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蹈,農冬暉,張燕燕
(南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22)
失能老人指的是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群,患者在承受生理痛苦的同時,可能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心理障礙[1],實際過程中,以往多實施可靠的康復訓練,幫助患者恢復相關功能,對于患者的心理健康關注并不高。本研究運用心理干預聯(lián)合康復訓練緩解失能老人焦慮心理狀態(tài),提高生活質量,效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取我院2019年5月~2020年3月的60例失能老年患者,采取數(shù)字表隨機分組,對照組及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61~70歲,平均年齡(66.03±2.42)歲;觀察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齡60~69歲,平均年齡(65.87±2.29)歲。納入標準:年齡60歲~70歲;按照失能老人國際通行標準6項分析符合失能條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測評,得分均≥6分;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表達溝通能力好。排除標準:年齡 >70歲;老年癡呆;精神??;嚴重心肺功能衰竭;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測評得分<6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表達溝通能力欠缺。本研究所有患者及家屬簽字同意,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失能老年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病程、失能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入院日由責任護士對兩組失能老人心理焦慮狀態(tài)(SAS)及生活質量(GQOL-74)進行問卷調查。
(1)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心理疏導,在身體條件允許下,緩慢進行步行訓練,或協(xié)助進行邁步訓練,逐漸增加訓練強度,根據(jù)患者恢復情況,針對性進行日常生活能力練習,幫助其進行更衣、洗漱、進餐等訓練,由他人幫助逐漸變?yōu)楠毩⑦M行,通過撿豆子、撥算珠等練習,進一步促使功能康復,鼓勵患者建立信心。
(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心理干預聯(lián)合康復訓練,組建專門護理小組,主要成員包括全科醫(yī)生、社區(qū)護士、心理咨詢師、康復師等,經培訓合格后上崗,定期組織健康知識講座,向患者家屬普及疾病相關知識,集中授課,1次/月,講解患者疾病發(fā)生發(fā)展、預后、治療等知識,并由護士講解居家護理中的重點內容,并提供預約上門指導服務,主要包括換藥、壓瘡預防、血糖及血壓監(jiān)測、感染觀察等,構建良好醫(yī)患關系,促使患者及家屬了解康復訓練對病情發(fā)展的重要意義。觀察患者及家屬語言、行為,評估其心理狀況,通過詢問、交談等,了解家庭照顧者的憂慮,通過成功案例展示,幫助患者及家屬樹立信心,保持積極心態(tài),采取音樂療法、現(xiàn)身說法、注意力轉移等幫助其進一步緩解不良情緒,引導家庭成員之間加強溝通,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
6個月后患者回院復查,再次對兩組患者心理焦慮狀態(tài)及生活質量進行問卷調查
觀察兩組失能老人心理狀況及生活質量評分。①心理狀況評價[2]:SAS量表:評定患者焦慮癥狀及其嚴重程度,包含20個項目,分為4級評分,所有項目得分之和再乘1.25取整數(shù)得到標準分,正常標準分 <50分;輕度焦慮50分≤標準分≤60分;中度焦慮61≤標準分≤70分,重度焦慮標準分>70分。②生活質量評價[3]:采用(GQOL-74)量表評估問卷,主要涉及生理功能、物質生活、心理狀況及社會關系,總分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
干預前兩組SAS評分無明顯差異(P> 0.05);干預后觀察組SAS評分(28.17±2.42)分,較對照組改善(35.66±3.09)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 4.764 ,P= 0.041 ),見表1。
表1 兩組失能老人干預前后SAS心理狀態(tài)評分比較(±s,分)
?
兩組干預前GQOL-74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GQOL-74評分中生理功能、物質生活、心理狀況及社會關系評分分別為(82.42±3.69)分、(85.90±4.17)分、(81.48±5.17)分、(82.03±2.42)分,高于對照組(75.45±2.38)分、(76.03±5.08)分、(74.68±3.39)分、(71.88±3.14)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534,P= 0.039;t=4.873,P=0.042;t=4.718,P=0.035;t=4.652,P= 0.037),見表2。
表2 兩組失能老人干預前后GQOL-74評分比較(±s,分)
?
近幾年來,失能老人的數(shù)量不斷增多,不僅給家庭及社會帶來一定負擔,還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心理障礙,從而影響康復訓練實施情況,不利于相關功能恢復及預后效果[4-5]。
本研究觀察組實施心理干預聯(lián)合康復訓練,堅持被動及主動運動,幫助患者恢復相關肢體功能,逐漸增加活動強度,實施日常生活能力訓練,進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同時,組建專門護理小組,定期組織健康知識講座,提供預約上門指導服務,主要包括換藥、壓瘡預防、血糖及血壓監(jiān)測、感染觀察等[6-7],構建良好醫(yī)患關系,評估其心理狀況,通過成功案例展示、音樂療法、現(xiàn)身說法、注意力轉移等幫助患者樹立信心,緩解不良情緒,加強家庭支持,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本研究結果表1可見,干預前兩組SAS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SAS評分(28.17±2.42)分,較對照組改善(35.66±3.09)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764,P= 0.041),表明心理干預聯(lián)合康復訓練可以緩解失能老人焦慮心理狀態(tài)。本研究結果表2可見,兩組干預前生活質量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生理功能、物質生活、心理狀況及社會關系評分分別為(82.42±3.69)分、(85.90±4.17)分、(81.48±5.17)分、(82.03±2.42)分,高于對照組(75.45±2.38)分、(76.03±5.08)分、(74.68±3.39)分、(71.88±3.14)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534,P=0.039;t=4.873,P=0.042;t=4.718,P=0.035;t=4.652,P=0.037),表明心理干預聯(lián)合康復訓練可以提高失能老人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心理干預聯(lián)合康復訓練應用于失能老人效果顯著,可有效提高預后效果,促使相關功能康復,可以緩解失能老人焦慮心理狀態(tài),提高生活質量,值得推廣。