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顯
摘 要:很多學生對于如何提高英文寫作水平和避免中文腔很苦惱。筆者認為從根本上提高英文寫作水平的唯一辦法是轉(zhuǎn)變思維模式。也就是把中式思維向英式思維轉(zhuǎn)變,因為語言是思維的載體,語言表達方式受思維方式的支配,本文將從五個方面來分析東西方思維的差異及其在英語寫作中的體現(xiàn),從而幫助英文寫作者從中文頻道向英文頻道切換,建立起清晰地道的英文頻道。
關(guān)鍵詞:思維差異;英語寫作;中西方
我們很多英語學習者都沒有從文化和思維方式上對英文有全面的了解,從而導致我們寫出的英文帶著中文腔。換句話說,我們不知道漢語和英語的差異,始終在中文頻道中兜兜轉(zhuǎn)轉(zhuǎn),這樣的確很難寫出地道的英語。在此我們將從英漢思維模式的對比差異入手,分析英漢不同的思維模式對英語寫作的影響,從而幫助大家建立起自己的英文頻道,寫出地道規(guī)范的英語文章。
一,螺旋式思維VS直線式思維
地理環(huán)境和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密切相關(guān),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特定的思維模式,特定的思維模式又產(chǎn)生了特定的表達方式。東方人的思維是螺旋式思維,而西方人的思維是直線型思維。中文的習慣是先講道理,再講結(jié)論,其實也就是中文表達會比較迂回,喜歡做些鋪墊,最后才會拋出重點。英文的習慣是比較直接,上來就是結(jié)果,然后再講原因。
二,集體主義VS個體主義
西方人傾向于獨居生活,而中國人傾向于群居生活。西方人的人際關(guān)系一般比較簡單,但中國人的關(guān)系網(wǎng)是名副其實的網(wǎng)絡(luò)。其實歸根結(jié)底,這些都是對個人、對自我的認知差異。在西方人心中,我是最重要的。公元14世紀到16世紀,正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提倡以人為本,把人看作世界的中心,主張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追求個人理想和自我實現(xiàn),在實際的英語使用中,個人主義也體現(xiàn)在很多方面:比如說,英語中人名是以名加姓的形式組合的,屬于我自己的符號放在最前面,家族符號放在最后面。另外,英語中的自己“self”也相當?shù)挠写嬖诟?,英語中有一百個以自己(self)構(gòu)成的復合詞,比如self-centered, self-confidence,etc. 在個人主義的影響下,西方人強調(diào)自我價值、自我實現(xiàn)、具有創(chuàng)造精神。而中國人,重視集體利益,比如國家和社會利益,個人利益是可以忽視甚至犧牲的。
那么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反映在寫作當中有哪些體現(xiàn)呢?首先在開篇立論的時候,受到集體主義的影響,中國學生在提出觀點時,是謹慎的保守的。在一個研究中,中美學生就女性墮胎的話題進行寫作。中國學生會過多地使用到“could”、“may”、”maybe”、”might”等情態(tài)動詞。使得自身的態(tài)度相對模糊,有所保留。而美國學生在個人主義的影響下,是立場堅決,態(tài)度明確的,他們通常使用“I dont think……”、”I think……”、“should”等態(tài)度明確的詞語。一個是態(tài)度模糊,一個是態(tài)度堅定。造成這樣差別的原因可能有兩個:一個是對語言的自信,在中國學生進行英文寫作時,缺乏自信使得他們更傾向于使用可能、也許、大概、差不多這樣的模糊詞。另外一方面就是文化差異,中國人講究謙遜、中庸、不要過于尖銳。而西方人自信、直接、張揚個性。另外在立論時,中國人秉持仁的觀點,采取他人取向,美國人尊重個人選擇,維護個人權(quán)利。在具體寫作行文的時候,一個非常突出的差別是人稱代詞的使用。美國人在闡述自己的觀點時會說“from my point of view”、”as far as I am concerned”等等,而中國人習慣了用我們來涵蓋我,把我融入到我們當中,在論證觀點的時候,美國學生會用個人經(jīng)歷、個人故事作為例證來支撐自己的觀點。比如在論證安樂死這樣一個話題時,美國學生喜歡使用親身的經(jīng)歷作為例證,而這正是中國學生所缺乏的,我們習慣的是旁征博引,我們從小也被鼓勵著去旁征博引,到了結(jié)尾處,我們一般會總結(jié)前文信息,升華主題,突出社會意識、責任意識。
三,主觀VS客觀
這主要體現(xiàn)在英文的主語先行和中文的主題先行的差異上。有人形象地把英文的句型比喻成一只開屏的孔雀,頭接一個長長的大尾巴。在英文里,我們經(jīng)常看到一個名詞或動詞或詞組,就相當于是孔雀的頭,后面一連串定語或狀語,就像是孔雀的尾巴,而這個定語或狀語可以是由多種方式構(gòu)成。我們以定語為例,最常見的是形容詞做定語、定語從句可以做定語、不定式短語可以做定語、分詞可以做定語、介詞短語可以做定語。而中文的句型更像一只雄獅,修飾部分在前面,就像雄獅毛茸茸的鬃毛,所以我們可以形象地說,孔雀般的英文,雄獅般的中文。當這兩種思維上的習慣表現(xiàn)在句式中時,英語的句式通常是主語先行、修飾成分后置。而中文的句式往往是主題先行,修飾補充成分前置。
四,意合VS形合
英漢思維中最重要的一個差別,形合和意合的對比。形合指的是句子之間用語言形式手段 (如關(guān)聯(lián)詞) 連接起來,表達語法意義和邏輯關(guān)系;所謂意合指的是句子之間不用語言形式手段連接,句中的語法意義和邏輯關(guān)系通過詞語或分句的含義表達。英語結(jié)構(gòu)緊湊嚴密,而漢語結(jié)構(gòu)簡約松散。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悟性,意合是漢語重悟性的思維特征的突出表現(xiàn)。而英語則側(cè)重形合,即通過使用連接詞,來體現(xiàn)分句之間的從屬或依附關(guān)系,語法結(jié)構(gòu)清晰明朗,形合的語言反映了西方重形式邏輯、重實證的思維模式。意合的漢語大量采用并列結(jié)構(gòu),詞與詞、句與句之間往往直接并列或連接,中間沒有任何連接詞,而形合的英語大量采用主謂結(jié)構(gòu),句子間的銜接,往往少不了詞匯語法的外在顯性連接。整個語篇呈顯性連貫。漢語的意合手段主要是通過語序、意義與修辭(如排比、對偶、四字格)表達成的。英語的形合手段主要是通過三種形式詞來實現(xiàn)的:連接詞、關(guān)系詞和介詞. 當我們寫英語作文時,首先需要把我們的漢語頻道轉(zhuǎn)換成英語頻道,這一過程就是要把像竹子一樣的句子轉(zhuǎn)換成像大樹一樣的句子??傊⒄Z重形合,語言注重以形顯意,句子結(jié)構(gòu)嚴謹?shù)狈椥?。漢語重意合,語言注重以意取形,句子結(jié)構(gòu)松散但富有彈性。
五,悟性VS理性
漢語重視悟性闡發(fā),漢語語言具有直覺性、形象性特點,漢語用詞具體,常以“實”的形式表達“虛”的概念。而英語思維表現(xiàn)在語言上,強調(diào)形態(tài)的外露以及形式上的完整,英語語言特征具有功能性。漢語語言的特征是形象性、直觀性。漢語的主體意識和英語的非人稱主體體現(xiàn)在語言上,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1,人稱主語與非人稱主語;2,被動與主動的差別;3,隱形主體意識。漢語思維重主體意識,往往從自我出發(fā)去敘述客觀事物,常用主動式和人稱主語personal表達法。當人稱不言而喻時,常隱含人稱或省略人稱。非人稱主語也就是在理解描述事物時,從客觀的角度出發(fā),不帶個人色彩,相對而言,英語強調(diào)非人稱主語,往往以冷靜、客觀的表達方式敘述客觀事物,句式常用被動式和非人稱表達法,中國語言是人性的,受人的悟性與表達需要的管制。
總之,中國學生要寫好英語文章, 一方面要把文化與語言學習結(jié)合起來,提高駕馭語言的能力,另一方面還應(yīng)注意英漢思維模式的差異及其在語言中的表現(xiàn),熟練切換中英思維,減少文章的中式英語,寫出更加地道的英語作文來。
參考文獻:
[1] 張瑤. 英漢思維模式差異與大學英語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J]. 神州教育 ,2012(03)
[2] 黃玉明. 從思維模式角度分析大學英語寫作問題[J]. 洛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1(09)
[3] 陽軍. 提高英語寫作能力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J]. 當代教育發(fā)展學刊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