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媛媛 秦欣欣 周舟
圖1 乾隆款粉彩云龍紋瓷杯
粉彩是清康熙末期出現(xiàn)的一種瓷器低溫釉上彩,由琺瑯彩和五彩發(fā)展而來。在燒制粉彩瓷的過程中,要先在高溫燒成的白瓷上用墨線起稿,然后在圖案內(nèi)填上一層玻璃白,這種彩料具有乳濁效果,能讓畫出的圖案發(fā)揮出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現(xiàn)一種粉潤的感覺。將彩料施于玻璃白之上,經(jīng)過畫、填、洗、扒、吹、點等技法將其暈開,使紋飾呈現(xiàn)明暗濃淡的層次感,再經(jīng)720℃~750℃低溫最終燒制而成。
“粉彩”一詞,最早見于清末光緒三十二年(1906)寂園叟的《陶雅》一書,曾謂“康熙硬彩、雍正軟彩”,又謂“軟彩者,粉彩也,彩之有粉者,紅為淡紅,綠為淡綠,故曰軟也”。由于粉彩改變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表現(xiàn)技法,使每一種顏色都具有了豐富的層次感,使整體畫風近于寫實,其粉潤柔和、秀麗雅致的質(zhì)感與被稱為“硬彩”的五彩相對,故而有“軟彩”或“粉彩”之稱。
圖2 霽藍釉軋道粉彩開光花鳥錐把瓷瓶
清代粉彩瓷因其質(zhì)地優(yōu)良、造型精美、釉色奇幻、裝飾巧妙而聞名于世。它始于康熙,興于雍正,盛于乾隆,《飲流齋說瓷》中提到當時的粉彩瓷色料品種齊全且層次劃分精細,其色彩搭配和裝飾打破了宋代“清水出芙蓉”的樸素單色釉局面,轉(zhuǎn)而呈現(xiàn)絢麗而清逸的色彩美感,在中國傳統(tǒng)陶瓷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審美格調(diào),有“花有露珠,蝶有茸毛”的評價??梢哉f國家的繁榮昌盛為清代粉彩瓷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chǔ),粉彩也由此逐漸替代青花成為當時陶瓷的主流裝飾。新鄉(xiāng)市博物館收藏的清代粉彩瓷眾多,本文在此介紹幾件具有代表性的精品以供賞鑒。
乾隆款粉彩云龍紋瓷杯高5.8、口徑5.9 厘米,形狀為直口,深腹,小圈足。杯口及圈足分別飾一周青花云雷紋,杯口內(nèi)為一周紅彩雷紋,杯身飾白地粉彩云龍紋,九條龍穿梭于彩云之間,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杯底有“乾隆御制”四字青花楷書方款。此杯胎壁輕薄、透光可視,屬半脫胎器。具有胎薄、體輕、質(zhì)松、音啞、釉有細小開片等特點,其制作工藝可謂極其精湛。
乾隆時期的官窯粉彩既與清幽的康熙粉彩有別,又與淡雅的雍正粉彩不同,它是以紋飾繁密、染畫工整、造型新奇取勝,其精湛的工藝技術(shù)可謂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在進入乾隆太平盛世后,粉彩瓷成為主流,這一時期的粉彩制作有壓印、剔劃、繪畫、開光、色釉、鏤空、堆塑、描金等多種裝飾技法。品種除白釉地粉彩與色地粉彩外,還有加釉下青花,或是琢器上下部分為色地、腹部為白地或色地開光,繪出粉彩紋飾。乾隆時期的粉彩瓷器是中國古陶瓷史中輝煌的一頁,其工藝純熟精巧,造型豐富多樣,既有仿古也有創(chuàng)新。《飲流齋說瓷》曰:“至乾隆,則華縟極矣,精巧之極,幾乎鬼斧神工?!?/p>
圖3 嘉慶款粉彩八寶瓷碗
霽藍釉軋道粉彩開光花鳥錐把瓷瓶高54、口徑12.2 厘米,盤口,細長頸,斜肩,腹部豐滿渾圓呈球形,底座為圈足式,露胎??谘丶伴_光邊緣描金,頸部兩側(cè)開光內(nèi)用粉、黃、綠、褐等色分別繪菊花和芍藥。腹部一面開光內(nèi)繪嬌艷欲滴的芍藥,盛開的玉蘭,兩只白鳥一只棲于枝上,一只飛于空中,另一面開光內(nèi)繪菊花、玉蘭、喜鵲等吉祥紋飾,花卉濃淡相宜,鳥兒活潑靈動。瓶身開光外則是在霽藍地上滿繪軋道粉彩鳳尾卷草紋,軋道紋飾為同一圖案,雖隨意排列,卻疏密均勻。瓶底為褐彩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兩行方款。此瓷瓶整體造型大氣柔美,構(gòu)圖精致細膩,紋飾色彩艷麗。
軋道粉彩瓷始創(chuàng)于乾隆早期,它是在督陶官唐英和景德鎮(zhèn)工匠的不懈努力下,借鑒瓷胎畫琺瑯制作工藝而創(chuàng)制的釉上彩新品種。“軋道”又稱“雕地”,在宮中又叫做“錦上添花”,專業(yè)的景德鎮(zhèn)藝人則稱為“耙花”。其制作過程是先在白瓷胎上用絲綿均勻拍上一層色料(錦地),常見有黃、藍、紫、胭脂紅等顏色,然后在錦地上用針狀物刻劃出像鳳尾卷草紋、卍紋以及復合型圖案等精美的凹紋,入窯燒制。等燒制好錦地以后,再在事先預留的位置勾勒描繪粉彩花鳥、山水或開光等圖飾??梢哉f整個過程前后相關(guān),繁瑣復雜,如出現(xiàn)一絲紕漏就意味著瓷胎作廢,這也是為什么軋道粉彩瓷被稱為瓷器藝術(shù)“奇葩”的原因所在。
這款粉彩八寶瓷碗高6.3、口徑10.9、底徑4.3厘米,器口外撇,深腹,直壁內(nèi)收,圈足。通體施白釉為地,口沿處以藍釉為雙圈,內(nèi)飾一周紅彩雷紋,瓷器腹中部繪法輪、法螺、寶瓶、金魚等八寶紋,腹下部飾紅釉如意紋一周,圈足處繪藍釉為雙圈,內(nèi)為黃地藍點紋飾。足底部為青花篆書“大清嘉慶年制”六字方款,無圈無欄。此碗造型規(guī)整,繪畫精細,色彩溫潤雅致,是一件難得的瓷器佳品。
“八寶紋”有“八吉祥”“吉祥八寶”“藏八仙”等多種名稱,是傳統(tǒng)吉祥紋飾。八寶紋藏語譯音“扎西達杰”,其中“扎西”是吉祥的意思,“達杰”為八標志、八符號之意,原是流傳于藏傳佛教地區(qū)的八種寶物圖案,由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腸結(jié)八種寶物構(gòu)成,其簡稱分別為輪、螺、傘、蓋、花、罐、魚、腸。八寶紋自元代始流傳入內(nèi)地,并在元明清時期得到廣泛傳播,成為瓷器裝飾中的重要圖案之一。
此盤為清道光年間瓷盤,口徑17.8、高3.1 厘米,盤底以白菜為主題圖案,內(nèi)緣繪12 顆白菜,白莖綠葉,淡雅精致。盤底中心有礬紅雙圈,圈內(nèi)飾一只蝙蝠圍著一個桃果。蝠與福同音,寓意福到,常與桃、鹿、銅錢等圖樣搭配。蝙蝠圍著桃子,有福壽吉祥之意,這充分體現(xiàn)了清代制器中每圖必有意,每意必吉祥的約定俗成。此盤底部為“大清道光年制”雙行六字礬紅篆書款,無圈無欄。
圖4 道光款粉彩白菜紋瓷盤
白菜紋為清代瓷器常見紋飾,在古代,“白菜”和“百財”同音,借喻家財萬貫,故與牡丹紋、石榴紋、海棠花紋等植物紋飾一樣都是吉祥紋飾,具有吉祥的寓意。且“菜”通“才”,因此白菜還有多才之意。此外,白菜的顏色清白相間,寓意清清白白、清正廉明。因此,白菜紋多被古人用于象征人格、品德等。
同治款黃地粉彩梅鵲瓷碗高9.5、腹徑16.7、口徑20.9、底徑8.3 厘米。碗敞口微外撇,深腹,圈足??谘丶叭ψ闾幰越鸩首餮b飾,內(nèi)施白釉,外通體施黃釉,16 只喜鵲分上下兩組相對而望。以褐彩繪枝干,以粉釉繪梅花,朵朵盛開的梅花與飛舞的喜鵲,一濃一淡,一靜一動,交相輝映。器底有紅彩楷書“同治年制”四字方款。該器黃釉釉色純正,粉彩雅致柔麗,整體構(gòu)圖規(guī)整且巧妙。
黃色乃帝王之色,有明快而鮮亮的色彩和權(quán)利、尊貴、奢華象征,是貴族色彩的意象。黃色在粉彩瓷比例搭配運用中,多與紅色、藍色對比色相搭配,帶給人鮮明強烈、富貴、華麗、活躍的感情特征。臘梅是中國傳統(tǒng)圖案裝飾紋樣,梅與“眉”諧音,喜鵲又稱報喜鳥,喜鵲登梅即有“喜上眉梢”的吉祥喻意。
光緒款粉彩云蝠紋賞瓶高39.1、腹徑23.7、口徑9.8、底徑12.7 厘米。此瓶撇口,束長頸,圓腹,圈足。瓶外壁通體以粉彩描金裝飾??谘叵聻槿缫庠祁^,頸部、腹部為云蝠紋(蝙蝠與祥云),肩部兩道金彩弦紋之間飾以纏枝花卉,四個金彩篆體“壽”字托稱其中,圈足處為變體蓮瓣紋,器底紅彩“大清光緒年制”三行六字楷書,無圈無欄,字體粗放有力。
圖6 光緒款粉彩云蝠紋賞瓶
圖7 宣統(tǒng)款粉彩八寶紋瓷盤
賞瓶系清雍正時期的創(chuàng)新器型,一般用于皇帝賞賜,一直延續(xù)燒造至清末宣統(tǒng)朝。雍正至咸豐朝多以青花纏枝蓮紋作主題紋飾,同治以后又新添了粉彩、粉彩描金及單色釉等品種。云蝠紋是清代瓷器裝飾中吉祥紋飾之一,以飛舞的蝙蝠和流云組合在一起,構(gòu)圖上有很大的隨意性,繪畫方法多以寫實為主。
宣統(tǒng)款粉彩八寶紋瓷盤高5.4、口徑33.8、底徑22.2 厘米。此盤斂口,矮圈足。裝飾布局采用分層繪制,口沿下一周為粉彩描金如意云頭紋圖案,如意紋與底部金彩圈間隔處飾八組由粉彩八寶紋與花卉圖案組成的紋飾,盤底金彩圈內(nèi)飾淡綠彩纏枝花卉。盤外壁繪三組粉彩折枝花卉紋。底落“大清宣統(tǒng)年制”豎式六字紅彩楷書款。
宣統(tǒng)時期的粉彩瓷器大多都是光緒品種的再現(xiàn),此件宣統(tǒng)粉彩八寶盤是晚清較為流行的品種,有大小不等尺寸規(guī)制,此盤為大尺寸者,胎體厚重,造型規(guī)矩,胎骨白色,粉彩色澤艷麗,構(gòu)圖嚴謹,釉色光潔透明,工藝干凈利落,不澀不滯,繪圖精細,款識規(guī)范,體現(xiàn)了官窯陶瓷工匠高超的工藝水準,可稱之為清末官窯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