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武則天和慈禧所處的時代背景、為政舉措及評價三個方面入手進行分析為什么當時的人和后來的史書,對兩個人的評價不說是截然相反,起碼是相去甚遠呢。
關鍵詞:武則天;慈禧;不同
縱觀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能夠長期把持朝政的女性,武則天和慈禧是最為顯耀的兩個人物,如果從武則天當皇后的655年算起到705年去世,前后50來年的時間,慈禧從1861年辛酉政變到1908年的去世,前后48年之久.半個世紀的執(zhí)政時間是這兩位女性最為相似的地方,可是為什么當時的人和后來的史書,對兩個人的評價不說是截然相反,起碼是相去甚遠呢。筆者從兩個人所處的時代背景、為政舉措及評價三個方面入手進行分析。
一、時代背景
(一)武則天生平簡介
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祖籍并州文水縣(現成山西文水縣東),生于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中國歷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認和眾人皆知的女皇帝。武則天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后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后為皇后,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李治并稱二圣。唐高宗死后以皇太后身份臨朝稱制,后自立為武周皇帝,神龍元年退位,成為太上皇。同年農歷十一月二十六日,在上陽宮病逝,年八十二,與唐高宗合葬乾陵。
(二)武則天所處時代背景
武則天所生活的時代,社會風氣開明,女性地位較高,女性參與政治比較普遍。呂思勉讀史札記中寫到“蓋唐室先世,出自武川,其自視原與鮮卑無異”,唐代有鮮卑族的遺風,唐高祖李淵的母親即唐太宗李世民的奶奶為鮮卑族獨孤信的第四個女兒,所以李唐皇室不僅有鮮卑遺風還有鮮卑族的血液,母系氏族的風氣得以流傳,社會中婦女地位較高,女性參政是很普遍的現象。隋文帝的皇后獨孤伽羅是獨孤信的第七個女兒,曾經與隋文帝長期共同理政,隋煬帝楊廣也為獨孤伽羅皇后所生,可見女性,參與政治甚至是最高權力,當時的人們也能接受。而且,在當時,丈夫不方便出面的時候,最為女性的夫人,往往著盛裝,進行夫人外交,幫助丈夫謀取政治利益。
(三)慈禧生平簡介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后,與孝貞顯皇后兩宮并尊,稱圣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后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訢發(fā)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后卷簾歸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咸豐大統(tǒng),年號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發(fā)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1889年歸政于光緒,退隱頤和園;1898年,戊戌變法中帝黨密謀圍園殺后,慈禧發(fā)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1900年庚子國變后,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 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后,次日17點(未正三刻)在儀鸞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東陵。
(四)慈禧所處時代背景
慈禧生活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宋朝朱熹理學中三綱五常的思想早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女性的社會地位很低,不能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存在,依附于父綱子綱之中。比如,對于慈禧進宮之前的名字和生活軌跡,史書中都沒有明確記載。對于慈禧的名字,出身,民族現在都還有各種爭議。我們再回頭看離我們年代更加久遠的武則天時期,對于武則天的名字,出身,民族,史書中明確記載沒有任何的爭議,而且武則天還為自己起個一個日月當空的“瞾”字
二、為政舉措
(一)武則天的為政舉措
政治上,武則天在當上皇帝之后,逐步放棄了酷吏政治任用了很多賢臣,她以知人善任著稱,武則天一朝號稱“君子滿朝”狄仁杰等賢臣均在其列,后來的“開元賢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則天時期提拔起來的。武則天還順應歷史發(fā)展的潮流,進一步改革科舉,提高進士科的地位,舉行殿試,開創(chuàng)武舉等多種制度,讓大批寒門子弟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進一步打擊了魏晉以來的世家門閥政治。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評價武則天說“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竟為之用”。
經濟方面,武則天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提出薄賦斂、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張以保障農時;武則天執(zhí)政時期的戶數大量增加,在農業(yè)社會,這是衡量政府措施的重要方面。武則天為了稱帝尊崇佛教,大修廟宇等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但總體而言,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百姓生活并沒有受到很大破壞。武則天朝遇到了一些打著恢復李唐王室旗號的叛亂,但都很快被鎮(zhèn)壓下去了。陳子昂在《諫用刑書》中言,“海內晏然,纖塵不動”。這句話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武則天的統(tǒng)治并沒有致使百姓生活凄苦,達到要起義造反的地步。在軍事上,武則天時期基本維持了唐朝的疆域和地位。
總體來說,武則天的統(tǒng)治是將唐太宗的政治進一步向前推進了,為后來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二)慈禧的為政舉措
慈禧的為政舉措更多的可以與頑固保守相連,慈禧所處時代正是整個世界大變革的時期,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西方國家瘋狂的對外擴張,面對這種情況,慈禧的措施是什么呢,我們所熟知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甚至挪用海軍軍費為自己籌辦生日。她的舉措進一步加速了清王朝的衰亡,在她去世后四年清朝滅亡。
三、評價
對于二人的評價當時人和史書記載差距很大,可以從以下兩點分析。首先,她們的繼承者不同,武則天的親兒子繼承了她的位置,而慈禧的繼承人是她的侄孫子,血緣關系比較遠。其次,武則天的統(tǒng)治可說是順應了歷史的發(fā)展,后邊馬上是開元盛世,而慈禧的措施更多的是違背了歷史發(fā)展的潮流。
綜上,我們發(fā)現,無論身份如何,任何人只有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才能得到當世和后世的認可。
參考文獻
1.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
2. 孟憲實,唐高宗的真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3. 錢穆,國史大綱,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
作者簡介,黃艷,1982-,女,副教授,研究方向,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