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艷
一、背景介紹
《故都的秋》這篇散文作于1934年8月17日,是他重回北京的第四天。郁達(dá)夫第一次到北京還是在他1913年去日本留學(xué)之前。在歷經(jīng)21年的奔波后再次回到這物易人非的故都,讓他感慨萬千。郁達(dá)夫和北京的感情深且濃,就像故都的秋色一樣。 1923年秋,郁達(dá)夫從日本回國后不久就不得不為了生計應(yīng)聘到北大講授會計學(xué),度過了一年多孤獨而苦悶的生活。雖然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十年,但過去并不等于消失。往事已不再清晰,而當(dāng)時的情緒卻像生存中永不消散的霧靄一直籠罩著他,成為心靈的底色。而我們也只有穿過歷史的層層迷霧,才能準(zhǔn)確地為文章把脈,探尋出一條通往作者心靈的小路。
二、語言賞析
課文取隨筆的體式,信筆寫來,如同閑情漫話,全無雕飾痕跡,但每一個詞語、句式,卻有好像未經(jīng)“爐火”而已到了“純青”。如在選擇搭配詞語上,作者似乎是很灑脫地從生活中撿出來的,平常極了,可是又是那樣精當(dāng),搭配在一起就再也無法拆開了?!疤J花”“柳影”“蟲唱”“夜月”“鐘聲”等宏觀的秋色、秋聲,以及“天色”“飛聲”“日光”“藍(lán)朵”等微觀的秋色、秋聲,它們搭配勻稱和諧,最能調(diào)動讀者的情感。這些物象名詞,本是現(xiàn)實中無處不有的,但被作者隨意搭配在一起,就產(chǎn)生了特別的美感效果。再如動詞與形容詞,盡管作者是精心選擇與搭配的,但讀者卻感到了一種純樸自然的美。看那北國的秋,“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而南國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這里的動詞、形容詞所表達(dá)的特征將讀者置身其中。在句式的選擇上,作者多用短句,多用排比句,但整散結(jié)合,形成了一種既典雅又灑脫地風(fēng)格。如第二段,寫江南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這幾組排比句中,前兩個分句是偶句,最后一個分句是散句,讀來參差錯落,富有節(jié)奏感。再如結(jié)尾處:“譬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币彩钦⑾嚅g,雅俗熔于一爐,信手寫來,酣暢淋漓,深深的情味蘊含其中。
三、秋景圖賞析
“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是故都秋的總基調(diào),文章的主線統(tǒng)率全文的各個部分。本文貫穿全文的情感主線,就是“清、靜、悲涼”。這里的“清”是與“濁”相對立的,是一種清爽、清楚,而不是混混沌沌。正如文中所寫,南方的秋,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它像半開半閉的花,微醺的酒,處于模糊與朦朧之中。而北國的秋卻是味道十足的,清清爽爽的?!办o”是寧靜、安靜,“悲涼”是人心情在客體上的反射。文章中各個部分均體現(xiàn)著“清”、“靜”、“悲涼”的特點。
秋晨靜觀,在皇城人海之間租一間破屋,早晨起來,在種著槐樹的院子里泡上一壺濃茶,靜靜地坐在竹編的藤椅上,或是閉目養(yǎng)神,或是望遠(yuǎn)放空;碧綠的天空上,只淡淡的飄著幾朵稀散的白云,曠遠(yuǎn)而清麗,作者的眼睛也沉浸進(jìn)去的時候,天空飛過幾只家養(yǎng)的馴鴿,那“哨音”劃過長空,把作者從幽靜的冥想中喚醒;作者環(huán)顧院子,在破壁腰中,幾只牽?;ǖ乃{(lán)朵正探出頭來,有的像喇叭似的張開葉朵,有的耷拉著腦袋做著嘆息,而旁邊的稀松的秋草也東倒西歪的亂長著,也來陪襯著表一表著清涼的秋意。作者喜歡的是白色,和藍(lán)色的朝榮,因為粉色和紫色的花朵怕是過于濃烈,融不進(jìn)這一幅清冷的意境圖。
秋槐落蕊,秋風(fēng)瑟瑟,那一串串鈴鐺似的黃綠花蕊隨風(fēng)飄落,早晨起來就鋪滿了小路,院子,和臺階;作者小心翼翼的踏上這花蕊鋪成的地毯上,輕輕地抬起腳來,又輕輕地落下,像踩在軟軟的花墊上,軟乎乎的被包圍了,沒有什么聲音,連味道也沒有,一切在此刻停止,頗有一種“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的意味,這安閑自在中,沒有一個人,沒有一絲響動,冷清清的也感動了些許寂寞;這時眼睛掃過掃街后留下的掃帚的絲紋,頓覺是那么“細(xì)膩”,那么“清閑”,不久前有人掃過的街道,卻只留下了這絲絲細(xì)紋,失意的情懷再次涌上心頭。
秋蟬殘鳴,秋蟬在古詩中多表清凈,蕭瑟,愁苦之意。這衰弱的殘鳴,是北國的特產(chǎn),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到他們的啼唱,秋天到了, 蟬的生命就漸近終點,草木凋謝,作者又怎么不感到悲哀呢?
秋雨話涼,“一層秋雨一層涼”,一陣涼風(fēng)吹過,雨淅淅瀝瀝的下了起來,這雨下得奇,下得妙,下得有味,一句一景,寫出了北國清秋之雨忽來忽去的情景。雨后都市閑人們?nèi)齻z倆的,著著單衣或夾襖在橋頭斜影里聊起天來。那緩慢悠閑的聲調(diào),那微嘆的互答,到不盡的閑散,悠樂,真是讓人羨慕,可那拉長的音調(diào)中,也透露了百姓的苦澀與逆來順受,作者感同身受,他是為自己的悲苦身世而嘆,為國家命運而嘆,這雨季閑情過后,寒冬將至,自己的命運又將何去何從。
棗樹奇景, 棗樹在不知不覺中變綠了,接著在繁密的枝間結(jié)滿了一串串小棗。小棗漸漸由綠變紅,好像許多靈巧的手一下子做了成百上干個精致的小燈籠,又一個個細(xì)心地掛在枝上。可見棗子是一種很常見又令人喜愛的果子。在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子紅完,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了。作者贊嘆了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的清秋佳日,言語中透著不舍與留戀。
四、再探悲涼之美
這是一篇情深意濃的抒情散文,按理很容易打動讀者心靈,但由于寫作年代久遠(yuǎn),作者抒寫的思想感情讓人感受和理解起來可能有些困難。困難主要在于一些“負(fù)面”情感難以理解。如“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也許在讀者看來,“清”“靜”是“正面”的感受,與之相應(yīng)的該是“優(yōu)閑”“欣喜”之類“正面”情緒,所以“悲涼”好像是“清”“靜”之后的一大轉(zhuǎn)折。這與做者的時代背景有關(guān),在30年代舊中國,連年戰(zhàn)亂,民生凋敝,讀書人也衣食無所安,居無定所。為了謀生,郁達(dá)夫輾轉(zhuǎn)千里,顛沛流離,飽受人生愁苦與哀痛。他描寫自己心中的“悲涼”已不僅是故都賞景的心態(tài),而是整個的人生感受。這種感受在郁達(dá)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時有流露。這種感受在當(dāng)時整個散文創(chuàng)作領(lǐng)域也是普遍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