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天奇 (江蘇南通市實驗小學)
童話,可讀性強,具有敘事性特點,寓意深刻而充滿趣味,學生可以從童話閱讀中感悟其哲理。在童話教學中,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傾聽中接受語言和聲音的刺激,把握童話故事的敘事線索,增進對童話內(nèi)容的多維描繪,獲得良好的認知體驗與情感。
小學階段的新教材在文本類型編排上,加大了童話數(shù)量,教材中童話文本近40 篇,除安排于各單元外,還在中低段設置多個童話單元。這種編排結構顯示出對童話文體更加重視。同時,童話本身,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編選,要契合每個學段學生的心智特點。如低年級階段教材中,以知識性、科普性為主,并融入趣味性、敘事性童話,在篇幅上,故事短小,人物個性簡單。進入中年級階段,教材中童話文體難度有所增加,如情節(jié)更加起伏、復雜,人物形象多樣。進入高年級,童話以長篇節(jié)選為主,閱讀難度也逐漸提升。圍繞語文要素來看,童話單元主題與識字、閱讀、詞句、篇章學習緊密關聯(lián)。如低年級教材中,童話教學更加傾向于識字訓練,通過搭設童話語境,便于學生更好的認識生字。同時,在朗讀方面,以分角色朗讀為主,體現(xiàn)對童話人物角色的變化,幫助學生理解童話情節(jié)。如在《咕咚》一文中,為什么動物要跟兔子跑?啟發(fā)學生對童話情節(jié)的思考。在二年級教材中,加大了對詞句的學習,通過對童話中相關詞句的提煉,來把握故事內(nèi)涵。如《蜘蛛開店》一文中從“河馬”“長頸鹿”“蜈蚣”三個詞語中,讓學生感知童話的趣味。中段童話教學,要突出對學生想象力的啟發(fā),延伸復述童話、續(xù)編童話內(nèi)容。在閱讀《寶葫蘆的秘密》一文時,指導學生把握人物形象。在高年級,童話教學要側重于對人物關系、故事結構、閱讀感受的指導,提高學生綜合閱讀能力。從整體上來梳理童話文本,指導學生運用不同方法、策略來認識童話文體,把握童話文本的內(nèi)在規(guī)律,促進學生言語素養(yǎng)的發(fā)展。因此,要確立童話教學的語用目標,鼓勵學生從童話朗讀中,關注口語化訓練,適應童話的口述語氣,從傾聽和傳播中領悟童話的哲理與內(nèi)涵。
在中低段童話教材中,教師的范讀是重要形式,通過范讀,讓學生了解和認識童話知識,學習和體驗閱讀方法。但很多教師忽視教師范讀,認為應該多由學生進行朗讀,以增強學生閱讀能力。事實上,對文字的認識、理解,閱讀是有效的方式。但對于中低段學生,識字量少,對字形、字音、字義把握不清晰。教師的范讀,為學生提供了難得的傾聽機會,也讓學生能夠將文字轉換為語音,從聽覺參與中獲得深刻理解。一方面,教師通過范讀童話,學生可以在傾聽中展開想象,增進角色代入感,以角色親歷的方式,感受童話內(nèi)容。如在《小蝌蚪找媽媽》一文的教學中,教師范讀,學生們以“小蝌蚪”的角色,跟著老師去找“媽媽”。在范讀《狐貍分奶酪》一文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狐貍負責給熊哥哥、熊弟弟分奶酪,它是怎么分的?我們一起為熊兄弟評評理。教師的范讀引領,不僅僅是朗讀者,更重要的是傳播者。通過對童話情節(jié)、故事的說明,激發(fā)學生的傾聽期待,也抓住學生的閱讀注意力。特別是教師通過融入自己對童話的理解或看法,讓童話閱讀更有童趣,更能促進學生去主動傾聽。傾聽,其目標在于理解童話內(nèi)容,從傾聽中去分辨童話人物、故事情節(jié)等。如在范讀《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一文時,文中出現(xiàn)了很多詞語,如“果醬面包”“小鳥的尿布”“繩子”“風箏”等。這些詞匯在朗讀時,教師可以通過重音、延長音等方式,給予專門的強調和說明,或者通過不同的語氣、手勢來進行強化,讓學生在傾聽時,能夠準確辨析其意義。在教師范讀《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時,教師可以通過情境渲染的方式,在篇頭部分,將語速放慢,將語氣放緩?!袄衔菀呀?jīng)活了一百多歲了……很久很久沒人住了”,瞬間為學生營造童趣的氛圍。另外,根據(jù)童話人物、故事發(fā)展脈絡,讓學生在傾聽中辨析內(nèi)在邏輯關系。如在范讀《小毛蟲》一文時,教師在范讀過程中,可以通過道具的展示,將“小毛蟲”的不同時期的變化形態(tài)進行展示出來,讓學生從傾聽中把握故事脈絡。在范讀《海的女兒》一文時,教師可以利用板書形式,將故事結構呈現(xiàn)出來,幫助學生整體把握。在范讀《牛肚子里的旅行》一文時,教師可以設置停頓,請學生猜測或推斷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讓童話教學更具幽默性。
童話,作為兒童文學,更加強調對讀者思想、情感的渲染與內(nèi)化。每一篇童話,其所搭建的文學世界,讓學生在傾聽中,通過主動思考在頭腦中建構童話故事。也就是說,童話本身是“傳播體”,教師的范讀,為學生提供了傾聽和欣賞的契機,學生在傾聽中,觸發(fā)自我情感,并對童話內(nèi)容進行品鑒和評價。童話的呈現(xiàn),多由想象力來構建。在童話世界,人物的出鏡、人與人的關系,構成獨特的想象空間。在教師范讀《紙船和風箏》一文時,松鼠生活在山頂,而小熊生活在山腳,兩個人物所構成的童話世界,為學生提供了想象空間。接著,紙船順著河流,漂到了小熊的家,而風箏在天空飄啊飄,飄到了松鼠的家。一個“漂”與另一個“飄”,字不同,義不同,所存在的空間也不同。同樣,在范讀《寶葫蘆的秘密》一文時,寶葫蘆,既存在于奶奶的故事中,又存在于王堡的生活里,兩個不同的時空,為學生探究寶葫蘆的秘密提供了無限想象空間。童話教學,離不開對童話人物的解讀。童話中,人物的個性往往是獨特的,在語言表現(xiàn)上,以夸張、比喻、擬人等手法,讓人物個性更鮮明。在范讀《不會叫的狗》一文時,這只狗,“不會叫”是其特點。整個故事,都是圍繞“不會叫”展開。因為“不會叫”,所以……但是……于是……接著,對于這只狗,它會學很多種叫聲。為什么要說它“不會叫”呢?最后,對于狗,必須得“汪汪汪”叫嗎?能否有其他叫法?請學生思考,重新構建一個故事結局。童話教學,要激活學生對童話人物的思考與想象,讓學生從童話中體會其藝術特色。童話中的言語表達,多以敘述方式來展開故事。當然,對于不同的修辭手法,如夸張、擬人、重復、對比等,也是童話語言的特色。在范讀《海的女兒》一文時,對于結尾部分,王子的幸福與小人魚的痛苦,兩者在言語表達上是不同的,在朗讀時,要把握各自的語氣特點。還有,對于人魚姐姐與小人魚的對話,也要從語氣上進行區(qū)分,便于學生從傾聽中獲得不同的情感,提高學生童話文本的鑒賞能力。另外,在傾聽“傳播體”過程中,教師還要結合童話內(nèi)容,展開師生對話,引領學生從傾聽中談談自己的感受,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傾聽童話,要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鼓勵學生從傾聽中對童話人物、情節(jié)、故事進行評價。如在范讀《一塊奶酪》一文時,對于螞蟻隊長的心理活動,請學生思考,它對奶酪有何想法?是不是也想偷吃奶酪?最終它克制了自己。如何評價它?讓學生在交流中獲得童話的深刻體認。
童話文體的學習,其最終目標在于傳播文化。教師帶領學生讀童話,還要讓學生自己去講童話,從講童話中體會和辨析童話的藝術魅力。教師在童話教學中,要結合需要,鼓勵學生講童話給同學聽,講童話給家人聽,從講童話到傳播童話,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理解童話,來表達童話,去還原童話故事。在朗讀童話時,學生既是朗讀者,又是接受者,還是傳播者。對童話的朗讀,讓學生從聽與讀中,感知童話內(nèi)容,為傳播童話創(chuàng)造基礎。如在低段,開展分角色朗讀童話,在課堂上扮演童話情景劇,讓學生從人物角色、言語對話中,體會鮮活的童話故事。通過聆聽《小馬過河》一文,教師結合插圖,為學生創(chuàng)設復述童話情境,引領學生回憶文本,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故事,從講故事中促進語言的吸收。同樣,在學習《巨人的花園》一文后,教師將文本分為四段,對各段提煉主旨內(nèi)容,搭建復述框架,便于學生運用自己的話來對故事進行復述。在復述中,要把握語言的個性,講究語速的調節(jié),以適度口語化方式,對童話文本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提升學生言語表達力。講童話,增進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長間的溝通。在教學《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一文中,人物對話較多,在復述童話時,就需要學生能夠靈活轉換語言,讓童話故事更有吸引力。在講《漏》一文時,該文言語具有跳躍性,在進行講解時,學生可以適度增加自己的語言,以確保故事講解更流暢。另外,針對講童話,不同學段要分類對待。對低年級學生,在講解童話時,要體現(xiàn)口語化表達;對中高年級學生,童話講解要逐漸走向書面化表達。對童話的講解,還要鼓勵學生融入自己的想象與理解,促進學生言語能力生成。對童話故事的發(fā)展,對結局的設定,都可以讓學生自己去重構。如在講《我變成了一棵樹》一文時,可以讓學生自主創(chuàng)作,重新構思故事?!澳阆胱兂墒裁矗孔兂珊蟀l(fā)生了什么奇妙的事?”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去創(chuàng)編新故事。教師要有意發(fā)散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夠圍繞童話展開多維化表達。
總之,童話教學,要注重對童話的范讀,鼓勵學生去傾聽童話,去思考童話,去感悟童話,去傳播童話。童話契合了小學生心智發(fā)展規(guī)律,也為學生暢游童話世界創(chuàng)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