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浩
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式提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會議第一次明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內容為“5G、人工智能、工業(yè)互聯網、物聯網”。2020年6月,中央再次提出要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趨勢,加快推進“新基建”與“媒體融合”等工作。應該說“新基建”的提出與落地將深刻改變人們的媒體消費方式,包括改變用戶的閱讀方式和獲得信息的方式,教育新媒體在“新基建”的浪潮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本文在分析“新基建”戰(zhàn)略內涵和實施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教育新媒體的應對策略,旨在為數字經濟時代下教育新媒體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參考。
“新基建”基于第四次工業(yè)革命時期,科技發(fā)展進入人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時代,5G、大數據、云計算、區(qū)塊鏈等技術的不斷成熟與應用,造成了全球科技與經濟格局的巨大變化,各國都將在這新一輪的產業(yè)變局中,全力爭取新的位置。我國經濟發(fā)展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要保持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就必須以新技術帶動新產業(yè)、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為經濟發(fā)展注入新動能,實現高質量發(fā)展。
正如中國科學院科技戰(zhàn)略咨詢研究院潘教峰院長指出,“傳統(tǒng)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指‘鐵公機’,主要指鐵路、公路、機場、港口、水利設施等建設項目,在我國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新基建”則主要指以5G、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yè)互聯網、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本質上是信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
“新基建”內涵包括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為基礎層面,在這個層面上,5G、AI、大數據、算法、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了一個全新的底層數字基礎設施;第二層面為公共服務層面,是在第一層面技術加持升級后的更加智能、更為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體系,譬如智慧城市、智能工程、智慧校園等;第三個層面為產業(yè)應用層面,指將“新基建”帶來的先進智能科技與產業(yè)發(fā)展深度整合,充分發(fā)揮“新基建”設施的強大支撐作用,推動傳統(tǒng)產業(yè)的智能化變革。
“新基建”在服務產業(yè)發(fā)展上,預期將在以下三個方面產生的巨大影響,分別是:技術上的變化由“互聯網+”變成“智能+”;社會生存方式的變化,對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影響和改變,包括信息的獲取方式,工作的處理方式;產業(yè)價值上的變化,數據和算法將成為服務產業(yè)的核心資產。
基于新技術加持下的媒體融合將不僅是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之間的融合,更是新媒體與新媒體、新媒體與電視媒體,與廣播電臺、直播平臺等之間的融合。同時,甘險峰認為,融合不僅是媒體之間的融合,也是媒體與各行業(yè)的融合。包括新媒體與教育、消費、游戲、技術等各行業(yè)的融合。新媒體將朝著資訊數據更多、服務功能更全、傳播能力更強、覆蓋面更廣、使用更加便捷的方向快速發(fā)展。平臺化依然是媒體運營的主要趨勢。在若干個大平臺的基礎上,分出多個分枝平臺,再往下是更多的小平臺。平臺之間已經不是相互獨立的關系,而是相互連通,互為支撐,共同構建成了一個完整的媒體生態(tài)系統(tǒng)。同時,單一形式或者是有限形式的信息已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而是需要整合音頻、視頻、虛擬場景建模等多元媒體表達技術。在“新基建”背景下,內容生產的主體將越來越多元,生產分工將越來越精細。單一媒體組織不可能掌握內容生產所需要的多種技術要求,包括內容生產所需要的數據、算法、制作、合成、分送等,這需要擁有不同技術和人文優(yōu)勢的新媒體組織的通力合作,特別是上游新媒體組織將不斷對下游的新媒體組織進行融合,尤其是在技術或入口上有優(yōu)勢的一方,使各方成為關聯程度更深,協作關系更密切,甚至是相互隸屬的關系,最終達到大一統(tǒng)的和諧共生狀態(tài)。
算法和大數據是“新基建”戰(zhàn)略的主要技術。喻國明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的本質是一種算法模型。在計算能力、大數據和算法模型等技術要素發(fā)展到相應水平時,新媒體的發(fā)展將進入“人工智能”階段。包括在內容生產上的智能機器人寫作,在內容分發(fā)上的個性化算法推送,在內容變現上的智能收費等。此外,在5G和物聯網技術的加持下,任何物體都可以轉換為數據,成為可以被轉換、儲存和計算的對象。并在這個前提下聯入物聯網中,成為各種各樣的被利用和監(jiān)控的媒介。從媒體當前的演化趨勢來看,人體將最終成為傳播上的終結點,指令信息從人體發(fā)出,服務信息從四面八方回歸到人體,與人合為一體的,可任意移動的佩戴式媒介將成為今后一段時期媒體演變的主趨勢。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跨越式提高,媒體對用戶生活的介入程度將大幅提高。媒體功能將從以往單純的傳播功能,衍生出服務功能、指導功能。以往的傳統(tǒng)媒體主要依靠發(fā)行和廣告兩塊收入,媒體并不能深度介入到用戶的日常生活中,也無法通過滿足用戶更多需求來創(chuàng)造額外收入。但在“新基建”技術的加持下,掌握科技話語權的新媒體將擁有足夠的能力,深度挖掘客戶的信息需求情況,有針對性地推出深層次的信息化產品,并通過精準的傳播渠道傳遞給用戶,實時滿足用戶的多種需求。特別是在研究和滿足用戶的“娛點、癢點、痛點、穴點”等四個層面的需求上。其中“娛點”處在用戶的心情層面,“癢點”處在用戶的生活層面,“痛點”處在用戶的生存層面,“穴點”則處于用戶身心的最深層面上,即“生命”層面。娛點和癢點可以吸粉引流,但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在滿足用戶剛性需求,具有強大實用功能的“痛點和穴點”上,而且只有這樣的需求才能撬動用戶最終的付費行為,從而創(chuàng)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在“新基建”背景下,新技術對媒體最主要、最顛覆性的影響有兩點,一是隨著5G、區(qū)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技術等深入運用到媒體運行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媒介將出現“泛媒化”的趨勢。彭蘭認為,在5G技術的推動下,萬物可以被數據化、被監(jiān)測,物與物之間可以實現智能互聯,物與人也可以實現多種方式的互聯。從傳播角度看,“萬物皆媒”的時代將到來。這也意味著一切物體都可能成為媒體所需要的載體,不只手機、電視、電臺、電腦,更不只是紙質報刊。劉慶振也認為,當5G技術賦予越來越多的東西以媒體的屬性后,萬物互聯語境下的所有節(jié)點便都成了媒體,甚至包括汽車、冰箱、桌面、墻壁、玻璃……這也符合科技越進步,分工越精細的規(guī)律。二是傳媒產品將變成細分的數字化內容,用戶都將被視為具有獨特個性的、獨立的產品接受主體。同時,在智媒的技術條件下,新媒體產品的質量也將有一個質的飛躍。媒體產品將融合多種新舊媒體的創(chuàng)作元素,產生多元多維的表達效果,給用戶帶來全視角的,親臨現場的媒體體驗。
5G是“新基建”戰(zhàn)略的核心技術,是互聯網技術迭代發(fā)展的集中體現。5G的典型技術特點就是“以超高可靠低延時通信處理海量通訊數據”。借助5G技術,高清視頻、VR、AR及交互現實都能很好地實現。從媒體傳播的角度來看,技術的升級將帶來媒體傳播維度的“升維”,使媒介的表達從平面空間上升到三維空間,再上升到虛擬空間,最后發(fā)展到多維空間,即現實的空間與虛擬空間的重疊。讓用戶完全沉浸在信息技術創(chuàng)造的立體維度空間中,帶給用戶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受,極大地豐富和提升了傳播效果。
技術的提升有可能會第一次將媒體傳播的信息選擇權、定義權交給用戶。以往的傳播都是經過內容生產者選擇、加工、安排,甚至是被刻意的策劃、導演及編排過的。但現在這些權利都將交還給用戶,特別是現場的選擇、觀察和評價權利重新交回到用戶手中。可以說,用戶人的媒介感觀將在技術的幫助下得到極大的延展,將獲得前所未有的傳播體驗。
“新基建”戰(zhàn)略的提出,是我國遭受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危機,倒逼國家提前按下的轉型升級“快進鍵”。目的就是要加快啟動數字經濟進程,用“新基建”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注入強大的新動能,推動中國的數字經濟時代加速向縱深,向更高層次發(fā)展。特別是“新基建”的主要技術將促使新媒體行業(yè)帶來顛覆性的變革,在這種時代變革之下,教育新媒體應當積極主動順應信息技術的劃時代發(fā)展機遇,依托國家“新基建”戰(zhàn)略的落地實施,以智媒思維引領創(chuàng)新發(fā)展,推動教育新媒體在理念、模式、技術、手段、生產、經營等方面做出深刻變革,加快打造新型主流教育媒體,牢固占據教育信息傳播的制高點。同時,我們也發(fā)現此次新冠疫情一方面?zhèn)鹘y(tǒng)服務業(yè)、制造業(yè)遭遇巨大破壞與沖擊,另一方面一些新行業(yè)、新服務、新應用創(chuàng)造了超常規(guī)跨越式發(fā)展的重大機遇,如電子商務、在線教育、智能媒體、網絡游戲、電子健康服務等行業(yè),均呈現出了快速發(fā)展的態(tài)勢。尤其是在線教育,疫情期間按照教育部的統(tǒng)一部署,在線教育、網課在全國迅速普及。有專家評述,中國教育信息化工作,半年走完了十年的路。在線教育獲得了巨大的發(fā)展。教育新媒體一定要審時度勢,抓住當前由技術引領、疫情倒逼所帶來的重大發(fā)展機遇,充分做好擁抱數字經濟時代的準備。
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育新媒體本質上是“互聯網媒體”,或表達為“互聯網+”,大都由傳統(tǒng)教育報刊或大眾媒體創(chuàng)立,它們的外延包括微信公眾號、博客、APP、中央廚房、紙書等。內涵則是架設了紙媒與互聯網之間的通道,進而借助互聯網具備的強大傳播能力推動了紙媒內容的更大傳播,豐富了傳播手段,提升了傳播能力。特別是傳統(tǒng)教育新媒體借助教育信息化“三通兩平臺”的普及過程,基本完成了第一輪與紙質媒體在呈現形式和傳播渠道上的融合。
在“新基建”背景下,教育新媒體的層級將提升為“智能教育媒體”,表現為“智能+”。它的外延將擴展至構建包含智能學習、交互式學習的新型教育體系。這個體系將是一個立體的綜合教育空間,是基于大數據和算法下的智能在線綜合教育平臺。而它的內涵則是在提供教育資訊的同時,把教育服務覆蓋到了終身學習的全要素、全過程。
本輪教育新媒體在數字經濟背景下所面臨的變革,是由“新基建”所帶來的外部技術力量推動的,具體來說是信息技術的巨大進步來推動的。由于科技進步所引發(fā)的信息生產、加工、儲存、分發(fā)、消費等的全鏈節(jié)變化,這已經不是傳統(tǒng)新媒體工作流程的完善更新,而是在全新的技術環(huán)境之下,一套全新的模式。要接受并適應這種變化,對教育新媒體而言并非是一件易事。首先是教育新媒體已經完成的第一輪融合后仍然保持的封閉性和壟斷性將被強行打破,教育新媒體在傳統(tǒng)媒體融合過程中,信息的生產、分發(fā)、營銷仍是由一家組織來完成,還沒有具備不同組織之間的媒體與媒體、媒體與技術、媒體與營銷之間的跨界合作思維和能力。
人工智能技術是“新基建”核心技術之一。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應用到教學全過程的教育革新活動被稱為“智能化教育”。智能化教育的本質是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學生、教師、家長、學校和教育管理部門,利用技術的力量促進教育質量和個人發(fā)展的全面提升。它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把教師和學生從大量低效重復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有效解決教師時間不足與學生個性化教育需求之間的矛盾。這個過程是一個具體的實踐活動的過程,也需要大量實用性很強的媒介產品和功能來幫助這個實踐過程達到預期的目標。
同時,因為教育新媒體的用戶主要集中在校園之中,只有參與到智能化教育當中,教育新媒體才能最大限度地獲得用戶,得到發(fā)展的基礎。因此,教育新媒體必須按照智能化教育的要求塑造自身特性,增強實用性功能,提供實用性的媒介產品,以此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
綜所上述,由于國家“新基建”戰(zhàn)略的實施,同時因為新冠疫情的倒逼作用,在線教育、新媒體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進程陡然加快,這都為國家按下“新基建”的“快進鍵”創(chuàng)造了強大的社會意愿和客觀條件。教育新媒體只有順應“新基建”的發(fā)展大潮,深入融入和服務教育教學,才能在全新的媒體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找準自身定位,不斷適應新型專業(yè)分工,真正在媒體融合發(fā)展中實現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