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說君臣關(guān)系融洽都會提到劉備和諸葛亮,尤其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讓我們仔細(xì)回味下小說《三國演義》里的經(jīng)典描述——劉備聽了徐庶和水鏡先生的推薦,開始對諸葛亮日思夜想。第一次去訪隆中,與諸葛亮擦肩而過(童子曰:“先生今早少出?!保?第二次去,只見到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和一幫閑散野人;第三次終于見到諸葛亮本人,一番懇求后,劉備把他請下了山。
劉備百折不撓,求賢若渴,經(jīng)受住了諸葛亮的考驗;而諸葛亮從此委身侍奉,至死不渝。這便是“三顧茅廬”的佳話,令人神往。
三顧疑點(diǎn)
但小說畢竟是虛構(gòu)的,在正史里,情節(jié)并沒那么豐富。陳壽的《三國志·諸葛亮傳》對此事的記載很簡單,只有一句話:“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意思是劉備主動去往隆中拜訪諸葛亮,一共去了3次(“凡三往”中“三”為虛數(shù),意為多次,為敘述方便,本文姑且認(rèn)作3次)才見到。而《魏略》的說法大有不同。根據(jù)《魏略》的記載,是諸葛亮主動去樊城拜見劉備的,開始時他只被當(dāng)作一般賓客對待,后來劉備知道諸葛亮“有英略”,才將其奉為上賓。
在兩家各執(zhí)一詞的情況下,南朝宋人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時指出,諸葛亮曾在《出師表》中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弊C據(jù)確鑿,確實是劉備主動去訪隆中,3次才請出了諸葛亮的。
但這種觀點(diǎn)存在兩處疑點(diǎn):一、諸葛亮既有出仕之心,為什么自己不主動投奔劉備?二、當(dāng)
劉備親自去請諸葛亮出山時,為何會有去了3次才見到諸葛亮的情況?
先說疑點(diǎn)一。從君臣關(guān)系來看,劉備雖窮困新野卻為“君”,而諸葛亮雖未出仕也為“臣”,以君主的身份去拜見臣下的情況,自古少之又少,距當(dāng)時最近的還是幾百年前齊桓公見小臣稷的傳說。與諸葛亮同時代的謀臣,如荀彧、郭嘉、賈詡、陳宮、張昭、法正等,哪個不是主動擇木而棲,偏偏只有諸葛亮“搞特殊”,要劉備親自來請,不奇怪嗎?
再說疑點(diǎn)二。關(guān)于去草廬的頻率問題,在《三國演義》里,羅貫中提出了一個“偶然說”,即劉備前兩次無功而返只是一種遺憾的錯過。很顯然,這不過是小說家筆下的一種美好假想。事實上,以諸葛亮后來展現(xiàn)的縝密心思,若他真想早點(diǎn)兒見到劉備,很難想象這種“偶然”會連續(xù)發(fā)生兩次??梢哉f,這只可能是諸
葛亮故意為之,是他刻意制造了前兩次的“偶然”。
至此,兩個疑點(diǎn)合為一:諸葛亮為何要劉備主動、多次前來拜訪?當(dāng)下最為流行的解釋是,這是一種考驗——諸葛亮想要測試劉備的誠意。其一,諸葛亮掌握主動性。謀臣最高的追求是什么?莫過于君主對其言聽計從。諸葛亮如此行事,等于在告訴劉備:是你主動來請我的,日后相隨時若對我所言半理不睬,我盡可一走了之。其二,頻率反映地位。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樂毅”,很露骨地表明了野心——不出仕則罷,要出仕則要“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要達(dá)此目的,必須突顯自己的重要性。一兩次的來訪是不夠的,重要的事情尚且要說3遍,確認(rèn)過眼神又很重要的人,讓他來訪3次怎么了?
樂毅的影響
在南陽躬耕的日子里,諸葛亮最愛干兩件事,一是吟誦《梁父吟》,二是自比于管仲、樂毅。管仲自不用多說,他相齊期間,在內(nèi)以法治國、發(fā)展商業(yè),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最終他輔佐齊桓公成就春秋霸業(yè),是一個令無數(shù)人仰慕的千古名相。而與此同時,諸葛亮又把自己比作另一位戰(zhàn)國名將樂毅,這其中的意味就有些深遠(yuǎn)了。
自司馬遷著《史記》把管仲、晏嬰合為一傳以來,“管晏”就成了后世知識分子追求的最高理想之一。西漢的公孫弘在奏對中“管晏”并稱,谷永在上書中說“執(zhí)管晏之操”;在東漢,班固則有“伊、呂、管、晏之任”的說法……總之,大家一般都習(xí)慣把管仲、晏嬰放在一起,叫作“管晏”,這是一種時代潮流,而創(chuàng)造性地把管仲、樂毅放在一起并作“管樂”的,諸葛亮是自古以來第一人。再者,在三國時代,與諸葛亮同樣傲視天下者、自比管仲者有之,自比樂毅者則無。因為在時人看來,樂毅與管仲不在一個級別,他只是呂布、孟達(dá)之流的選擇,像諸葛亮這樣“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的人,樂毅根本不能與之相匹配。故而,西晉人張輔對此表示不解:“殆將與伊、呂爭儔,豈徒樂毅為伍哉?”從春秋至兩漢,不乏絕世名將,諸葛亮卻如此熱衷于不太“入流”的樂毅,這頗有些傲嬌的“逆潮流”操作,會不會有其深意呢?
其實,如果仔細(xì)研究一下樂毅的生平,就會發(fā)現(xiàn)他身上隱然存在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zhì),而這股獨(dú)特的氣質(zhì),正是年輕的諸葛亮鐘愛他的理由。
樂毅,中山靈壽人,戰(zhàn)國時期燕國名將。他受燕昭王信任,率領(lǐng)五國聯(lián)軍攻打齊國,連下七十余城,幾乎滅齊。后來遭繼任的燕惠王猜忌并臨陣換將,功敗垂成,而他本人也不得不出走趙國。
這個故事一般人都耳熟能詳,而他出走趙國后發(fā)生的事,卻鮮有人知:
燕惠王使騎劫代樂毅為將,騎劫驕傲自大,不久便敗于齊人田單的火牛陣,燕國占領(lǐng)的齊土在一夜之間得而復(fù)失。遭到如此大敗,燕惠王很沒面子,于是放下架子給樂毅寫了一封信,主要意思有兩層:一、我臨陣換將并不是猜忌而是出于一番好意,是你樂毅誤會了我;二、你樂毅出走趙國,對不起先王(燕昭王)的知遇之恩。
按理說,人家是一國之君,能主動給你寫信請你回來,已經(jīng)是君恩浩蕩,換一般人,早就惶恐萬端,感激涕零,被徹底“拿下”了??蓸芬闫珱]有,他在看完燕惠王的一通狡辯后,立刻提筆回了一封信。在回信里,樂毅有理有據(jù)、不卑不亢地數(shù)落了燕惠王的種種不是,也從容坦蕩、情真意切地感激了先王對他的知遇之恩。全信比較長,但讀起來一氣呵成,頗有氣勢,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報遺燕惠王書》。
這封書信,可以說是自古以來第一次正面闡釋君臣二元對立關(guān)系的杰作。錢穆先生在《國史新論》中說:
燕國有樂毅……其《報燕昭王書》(即《報遺燕惠王書》),乃戰(zhàn)國時數(shù)一數(shù)二享高名受傳誦的大文章。不單因其文章好,乃因在其文章中所透露的君臣知遇,出處去就,功名恩怨,他個人所抱持的高風(fēng)亮節(jié),大義凜然,為千古莫能及的人格表現(xiàn)。
重點(diǎn)就在“人格”二字。君臣本是二元關(guān)系,雙方都有獨(dú)立的人格。但在中央集權(quán)的大趨勢下,臣子慢慢演化成了君王的附屬品。古今中外,有多少朝堂冤案僅僅是因為一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造成的呢?可是,樂毅偏偏不,他堅持的是作為臣子的獨(dú)立人格。燕昭王對他有知遇之恩,他便下齊七十余城相報;燕惠王猜忌他并臨陣換將,他就遠(yuǎn)走趙國,不復(fù)愚忠。
諸葛亮應(yīng)該是讀過這封書信的,他能沒有感觸嗎?他舍棄了孫武、白起、李牧、王翦等名將而選擇樂毅,追求的不正是獨(dú)立的人格嗎?
兩個人的成全
說到這里,其實答案已經(jīng)很清晰了。三顧茅廬,看似是年輕氣盛的諸葛亮在故作姿態(tài)、自命不凡,其實何嘗不是他對偶像的某種致敬和對“主公”劉備的暗示:你是否有燕昭王筑黃金臺的那份誠心呢?
歷史給了我們答案,劉備有。
是的,胸懷天下的劉備很討厭毫無作為的隱士。當(dāng)年徐庶向他推薦諸葛亮的時候,他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君與俱來”:你和他一起來我這兒吧,言語中甚有不屑之意。但最后還是他去訪隆中,“凡三往,乃見”,不得不說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結(jié)果。又或者說,劉備可能讀懂了諸葛亮的暗示?
關(guān)于后來的白帝托孤,陳壽評價劉備說:“及其舉國托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逼鋵嵅粌H如此,早在隆中那會兒,當(dāng)27歲的諸葛亮在草廬欣喜地望見劉備第三次上山來的時候,就已經(jīng)注定了秋風(fēng)五丈原的結(jié)局。
(摘自天地出版社《歷史的榮耀:中央帝國的時運(yùn)、鐵血與霸業(yè)》 ?編著:歷史研習(xí)社 ?本文作者:不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