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528000)黎雪華
支原體屬于原核細胞類微生物,一般于人類泌尿生殖道中生長,是導致女性泌尿生殖道發(fā)生感染最多常見的一種病菌,尤其是育齡期的女性,更容易受到支原體的感染,以性傳播為主要感染途徑,故此,近幾年,國內外醫(yī)學家對于支原體感染在性傳播感染當中的意義越來越重視[1][2]。急性盆腔炎是臨床最為常見的一類急腹癥,也是女性婦科疾病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類型,相關研究顯示,單獨的一種病原體或者是多種不同的病原體結合之后均可能引發(fā)急性盆腔炎,而在這些引發(fā)疾病的病原體當中最常見的主要是解脲支原體、鏈球菌、沙眼衣原體、淋球菌以及厭氧菌等,因此,臨床針對急性盆腔炎患者多以這些指標為病原體檢驗指標[3][4]。基于此,本文擇選了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間,我院接收的80例急性盆腔炎患者,并進行病原體檢驗,分析支原體與其他病原體在急性盆腔炎疾病中的檢出率,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間,我院接收的80例急性盆腔炎患者設為B組,取同期入院檢查的80例健康志愿者設為A組;A組年齡:21~54歲,年齡均值(35.42±3.17)歲,未婚35例,已婚45例;B組患者年齡:22~55歲;年齡均值(36.24±4.03)歲,未婚40例,已婚40例;此研究取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入選者均已知曉研究內容,且對比兩組人員的信息資料發(fā)現(xiàn)(P>0.05),可作對比。
B組患者疾病診斷標準;患者均有明顯的宮頸觸痛、宮體疼痛及附件區(qū)壓痛等不同程度疼痛,有白帶異常增多、惡臭、腹瀉及排尿不暢等臨床癥狀。
附加標準:患者體溫38.3℃,陰道或宮頸部存在異常黏液,且有膿性分泌物質,實驗室檢驗檢出宮頸衣原體陽性或存在淋病奈瑟菌;紅細胞沉降率呈現(xiàn)為升高狀態(tài);C反應蛋白水平異常升高。
特異標準:經臨床子宮內膜活檢,確診子宮內膜炎;以腹腔鏡檢查合并輸卵管炎;陰道超聲檢查提示液體增粗輸卵管,且存在程度不同的盆腔積液或卵巢腫塊現(xiàn)象。
1.2 方法 所有入組者均于經期之后3~7d開展臨床檢驗,取膀胱結石體位,全面清潔和消毒會陰后,采用陰道窺器將其宮頸充分裸露,于陰道后穹窿位置采集溢出物,也可以選擇在陰道口處采集。陰道毛滴蟲與清潔情況均采用懸滴法進行檢驗,方法:先把無菌拭子置入到宮頸管當中,位置以2~3cm為佳,靜置時間為10s,均速轉動拭子,持續(xù)20s之后將其取出,以最快速度保存于對應的試管當中,送到檢驗科,實施支原體與衣原體指標檢驗,B組還需要進行氧菌培養(yǎng),并把陰道提取物制作成為涂片,進行革蘭陰性雙球菌檢測(淋菌)。
1.3 數(shù)據(jù)分析處理 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均以SPSS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與分析,計量相關數(shù)據(jù)選擇(±s)代表,以t檢驗組與組的差異;計數(shù)相關數(shù)據(jù)選擇[n(%)]代表,以χ2檢驗組與組的差異,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B組患者各類病原體檢出率 檢驗結果顯示,B組患者除了有單一性病原體感染外,還有兩種或三種病原體同時感染。見附表1。
2.2 對比兩組的支原體檢出情況 檢驗結果顯示,B組患者的解脲支原體、人型支原體以及生殖支原體檢出率與A組健康人員相比均明顯更高,P<0.05。見附表2。
盆腔炎是我國育齡女性最高發(fā)的一種疾病類型,盆腔炎指的是女性的生殖道系統(tǒng)內發(fā)生炎性病變,包括輸卵管炎癥、子宮內膜炎癥及盆腔腹膜炎等多種組合形式,在臨床中,由于急性盆腔炎的癥狀與患者自身的體征都有著較多的形式,所疾病診斷時的難度也比較大,當前,臨床上針對急性盆腔炎患者的疾病診斷,主要在是診斷與治療期間開展臨床檢驗,以此提高疾病診斷的準確性,而且對患者的治療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情況下,臨床認為鏈球菌、葡萄球菌、大腸桿菌以及厭氧菌等病原體均是盆腔炎發(fā)生的主要病原體,且盆腔炎病原體于不同的國家、地區(qū)以及人群中都有著明顯的差異,比如在芬蘭,盆腔炎的主要病原體為沙眼衣原體,其在盆腔炎總病原體當中可占到40%,而人型支原體所占比例為37%,淋病奈瑟氏菌則只占到了14%左右;在美國,盆腔火病體以沙眼衣原體最高,比例占到了53%,其次是淋球菌,比例為31%;而在我國,潘艷紅等給出的研究結果顯示,盆腔炎以沙眼衣原體所占比例則為25.00%,解脲支原體所占比例為30.40%,可見各國之間均存在一定的差異[5]。
附表1 B組患者各類病原體檢出率(例/%)
附表2 對比兩組的支原體檢出情況(例/%)
支原體是女性生殖道當中最多見的一種菌群,常見的類型有解脲支原體、人型支原體、生殖支原體、沙眼衣原體等,以性傳播為主要傳播途徑,進入機體后,一旦宿主的機體免疫力降低或者是黏膜受到損傷時,附著于宮頸黏膜皺襞表面的支原體也就乘機而入,不僅會生長于黏膜柱狀上皮,細胞內也生長,以子宮頸管黏膜為首要感染對象,感染后如果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致使感染持續(xù)加重,就會引發(fā)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子宮肌炎、盆腔結締組織炎以及盆腔腹膜炎等炎癥。本次研究中,B組解脲支原體檢出率67.50%、人型支原體檢出率26.25%、生殖支原體檢出率26.25%、沙眼衣原體檢出率33.75%、陰道毛滴蟲檢出率15.00%、革蘭陰性雙球菌檢出率20.00%以及需氧菌檢出率36.25%;B組解脲支原體與生殖支原體陽性檢出率與A組相比明顯更高,P<0.05;兩組人員的人型支原體檢出率對比則無明顯差異,P<0.05,由此可見,臨床應該針對支原體進行深入分析,探討急性盆腔炎的致病性因素。
綜上所述,急性盆腔炎患者中以解脲支原體與生殖器支原體最為常見,表明這兩種病原體均與急性盆腔炎癥的發(fā)生有著密切關系,臨床上可以將這兩項指標作為急性盆腔炎診斷的首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