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嬌
摘? ?要: 中國舞蘊含著豐富的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在漢語國際教育的文化教學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中國舞在培養(yǎng)國際學生的合作意識、講好中國故事等方面意義突出,其教學實施有廣闊的市場需求、豐富的資源平臺。國際漢語教師應注重示范指導、成果展演等環(huán)節(jié),在排練要求、安全防護方面予以重視。
關鍵詞: 漢語國際教育? ?中國舞? ?文化教學
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的漢語國際教育事業(yè)正面臨新的發(fā)展形勢和機遇。漢語言與中華文化是漢語國際教育的一體兩面。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國際漢語教師在承擔漢語教學任務、培養(yǎng)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同時,還要開展文化教學,將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推廣開來。當前文化教學在教材編寫、課程安排、課外活動等方面均有體現(xiàn)。如在教材編寫方面,加入文化詞匯和文化知識的學習板塊;在課程安排上,開設相應的文化課程,講授地理、哲學等中華文化知識;在課外活動方面,成立書法、繪畫、剪紙等文藝興趣小組。這些文化教學形式簡單、易操作,教師方便講授,課堂教學趣味性和實踐性增強,促進了國際學生對中華文化的進一步了解。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教學手段注重形式,在情感體驗方面強化不夠,不斷的機械重復練習難以產(chǎn)生情感共鳴,無法使學生長期保持興趣。相比較而言,舞蹈的自我融入性和藝術展示性都很強,是具有代表性的表情藝術,也是具有時空性、綜合性的動態(tài)造型藝術。在強化情感體驗的中華文化藝術教學項目選擇上,中國舞以情景交融和鮮明的民族特色獲得了很多國際漢語教師和學生的喜愛,在文藝教學和展演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具有較大的學術探討價值空間。
一、中國舞簡介
中國舞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與中國古典舞的泛稱,中國舞的萌芽時間可以追溯到遠古神話時期,超出了文獻記載的范圍。民族舞泛指產(chǎn)生并流傳于民間、受民俗文化制約的舞蹈形式,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即興表演風格,以自娛自樂、禱祝神靈為主要目的。古典舞作為比較規(guī)范、程式化較強的舞蹈類別,和戲曲身段動作有著密切關系,在歷史上經(jīng)歷了百戲、清商樂舞、燕樂舞等形式的發(fā)展。由于技術原因,動態(tài)資料基本無法保存。進入當代,在唐滿城、孫穎等舞蹈專家的努力下,古典舞在敦煌壁畫、畫像石等文物圖像的基礎上得以部分還原,觀眾可以從黃豆豆、王亞彬等專家的演出中領略中國古典舞的風采和內(nèi)涵??傮w說來,中國舞具有以下藝術特色。
第一,以情帶舞,以舞傳情。作為一門表情藝術,中國舞可以用多種形式進行表演,水袖舞、長巾舞、劍舞、扇舞、絹舞等。古典舞多具有傳統(tǒng)人文精神內(nèi)涵,民族民間舞多與表現(xiàn)生活相關,抒發(fā)舞者復雜豐富的情感,使觀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進入舞者世界與其靈魂共舞。舞蹈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外化為具體可見的形象,以情帶舞、以舞傳情,進而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古典舞作品《愛蓮說》(王亞彬表演)以宋代周敦頤的文章作為文學意象基礎,舞者模擬蓮花的外在形態(tài),以動作和精氣神表現(xiàn)蓮花的人文道德內(nèi)蘊。再如傣族舞作品《雀之靈》(楊麗萍表演)具有濃郁的地域風情,舞者對孔雀之美進行模擬展示,將觀者帶入純凈的靈性空間。
第二,以和為重,以圓為主。這在中國古典舞中表現(xiàn)得尤其明顯。自古以來,中國社會文化心理都重和。和能為萬物提供精神支持,在古人心中是生命之依托、生存之力量。重和思想深刻影響著民族審美原則與標準,使中國古典藝術朝著沉穩(wěn)、中和的方向發(fā)展,書法、繪畫、音樂、古典舞皆是如此。具體說來,中國古典舞表現(xiàn)出剛柔并濟、內(nèi)外統(tǒng)一、行隨心動等特點,體現(xiàn)出豪放與含蓄、雄厚與淡雅的對立統(tǒng)一之美。除了和外,圓也是一個重要的精神原型,中國古典舞以扭、擰、圓、曲為基本形態(tài)和體勢,以平圓、立圓、八字圓為主要運動路線。舞者的手、腰、頭、眼等部位運動軌跡自始至終都在曲線與圓弧上不斷延長,中國古典舞的典型動作如云間轉腰、云手、風火輪等,都與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第三,鮮明的民族和地域性。這在民族民間舞蹈的表現(xiàn)中非常明顯,如藏族舞、蒙古族舞、維吾爾族舞、傣族舞、朝鮮族舞、花鼓燈、秧歌等。藏族生活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長期的奴隸社會和宗教文化,使其舞蹈體態(tài)具有松垮、收腹、含胸等特點。蒙古族自古以來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鷹駿馬,其舞蹈充分顯示出熱情奔放、穩(wěn)健有力、豪放自信的民族氣概。維吾爾族舞熱情奔放、強悍豪邁,靈動的眼神、肩膀和脖頸成為其顯著特點,多在歡快節(jié)奏中起舞。傣族舞含蓄舒緩、謙讓溫和,動作安穩(wěn)悠然,對象征清純潔凈的水和高貴優(yōu)雅的孔雀尤為鐘愛,“三道彎”體態(tài)造型極具雕塑感。朝鮮族舞內(nèi)韌外柔,“鶴步柳手”的特點貫穿其中,動靜結合,在音樂高低長短的伴奏中形成蕩氣回腸的律動?;ü臒?、秧歌等則表現(xiàn)出湖南、安徽、陜西、山東、東北等民眾的地域文化特色。
二、中國舞應用于漢語國際教育的意義與可行性
(一)中國舞應用于漢語國際教育的意義
1.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中國舞根據(jù)表現(xiàn)形式可分為獨舞、雙人舞、群舞、舞劇等。除獨舞外,其他基本由兩人及以上完成,需要搭檔之間的默契配合。中國舞的教與學在加強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方面都有促進作用。隊形的變換、造型的組合、人員的調動,離不開舞者之間的協(xié)調與配合。在舞蹈排練過程中,多以小組形式進行訓練,給學生提供了任務指向,國際漢語教學中的任務型教學法在此是比較適用的。由于舞蹈最終要以成品展示,學生會在一定的壓力下自主加強交流溝通,這對國際學生漢語綜合運用能力的訓練非常有幫助,有利于學生在良好的課堂氛圍和融洽關系中合作完成作品。
2.學習不同的民族地域文化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勞動方式、自然環(huán)境、生活習慣的影響下,民族民間舞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藏族舞飽含深摯濃厚的高原情結,會給人圣潔的宗教美感;蒙古族舞體現(xiàn)出游牧民族的豪邁質樸,天之驕子氣度撼人;維吾爾族舞歡快動感,熱情洋溢,展示了大美新疆的生活圖卷;傣族舞含蓄舒緩,極具東方韻味,是西南少數(shù)民族風情的代表;朝鮮族舞具有瀟灑飄逸、典雅含蓄之風韻,是延邊地區(qū)開出的文藝奇葩。中國民族民間舞充分顯示出中華文化的“根”性內(nèi)蘊,國際學生在學習中國舞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感受著中國博大精深的民族地域文化。
3.講好中國故事
故事是人類文化的基本元素和重要標識。中國舞極具特色的肢體動作和表情在講述故事方面是很有表現(xiàn)力的。舞劇《絲路花雨》以敦煌莫高窟為創(chuàng)作背景,通過敦煌舞的編演講述絲綢之路的人文故事,贊頌男女主角的英勇善良和家國情懷;舞蹈詩《孔子》演出了萬世師表孔子不凡的人生,將圣人形象生動地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舞蹈《梁祝》講述的是在中國廣為流傳的梁山伯祝英臺的凄美愛情故事。中國舞在當今“講好中國故事”、提升文化軟實力的號召下發(fā)揮著獨特作用,可以豐富國際學生的文化知識儲備,在寓教于樂、寓教于情中提升漢語國際教育的水平和層次。
4.促進中國舞的國際傳播
世界舞種只有形式上的差別,沒有地位高低。不可否認的是,從國際推廣度和知名度來說,中國舞確實比芭蕾舞、拉丁舞等稍有遜色。將中國舞應用于漢語國際教育,不僅可以增強課堂趣味性和體驗性,而且是將中國舞引入國際舞臺的重要舉措,這樣可以讓更多的國際學習者了解甚至熱愛中國舞,擴大中國舞在世界的影響力,提高中國舞的國際知名度,以舞蹈為橋梁,促進中外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繪制美麗的世界藝術文明長卷。
(二)中國舞應用于漢語國際教育的可行性
1.廣闊的市場需求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世界開始關注中華文化。國際漢語學習者在語言之外對中國舞、戲曲等中華才藝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愿意花費時間精力學習。舞蹈本身是一項動態(tài)性藝術,許多國際學生在課堂上都表現(xiàn)得活潑好動、積極踴躍,在短時間內(nèi)就能夠很好地融入教學項目中。合理的舞蹈訓練可以強身健體,利于形成良好的體態(tài)和藝術氣質,在展演、交際、比賽中都能用到,多數(shù)家長對子女學習中國舞表示支持,這為中國舞應用于漢語國際教育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需求。
2.豐富的資源和平臺
近年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計劃逐漸完善,專業(yè)技術人才逐漸增多。許多國際漢語教師在就讀期間已經(jīng)基本掌握了包括中國舞在內(nèi)的一到兩項中華才藝,具有后續(xù)進階發(fā)展的基礎,為舞蹈技能和文化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師資力量。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諸多中國舞教學分解課程在各大網(wǎng)絡平臺共享,為師生學習和備課提供了豐富的視頻資源。特別是在面向國外華裔學生群體的華文教育領域,政府部門支持開展的“中華文化尋根之旅”“中華文化大樂園”等交流活動也為中國舞教學和展演提供了難得的平臺。
3.顯著的教學效果
舞蹈是體育與藝術的結合,中國舞學習訓練對肌肉力量、肢體協(xié)調、氣息貫通等方面都有要求,在最終的成品展示中,要追求綜合審美效果,包括服飾、妝容、道具等。通常在完成中國舞課程后,國際學生在集體協(xié)作、個人表演、理論知識、技能水平、美學修養(yǎng)等多方面都會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在對中國文化內(nèi)涵和精神的領會方面也會有較大提升。教學效果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課程的可行性,中國舞教學有利于將師生緊密團結,共同追求真善美的藝術表達,促進各種文明之花的交融。
三、中國舞進入漢語國際教育的應用分析
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略有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內(nèi)容、目標和環(huán)節(jié)等方面。中國舞這一文化教學項目具有較強的審美體驗性和實踐性,教師的親身示范和及時指導非常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注意事項主要包括以下內(nèi)容:
(一)教學環(huán)節(jié)
1.舞種特點和舞蹈情感的介紹
中國舞教學旨在讓國際學生通過對舞蹈的學習和訓練,深入體會其所蘊含的文化精神,提高學習漢語和中華文化的興趣。在教練一支舞蹈之前,學生需要對該舞種的風格特點和文化內(nèi)涵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才能主動探索學習,而非盲目地重復動作、機械訓練。如在排練膠州秧歌之前,要初步把握扭、擰、“三道彎”等特點,教師應對舞種特點和情感進行介紹,輔以視頻資料,這樣學生在排練時才能抓住“舞感”,跳出“味道”,在感染力和情感融入方面表現(xiàn)到位。
2.教師示范指導學生練習
中國舞是典型的文化藝術實踐教學項目,離不開教師的領跳、示范和指導,教師在排練過程中發(fā)揮主導作用。國際學生一般崇尚自由,常會出現(xiàn)不按隊形排列等問題,這就要求老師有較強的控場能力和人員調度能力,確保排練的有序進行。在教授完所有的動作以后,很多學生在短期訓練中并沒有形成穩(wěn)定的肌肉記憶和動作記憶,后續(xù)練習中動作、姿態(tài)可能會變形,教師要多予以關注并及時糾正,確保動作的完成度和準確度。
3.作品成果展演
作品成果展演是驗收平時訓練效果的環(huán)節(jié),是對學生舞臺表現(xiàn)力和心理素質的考核。由于受不同的舞臺場地和音響燈光等設備的影響,教師需具備較強的應變能力和現(xiàn)場指揮能力,帶領學生在正式展示前至少進行一次彩排和走臺。中國舞應用于漢語國際教育,主要目的是通過文化教學調動國際學生學習漢語和中華文化的積極性。在舞蹈作品成果展示環(huán)節(jié),學生能夠接受不同風格舞蹈的熏陶,更能夠在展演中進步,在舞臺上成長,提高自信心,獲得成就感,較大提升參與舞蹈和文化學習的熱情。
(二)教學注意事項
1.排練要求
中國舞的日常訓練在著裝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除舞蹈專用道具外,還需準備舞鞋、寬松上衣緊身褲、系起頭發(fā),以便大幅度舞蹈動作的施展。在面向國際學生的中國舞教學中,在以上要求的基礎上可靈活調整。日常訓練不要佩戴尖銳飾品,以免造成安全隱患。展演上舞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要相互檢查著裝發(fā)型和妝容。
2.安全防護
舞蹈作為運動強度較高的藝術項目,對學生的身體條件和狀態(tài)有一定的要求。在排練前一般要做10多分鐘的熱身運動,排練過程中注意及時補充水分與間斷性休息。如果有對膝蓋及其他關節(jié)傷害較大的動作,那么建議提前帶好防護工具。訓練場地還應備好醫(yī)藥箱以防緊急情況發(fā)生。排練后可通過熱敷、按摩等方式緩解肌肉酸痛,同時靜心調整氣息。
綜上所述,中華才藝教學是我國漢語國際教育事業(y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舞進入國際漢語課堂對于豐富文化教學形式、提高課堂趣味性、推廣中華文化藝術具有重要意義。國際漢語教師應提高舞蹈藝術修養(yǎng),在新時代肩負起中華語言文化的國際推廣使命。
參考文獻:
[1]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2]王曉明.新時期華文教育研究[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19.
[3]賴金秀.新媒體時代古琴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探討[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20(5):79-82.
[4]王曉明.近三百年海外華文教育發(fā)展歷程勾勒與展望[J].文教資料,2019(8):93-94.
[5]邱齡瑤.淺論國畫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J].文學教育,2018(11):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