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塌子
老北京的糊塌子,便宜方便又好吃。西葫蘆上市的季節(jié),也是做糊塌子的好時機。西葫蘆擦成絲,放上雞蛋和面粉攪拌,按照自己的口味兒放上各種調(diào)料,做早點、做主食都不錯。
面茶
糜子面或小米面煮成糊,表面淋上芝麻醬和椒鹽。正宗的面茶要保證糜子面熬的時候不糊,濃稠度剛好可以讓人一口吸溜進去,能帶上上面澆的麻醬料。
門釘肉餅
這門丁肉餅可是當年慈禧最愛的吃食,那剛出鍋的肉餅香噴噴的,兩面兒都是金黃色,飽含著濃濃的湯汁,外焦里嫩,清香潤口,咬一口鮮湯四溢。
懶龍
按照老北京的習俗,驚蟄這天應該吃“懶龍”。驚蟄過后,大家要為新的一年奔波了,傳說吃了“懶龍”,可以解除春懶。所謂懶龍就是用發(fā)面蒸的一條長形卷體,里面卷著肉餡兒。蒸熟了之后,切成一段兒一段兒的。吃的時候一手拿著中間,一手托著底兒,生怕咬的時候有肉餡掉出來。沁入了醬油的肉汁流出來浸在白白的面卷兒上。
炒疙瘩
“炒疙瘩”是老北京的一道清真?zhèn)鹘y(tǒng)小吃,深受北京人的喜愛。據(jù)說,京劇大師馬連良老先生經(jīng)常在晚上演出后到“恩源居”點上一盤炒疙瘩,然后和老板邊聊邊吃,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兒。把面團兒揪成比疙瘩骰子略大一點的小疙瘩,下鍋煮熟撈出后攤在陰涼處晾著。牛肉去筋膜,橫著紋兒切成末,配上芹菜丁兒黃豆粒兒,旺火翻炒最后下晾好的疙瘩,等到醬油、水氣滲到疙瘩里。
糖火燒
糖火燒既能當主食,又能做點心。面粉里加入紅糖、芝麻醬、桂花等配料,老北京人喜歡吃這一口兒。剛出爐的火燒外焦里嫩,帶著紅糖桂花和芝麻醬的香氣。
褡褳火燒
褡褳火燒因酷似舊時人們腰帶上的“褡褳”因而得名。纖薄的面皮裹著肉餡兒,油鍋里小火兒慢煎。色澤金黃,焦香四溢。很多食客吃的時候,會配上一大碗棒渣粥。
餃子
老話說的好:好吃不如餃子,北京人對餃子特別鐘愛,犒勞、答謝、迎客、節(jié)氣……一年到頭都離不開。餃子餡有生熟之分,葷素之別。吃餃子一定要蘸醋,山西米醋、鎮(zhèn)江香醋為上選。若是不避大蒜的人,頭臘八前腌上幾瓣臘八蒜。
炸咯吱
老北京的咯吱盒講究用綠豆面兒,把上好的綠豆碾磨成粉,調(diào)水成漿,上爐火攤成薄如蟬翼形如滿月的煎餅,再灑上香菜末、椒鹽,卷成卷兒切成寸段,再在滾燙的油鍋那么一過。顏色淡黃,入口酥脆,還有股淡淡的綠豆香氣。
春餅
每年立春必須得吃的就是春餅,薄如蟬翼的春餅卷上豆芽、雞蛋、肘子等菜,吃的時候蘸醬,做著簡單,聞著香,吃得過癮。
燒麥
以面做皮,以肉為餡兒,頂上捏出十八個褶,像一朵麥梢上綻開的花兒,這就是燒麥。它最講究燙面,開水和面,待面半熟加入冷水。用一種類似棒槌的特殊搟面杖搟皮兒,搟出的皮兒薄而不平,四邊如同花邊兒。中間放餡,不用包,一提就成型。上屜蒸熟,皮兒薄餡兒大,鮮嫩多汁。
炒窩頭
窩頭是玉米面做成的,上尖下圓。在制作的過程中,拇指為軸,四指包起,將玉米面捏成寶塔形狀,下方就被拇指按出一個洞來——既可方便制作,又可以保證受熱均勻。剛出鍋的窩頭放上個兩三天,尤其是舊時候的窩頭干澀生硬,留著慢慢吃到最后幾天多少有點難以下咽。窩頭切成塊放到鍋里和蔬菜一起炒一炒。蔬菜炒的過程中會出水,剛好中和了窩頭干澀的口感。
糖花卷
老北京人大概沒幾個不喜歡吃“芝麻醬糖花卷”的。芝麻醬香氣四溢,紅糖甜膩入口即化。尤其是剛出鍋的時候,熱乎乎的透著麻醬紅糖的香氣,想想都覺得幸福!
炸醬面
北京人一年四季都離不開炸醬面,油汪汪的一碗炸醬配上各式時令菜碼。一口下去,筋道的面條夾雜著蔬菜,細細品味還能找到一塊兒肥瘦相間的肉丁,夏天吃前得過遍水,冬天來一碗鍋挑兒,這碗面,看似簡單卻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