,引入引申義和比喻義后,我們對語言的理解也會更透徹。四年級上冊《走月亮》一文,“喲,卵石間有多少可愛的小水塘啊,每個小水塘都抱著一個月亮!”理解這句話,尤其是理解其中的“抱”字,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理解“景美情濃”。按照教學用書的要求,是要讓學生體會本句運用的擬人手法,產(chǎn)生“水塘映月”的畫面,傳達溫暖的感情。通常,孩子們能理解到這個句子使用了擬人手法的層面。但使用了擬人手法,怎么就表達了溫暖的親情,理解起來就有困難。老師只要領著學生探究一下“抱”字的字理,問題就可以得到輕松的解決了。探究“抱”的本義可以知道是“用手或手臂圍住。”“抱”,懷也。《說文》袌,俗作抱。我們要特別引導學生注意《說文》中對抱的解釋:“抱,懷也?!笨梢?,“抱”不僅僅是個形狀——兩手環(huán)抱起來的形狀;也是《走月亮》中水塘的形狀,像兩手環(huán)抱的形狀?!氨А边€有溫度,懷也。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思考,什么時候母親才將孩子摟在懷里?幼小時,需要保護時,受委屈時,寒冷時,難道這不是感情嗎?這不讓人體會到溫暖嗎?這不產(chǎn)生一種溫馨的畫面嗎?再者,“抱”最初寫成“袌”,多么傳神的母親撩開衣服“抱”住幼小嬰兒的形象??!此時的“抱”就不僅僅是一個動作了,更是溫暖,是親情了。
像這樣,通過分析字理,幫助理解感情的詞語還很多,比如《桂花雨》中的“浸”字;《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中的姹紫嫣紅中的“姹”“嫣”等都可以帶領學生探究字理,更進一步的體會感情。
誠然,字理在語文教學中的意義非常深遠。限于水平筆者只能提出以上淺見,希望能有更多方家提出深刻的見解,以解語文教學之惑。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qū)石巖街道上屋小學? 陳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