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程開甲小學 周 麗
語文教學說到底就是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教師通過對課堂教學整體狀態(tài)的把握,在預測的基礎上引領學生進行豐富的動態(tài)生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解讀文本,把握學情,彰顯出自身點撥與引領的導讀效能,在激活學生思維、豐富學生體驗的基礎上,不斷強化課堂教學中的動態(tài)生成效果。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學中的目標確立、內容研制、策略遴選都應該以學生的具體學情為基礎,在學生內在認知的基礎上展開。因此,對學生動態(tài)生成的關注,就應該充分考量學生內在的原始需求和基礎的認知經驗儲備,將教學的著力點作用于學生的認知經驗,有效激發(fā)學生在課堂中的思維意識。
比如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上冊預測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這篇課文教師所設立的教學重點就是依托單元的語文要素,引領學生對課文的故事情節(jié)進行廣泛而深入的預測。怎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中形成廣泛的預測策略呢?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充分關注在學習前一篇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所形成的預測經驗,緊扣課題進行預測,緊扣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預測,緊扣教材當中的插圖進行預測。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再結合這篇課文故事的特點,從中發(fā)現(xiàn)可以從生活經驗的角度進行預測,這樣不僅完成了這篇課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同時也豐富了自身的預測方法,達成了應有的教學效果。
閱讀教學說到底就是教師和學生圍繞著文本展開深入對話的過程,因此教師在充分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不能忘卻教師在課堂中應有的點撥和引導功能。
比如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古詩三首》中編選了《望天門山》和《望洞庭》這兩首詩,由于都是描寫祖國大好河山,再加上都以望字切入,教師在教學這兩首詩時就可以從整體上以關注統(tǒng)整的方式展開教學。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深入到這兩首詩寫作方法,教師則充分發(fā)揮自身導讀和點撥的效能,引導學生先從這兩首詩所描寫的景物特點入手:《望天門山》重在表現(xiàn)景點的雄偉壯觀,而《望洞庭》則重在表現(xiàn)景物的優(yōu)美寧靜,不同的特點風格,作者所采用的寫作方法相同嗎?這一問題的引領與點撥,將學生的思維迅速從文本的內容轉向了寫作層面,他們紛紛發(fā)現(xiàn)為了展現(xiàn)雄偉壯觀的特點,詩人李白著重運用動詞來展現(xiàn)特點,《望洞庭》的詩人劉禹錫為了展現(xiàn)洞庭湖的優(yōu)美寧靜,著重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景色的特點躍然紙上。
學生之所以能夠形成從內容向寫作層面的過渡,教師所設立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發(fā)生了巨大的質變,從而使其將文本的探究引向了新的層面,形成了豐富的動態(tài)生成。
2011 版《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語文教學要組織學生展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中自主學習是落實合作、探究學習的基礎,只有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在課堂當中得到真正的落實,他們的思維才能真正釋放,動態(tài)生成的資源才越加豐富而立體。
比如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下冊《春晚》這首詩,就刻畫了一位調皮可愛的兒童形象。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感知詩歌語言的表達效果,充分地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緊扣詩句當中“橫牛背、信口吹”等關鍵性的詞語,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在這樣的狀態(tài)中,學生則紛紛與自身的生活進行聯(lián)系,想象自己曾經在生活中調皮玩耍的場景,不斷豐富和細化牧童“橫牛背、信口吹”的畫面,使得原本簡潔的詩句變成了豐富的細節(jié)化的語言描寫,讓學生的內在認知變成了豐富的動態(tài)生成資源,從而強化了對詩歌中牧童形象的體驗。
在自主性學習的基礎上,教師要積極構建小組之間的相互合作,運用學生內在的不同智慧,相互激發(fā),喚醒學生的內在思維,從而衍生出更為豐富的動態(tài)生成。
以教學統(tǒng)編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的《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為例,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感受爬山虎腳的特點,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利用文本描寫爬山虎腳外形的語句,繪制成為一幅圖片。在這一過程當中,孩子們有的關注文本的細節(jié)描寫,有的關注作者的寫作順序,有的拿起畫筆將文字轉化為圖畫。不同的學生分別承擔起了不同的任務,也彰顯出了自己的不同特長,他們對文本語段中關鍵詞語的捕捉與理解,為繪制圖片提供了有效的支撐。
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再組織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爬山虎腳的特點,他們就能合理地運用文本的語言信息。
真正高效的課堂不應該是教師將自己所有的認知全部灌輸給學生,也不應該是學生在原始認知的狀態(tài)中原地踏步,而應該在教師引領和學生的相互促動之下,形成全新的認知,真正將動態(tài)生成作為課堂教學的常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