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媛芳
(余姚市人民醫(yī)院 浙江 余姚 315400)
腦出血屬于腦血管性疾病,臨床上較為常見。由于腦出血患者起病較急,需要及時接受對癥治療,所以臨床診斷中更需要提高診斷準確度[1]。臨床上對腦出血患者的檢查一般通過CT 掃描方式,CT 掃描能夠獲取患者顱內(nèi)影像學資料,其圖像的分辨率高、清晰且不具有偽影,能夠提供給患者臨床治療較為明確的參考資料。但CT 掃描也具有一定不足,其產(chǎn)生一定的輻射影響,給患者健康水平形成影響[2]。為有效獲取腦出血患者影像學資料并減低輻射劑量影響,本文以我院40 例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低劑量CT 掃描的方式進行應(yīng)用效果及價值分析,詳細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01 月至2019 年01 月入院檢查的腦出血患者40 例,以傳統(tǒng)劑量CT 掃描與低劑量CT 掃描分別為患者進行檢查。其中,男性患者23 例,女性患者17 例,患者年齡組成48 ~82 歲,平均年齡(63.4±4.3)歲?;颊呒{入標準:①患者與我院診斷并確認為腦出血;②患者自愿接受常規(guī)CT 掃描與低劑量CT 掃描兩種診斷措施;③患者對本次研究內(nèi)容明確,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獲得家屬同意;④患者未合并較嚴重的臟器疾病,如腎功能衰竭等。
全部腦出血患者皆接受常規(guī)CT 掃描檢查與低劑量CT掃描檢查。在常規(guī)CT 掃描檢查中,管電壓確定為130kv,管電流確定為240mAs。低劑量CT 掃描檢查中,管電壓確定為130kv,管電流選擇自動控制方式?;颊逤T 掃描基線為聽眥線,由下至上掃描至頭頂部[3]。
在患者接受兩種CT 掃描方式后獲得影像學資料與圖像,由我院CT 診斷科的全部醫(yī)師進行影像學圖像的診斷,根據(jù)影像學圖像的清晰度、分辨率、對比度、偽影情況、病灶、腦室系統(tǒng)觀察結(jié)果等,將影像學圖像分為不同等級。
以兩組影像學圖像在專家診斷后的分級結(jié)果進行比較,以分三個等級為宜,包括:較好、一般、差。影像學圖像清晰度較高、分辨率較高、對比度較好、無偽影情況、病灶清楚、腦室系統(tǒng)清楚表示為較好;影像學圖像清晰度差、分辨率差、對比度差、有偽影情況、病灶不清楚、腦室系統(tǒng)不清楚表示為差;其余情況表示為一般,包括專家診斷分歧爭議,某部分參數(shù)不符合整體標準等[4]。
另外,獲取兩組診斷模式下的CT 容積劑量指數(shù),進行平均數(shù)分析。
患者的兩組影像學資料在比較中,CT 容積劑量指數(shù)、分級結(jié)果皆需要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與統(tǒng)計,以統(tǒng)計學結(jié)果P<0.05 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常規(guī)CT 掃描組在影像圖分級中,表示為較好的有36組,表示為一般的有4 組,無較差級別圖像資料。低劑量CT 掃描組中,影像圖分級表示為較好的有36 組,表示為一般的有4 組,無較差級別圖像資料。根據(jù)兩組影像學資料的比較,確定在同一腦出血患者的影像學圖像分級結(jié)果上具有一致性。
CT 容積劑量指數(shù)表示,常規(guī)CT 掃描檢查組的輻射劑量平均為45.89mGy,而低劑量CT 掃描中輻射劑量平均為37.34mGy,低劑量CT 掃描的平均輻射劑量明顯降低,數(shù)據(jù)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腦出血是顱內(nèi)血管破裂的一種臨床疾病,由于其不具有外傷實質(zhì)性,所以需要通過影像學檢查的方式,獲取患者顱內(nèi)影像,才能夠判斷患者傷情情況,給出較為針對性的治療方案[2]。臨床上以CT 掃描檢查的方式獲取患者的腦部影像學資料,形成對患者顱內(nèi)出血情況的診斷,為有效降低CT 掃描檢查時對患者形成的輻射影響,在CT 掃描檢查措施上還需要進行優(yōu)化。本次研究實驗證明,以低劑量CT 掃描檢查方式獲取的影像學圖像具有較好清晰度、分辨率高、無偽影、對比度較好,對腦出血患者病灶情況與腦室系統(tǒng)出血情況能夠較好體現(xiàn),在影像學圖像上與常規(guī)CT 掃描的分級結(jié)果相同,影像學圖像具有一致性,且低劑量CT 掃描檢查在輻射劑量上明顯較常規(guī)CT 掃描低,這都說明低劑量CT 掃描具有良好的應(yīng)用價值。
總的來說,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診斷中,采用低劑量CT掃描能夠形成與常規(guī)CT 掃描相似的影像學圖像,且能夠降低對患者形成的輻射影響,所以臨床上可采用低劑量CT 掃描方式,為腦出血患者臨床治療提供影像學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